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对腹段迷走神经10例进行了调查,计男9例,女1例(成人7例,儿童3例)。现报告如下: 观察结果一、腹段迷走神经干前干:位于膈肌裂孔下方食管肌层与浆膜层之间,10例中为单干型者9例,双干型者1例,行走方向:单干型从腹段食管左前上方斜向右下者6例,沿食管前壁左缘下行  相似文献   

2.
一、膈下迷走神经干的位置,前干有68%位于食管腹段的前左侧,后干98%位于食管腹段的后右侧。神经干的数目变化较大,前干以双干与三干居多;后干以单干居多。迷走神经干的分支状况,单干型在膈下直接分支;多干型在膈下分支有三种类型。二、贲门支通常为1-4支;其终末分支为1—8支,呈放射状分布于贲门部与胃底。下食管支出现率不高(前干7例,后干11例),一般在贲门平面以上不远分支,其起源有的与贲门支共干,有的单独发自神经干。三、胃大神经出现率前干为100%,后干为94%。有三种不同的走行:Ⅰ、行于小网膜内;Ⅱ、贴胃壁而行;Ⅲ、贴胃小弯而行。此外还发现有双支型的胃大神经。胃大神经的终末支一般以2—4支居多数,分布范围前胃大神经在幽门以左4.65—6.22厘米,后胃大神经为4.33—6.26厘米之间的范围。四、胃体支的数目平均为4支(1—11支),前胃体支多数起于前迷走神经干和前胃大神经;后胃体支多数起于后胃大神经。胃体支的分布型式有三:Ⅰ、聚集型;Ⅱ、分散型;Ⅲ、丛状型,以聚集型居多数。五、幽门支的出现率44%(22例),幽门支有单支型与双支型。起子肝支有15例(68.18%);起于前胃大神经7例(31.82%)。在小网膜内分为上下二支或不分支。六、观察了肝支与腹腔支的起源与数目,并测量了起点离膈下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共使用70具成人尸体,未计性别。尸体均经10%福尔马林液灌注固定。尸体的血管内注射有色乳胶液。经仔细解剖清理后,对胃的各动脉的起源、行程、分支与分布及吻合情况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胃的各种动脉近端管腔外径(距起点2厘米处)。观察结果胃由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和胃短动脉供应。此外,还常常有些来源不定的附加动脉支供应胃底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条,了解犬的肺门迷走神经分支是否与人相似,进行实验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胸腔内迷走神经主干在肺根处分前后支进入肺门支配支气管,个体不同分支数量和分支直径有所不同,左右侧不同,肺前支1~3支,肺后支2-6支,左侧分支直径比右侧略大,两侧在肺根的解剖关系相同。犬双侧肺门迷走神经分支的解剖与人相似。结论:肺门迷走神经分支,在肺根处从主干分出前支及后支,容易辨认,但要注意肺前支,因其分支少且细小,手术中不要遗漏。还要注意避免损伤支气管动静脉等周围结构,特别是左侧要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36例成尸头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5例成尸头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并与10例志愿者的3D—CISS序列MR图像进行对照,观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颅内的走行规律及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由上而下从延髓的橄榄后沟发出,跨过延池,穿颈静脉孔出颅。根据走行,可分其为延髓内段、脑池段和颈静脉孔段。在脑池段,舌咽神经走行在上方,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下方且结合紧密;在颈静脉孔段,这3对脑神经及其与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的关系是:颈内动脉位于最前方,颈内静脉位于最外侧,舌咽神经走行在前内上方,有单独的硬脊膜包绕,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其后外下方,形成迷走、副神经复合体。结论:在标本的连续断面和对应的MR图像上能够清楚地显示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6.
1964年以来作胃大部切除术200余例(其中175例)采用迷走神经封闭,男161例;女14例,大多数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部分用气管内麻醉和中药曼陀罗麻醉;78%的病人是择期手术,22%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大鼠迷走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的膈肌功能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数显卡尺测量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锁骨上平面”、“入膈肌平面”的相对距离,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各平面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直径。 结果 在颈部,迷走神经直径为(0.3284±0.0247)mm,膈神经直径为(0.2267±0.0164)mm,二者的相对距离很接近,无论是在“膈神经主干起始平面”还是“锁骨上平面”,平均都不超过2.5 mm;在“入膈肌平面”平面,迷走神经直径为(0.2912±0.0326)mm,膈神经直径为(0.2794±0.0282)mm,二者的相对距离较颈部远,左侧为(8.71±0.804)mm,右侧为(6.203±0.952) mm。 结论 (1)在颈部,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相差不大,相对距离很接近,二者可直接无张力缝合。(2)在入膈肌平面,迷走神经与膈神经的直径大致相同,相对距离稍远,但将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向上游离一段距离后仍可实现二者的直接无张力缝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兔单侧迷走神经对胃动力指数的支配影响。方法 选用12只健康成年家兔,全麻下将测压导管插置于胃窦内,分别以电刺激兴奋双侧迷走神经干、左侧和右侧迷走神经干,测量三种不同状态下胃蠕动频率及蠕动波压力,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 单独左、右迷走干兴奋时胃动力指数分别占双侧迷走干兴奋时胃动力指数的69%(0.69±0.22)和22%(0.22±0.20),左迷走干兴奋时胃蠕动功能高于右迷走干兴奋时的胃蠕动功能,并高于基本胃蠕动功能标准。结论 左迷走干是影响胃动力的优势干,食管癌切除术中只要保留左迷走神经干,即可望获得满意的胃动力。  相似文献   

