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鼻导管吸氧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佳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554-5554
在临床工作中,常因加床位置环境的制约,而不能使用到中心供氧,而只能使用氧气筒给氧,如果按照一个加床一个氧气筒,其数量越多反而安全隐患越大,通过笔者在临床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现介绍一种吸氧新方法,使加床吸氧更简单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安全有效的材料制作鼻导管,保证不同年龄患儿氧疗效果。方法:将在我院PICU进行鼻导管吸氧的肺炎患儿131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双腔鼻导管吸氧的方式给氧,研究组则采用自制鼻导管给氧,分别观察患儿吸氧前、吸氧后1h、吸氧后6h、吸氧后24h的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数据,并观察患儿三凹征、鼻翼煽动、紫绀改善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吸氧后三凹征、鼻翼煽动、紫绀等情况比吸氧前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均比吸氧前得到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吸氧前、吸氧后1h、6h、24h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吸痰管材料安全,取材便捷,具有不同型号可供选择,方便护理人员操作,可以保证患儿有效吸氧,保护患儿鼻粘膜不被损伤,保证足够的氧流量。  相似文献   

3.
鼻导管吸氧法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的适宜插入深度 ,将鼻导管分别插入1.5cm、2cm、3cm及5cm ,观察记录吸氧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 ,吸氧 8h后导管前端分泌物粘附情况及病人的感受 ,并分别与传统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 >0 .10 ) ,而在导管分泌物粘附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1)。提示 :采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以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4.
正鼻导管吸氧是新生儿常用的吸氧方式,标准的吸氧流速远低于自主呼吸吸气流速,而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igh flow nasalcannula, HFNC) 提供的流速超过患儿在吸气相产生的流速,因此既可以提供氧气又可以产生呼吸支持。临床上使用的鼻导管间距固定,不能根据新生儿鼻间隔的大小而调节;由于新生儿不能按需制动,易烦躁哭闹,引起鼻导管移位,影响临床通气效果,反复固定又增加护士的工作量。从2020年2月1日—12月1日,本科共收治使用高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温箱内吸氧的疗效,为轻度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寻求较好的吸氧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吸氧前缺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5例温箱内吸氧者为观察组,66例鼻导管吸氧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吸氧后2、6、24 h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三凹征、鼻翼扇动、紫绀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最后转归等,统计各组的平均吸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将两组各观察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吸氧后24 h的呼吸频率、心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氧后24 h与吸氧前各观察值相比,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三凹征、鼻翼扇动、紫绀等明显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P<0.01),两组最后转归无明显差别,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吸氧时间短(P<0.05),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箱内吸氧与鼻导管吸氧治疗轻度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均效果良好,但温箱内吸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于鼻导管吸氧,且平均吸氧时间缩短,新生儿温箱内吸氧优于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6.
单侧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深度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深度对氧疗效果及病人舒适的影响。方法将胸外普胸手术病人5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鼻导管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8cm左右),实验组为导管插入3~4cm,观察SpO2、Bp、R、HR、口唇甲床颜色、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情况。结果两组在生命体征、SpO2、口唇甲床颜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单侧鼻导管吸氧插入深度以3~4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长度的临床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邱立  尚峰 《护理研究》2003,17(7):396-397
目的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长度。方法 :对 60 6例次鼻尖至耳垂导管插入实际长度及插入 2 /3估计长度和 2 /3实际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对需立即给氧病人选择按照总体均数 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鼻导管的病人选择按其实测鼻尖至耳垂长度的 2 /3插入。结论 :鼻导管应按厘米加刻度标记 ,以 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相似文献   

8.
李振凤  司希梅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6):1150-1150
传统的鼻导管比较粗,不适用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氧疗的患儿和行全麻手术后的婴幼儿,因其容易刺伤患儿的鼻腔粘膜,也易引起鼻塞,导致患儿不适,哭闹不安,不合作.目前临床上又没有特制的小儿吸氧导管,有时会因找不到合适的导管而延误患儿的急救和治疗.我们选用一次性输液器头皮针制作吸氧导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鼻导管比较粗,不适用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氧疗的患儿和行全麻手术后的婴幼儿,因其容易刺伤患儿的鼻腔粘膜,也易引起鼻塞,导致患儿不适,哭闹不安,不合作。目前临床上又没有特制的小儿吸氧导管,有时会因找不到合适的导管而延误患儿的急救和治疗。我们选用一次性输液器头皮针制作吸氧导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物品准备:棉签、小药杯内盛少许生理盐水,备一消毒好的头皮针,用剪刀剪掉头皮针针头部分,在距残端1~2cm处贴一条胶布备用。方法: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清洁选择好的鼻孔,将剪好的头皮针与吸氧导管相连接,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调节好氧流…  相似文献   

10.
刘小玲  刘晓英 《全科护理》2012,10(32):3043-3043
临床工作中应用的一次性鼻导管大多采用耳后或颌下固定。其缺点为:①随着病人活动卡口会逐渐松开;②护士需反复固定,增加了护士工作量;③降低了病人有效吸氧量;④护士常采用胶布固定,固定牢靠性差,同时会损伤到病人皮肤。鉴于以上不足,对一次性鼻导管固定法进行了改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2岁,住院号14823,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伴肺源性心脏病收入院。遵医嘱给予抗感染、化瘘、止咳、鼻导管间断吸氧等处理。一周后,突然出现右侧面部皮下气肿,范围遍及右侧眼睑、鼻翼、面颊部。立即拔出鼻导管改插左侧鼻孔。次日,皮下气肿自行吸收。讨论吸氧是临床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但引起皮下气肿却罕见。分析原因有: 1.用鼻导管吸氧时间过长,致使局部鼻粘膜水肿、糜烂、脱落,氧气顺损伤部位的粘膜下组织向周围扩散,形成皮下气肿。 2.操作人员动作粗暴,致局部鼻粘膜损伤,形成皮下气肿。 3.吸氧过程中,氧气流量过大,损伤鼻粘膜,形成皮下气肿。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资料女 ,3 2岁。因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术后患者呼吸 3 4/min ,口唇发绀。在全身治疗的同时 ,予左鼻孔常规置入 12号导管吸氧 ,当导管插入至 5cm处时感有阻力 ,用力后导管顺利通过 ,按鼻翼至耳垂 2 /3长度置管并固定。鼻导管接氧气湿化瓶 ,按 3L/min的流量吸氧。当吸氧约 1小时后 ,患者诉面部及颈部疼痛。检查见面颊、下颌及颈部弥漫性肿胀 ,皮下有捻发感 ,以左侧为著。请耳鼻喉科以喉镜及鼻镜检查证实患者鼻道狭窄 ,置入导管时损伤鼻及咽部粘膜。遂即拔除导管 ,改口罩法吸氧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3.
吸氧是儿科最常实施的一种操作,目前采用最多的吸氧方法是,用一次性头皮针改制的鼻导管吸氧法,但操作中在鼻导管与导管连接时,特别是需用氧气护送患儿离开病区检查治疗时,常常因氧气袋或氧气筒上备用玻璃接头破损,要重新找接头、换接头而耽误时间,为此,本人自制了一种简易的小儿吸氧接头,解决了这个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吸氧是儿科最常实施的一种操作,目前采用最多的吸氧方法是,用一次性头皮针改制的鼻导管吸氧法,但操作中在鼻导管与导管连接时,特别是需用氧气护送患儿离开病区检查治疗时,常常因氧气袋或氧气筒上备用玻璃接头破损,要重新找接头、换接头而耽误时间,为此,本人自制了一种简易的小儿吸氧接头,解决了这个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春香 《护理研究》2009,23(27):2494-2494
近年来,院内感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影响病人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而且是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氧气湿化瓶液体污染、氧气湿化瓶内的液体中细菌阳性率为81.2%[1],而且多为革兰阴性菌.吸氧持续时间长,氧气湿化瓶中的液体更换次数少,细菌容易生长,为此我科引进了OT-M型一次性使用吸氧装置(北京东方潮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因为它的加湿通路盒体取代了过去的氧气湿化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广泛应用于经鼻吸氧的病人,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水式鼻导管吸氧的氧疗效果及其在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实施氧疗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100例进行鼻导管吸氧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无水式和常规蒸馏水湿化方式吸氧,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肺部感染率及吸氧装置染菌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呼吸困难、上呼吸道干燥不适、鼻腔分泌物结痂及充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体温升高、WBC升高及肺部感染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吸氧装置染菌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结论使用无水式鼻导管吸氧在不增加患者呼吸道不适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杨××,男性,60岁。因意识障碍,右侧肢体活动障碍2小时,于1992年11月12日2时急诊入院。诊断:脑出血。抢救时用鼻导管法吸氧。方法:自右鼻孔插入鼻导管,插入长度为由鼻尖至耳垂的2/3。操作正规,当时病人无异常情况。于13日晨6时病人出现右眼睑皮下气肿,后依次出现右侧面颊、左限上下眼睑、左侧面颊、颈部至胸部第5肋间以上皮下气肿。病人右侧卧位,无胸闷、气促表现。  相似文献   

18.
叶俏  方惠珍 《护理学报》2009,16(15):4-4
新生儿的皮肤表面角质层较薄,毛细血管密布在皮肤的浅层,皮肤的防御功能差,特别是面部的皮肤.当新生儿、早产儿需要吸氧时,常因胶布固定吸氧管而导致患儿面部皮肤产生过敏反应甚至破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口鼻区覆盖湿纱布后鼻导管吸氧的氧疗效果.方法对36例COPD患者,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比较在吸氧流量3L/min、吸氧时间20 min时,常规鼻导管吸氧和湿纱布覆盖后鼻导管吸氧的动脉血气及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湿纱布覆盖后吸氧与常规鼻导管吸氧相比,PaO2、SaO2分别提高了9.59 mmHg和1.35%,P<0.01;PaCO2和心率、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OPD患者湿纱布覆盖后鼻导管吸氧可以显著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口鼻区覆盖纱布后鼻导管吸氧的氧疗效果。方法:对36例COPD患者,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比较在吸氧流量3L/min、吸氧时间20min时,常规鼻导管吸氧和湿纱布覆盖后鼻导管吸氧的动脉血气及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湿纱布覆盖后吸氧与常规鼻导管吸氧相比,PaO2、SaO2分别提高了9.59mmHg和1.35%,p〈0.01;PaCO2和心率、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OPD患者湿纱布覆盖后鼻导管可以显著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