9.
用X线与解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32例成人尸体的胃左动脉。对其起源、长度 直径、夹角和变异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胃左动脉弓是在X线下识别胃左动脉的主要标志,该动脉弓位于脊柱左侧,78%密集于T12椎体高度及其左缘25mm范围内。本文还对该动脉的有关临床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会阴区域的穿支血管定性和定量分析,即确定主要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着重研究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红色乳胶经桡动脉及髂外动脉联合灌注的成年尸体11具(22侧)。肉眼解剖,微细结构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观察,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2mm)测量。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临床皮瓣切取方式,对皮瓣内包含的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我们发现该区直接与间接穿支血液供应丰富,其中以阴部外浅动脉腹股沟和会阴穿支、阴囊(唇)后动脉外侧穿支、闭孔动脉前皮支穿支四支最具临床意义,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分别位于皮瓣上、中、下方。上述四支穿支以及它们的伴行静脉彼此存在广泛的吻合,并在内收肌内侧以上的深筋膜层上方形成会阴区上方、中间、下方三组链式血管吻合网。另外还有分布于皮瓣上、中、下的四支重要的皮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皮支、髂腹股沟神经皮支、阴囊(唇)后神经皮支、股后皮神经会阴支皮。结论会阴穿支皮瓣血供充足,静脉回流丰富、又具有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系统。切取方便,供区隐蔽,修复、重建会阴部外形及神经感觉均可以取得理想结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解剖观测54具成尸的胃后动脉和胃上动脉。(1)胃后动脉出现率85.2%,平均长度3.6±0.1cm,起始部平均外径1.6±0.4mm。该血管起自脾动脉,分布于胃体后壁的上部。(2)胃上动脉出现率44.4%,平均长度20.4mm,起始部平均外径1.2mm。该血管起自左隔下动脉,分布于胃底后壁、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文中探讨了两动脉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贲门附近静脉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00具尸体上,对贲门附近的静脉进行了观测.胃左静脉以3属支合成者多见(88.0%),其位于脊柱左前方者占89·0%,汇入脾静脉者占55.0%,外科干长2.6±0.9cm,终末部外经3.8±1.1mm。贲门食管支以1支型者最多(89.0%),汇入弓形部者占81.6%,末端距胰上缘2.1±0.9cm。胃右静脉出现率96.0%。胃后静脉出现率87·0%,1支型者92·0%,有76.6%汇入脾静脉中1/3段。  相似文献   

13.
在118例标本上,借助放大镜对迷走神经在膈下和胃的分布进行解剖,结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需要,重点观察了胃底支、罪恶支、胃主神经、肝支和腹腔支。对迷走神经在胃的分支命名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个成功的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除术(高选迷切术),需要对迷走神经在食管下段和胃的分布作充分了解。经典的解剖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国内、外不少学者曾对此作研究(1~8),但某些提法尚欠足够的解剖学资料,特别是由于多数作者没有将食管和胃取出体外解剖,对其中一些分支不易作详细追踪和观察。本文的研究祈能补充这方面的不足,并为国人解剖学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小弯侧切开大鼠胃体前壁以完全切断分布至胃体前壁的迷走神经节前纤维.用HRP逆行示踪法观察切断的迷走神经是否再生,术后1月见到迷走神经背核内出现标记细胞;2.3个月,标记细胞增多.表明切断后的逃走神经有再生纤维长入切口的远端,其数量不断增加、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迷走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可能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溃疡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解剖观察了72具尸体与胃上动脉相伴行的静脉。该静脉出现率为31.9%(23例),成人平均和24.5mm,注入左膈下静脉处的外径为1.3mm,其收集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下段后壁的静脉血。根据静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静脉(superior gastric vein)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胃韧带的断层和CT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阐明肝胃韧带分隔网膜囊上隐窝 (SRLS)的意义及内侧胃膈韧带的存在。方法 :①观察肝的韧带的附着和相互移行情况及肝胃韧带、SRLS与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上前间隙的通连关系。②观察腹部连续断层标本 (横断层和矢状断层 )。③腹部螺旋CT扫描。结果 :①通常教科书和文献所述的肝胃韧带实际上由肝膈韧带、肝食管韧带和肝胃韧带构成。②肝胃韧带位于静脉韧带裂内 ,后层在近胃小弯处反折至膈形成内侧胃膈韧带 ,并与内侧胃膈韧带分别作成SRLS的前界和左侧界。③肝胃隐窝与SRLS之间因隔以肝胃韧带而不相通。结论 :肝胃韧带和内侧胃膈韧带分别构成SRLS的前界和左侧界分隔SRLS ;一些教材所用的图 ,表达SRLS与左肝上后间隙相通的概念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68例广西尸体迷走神经食道下部和胃的外科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有四方面结构特点: 1.51%的迷走神经前干和39.7%的迷走神经后干属于Jackson的D型。因为常见有从膈上食道丛直接发出的肝支、腹腔支和诸胃支。 2.胃支有三个来源:主要来源于迷走神经前、后干,其次来源于食道丛,第三来源于肝支。直接起于膈上食道丛的胃支有前、后胃底支,肝支与胃小弯支,前胃体支,前、后胃小弯支,前、后胃体与胃窦支。 3.73.5%的胃前大神经沿胃小弯附近的胃前壁下行到胃窦。26.5%沿胃小弯旁的小网膜行走终止于胃窦。支配胃底、胃体近端与中部的迷走神经纤维,于食道胃底动脉深面行走于胃前壁。 4.胃左动脉及其分支——食道胃底动脉(横跨食道与胃连接处的前壁)与迷走神经前、后干的腹部诸支,有恒定、密切的毗邻关系。以此动脉为标志,易在膈下寻找到迷走神经前、后干及其重要属支——肝支与胃前、后大神经的起端。据我们的资料,对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64具尸体左膈下动脉的返(胃)支.其出现率为45.3%.成人平均长21.2mm,起始部平均外径1.2mm。该支动脉分布于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根据动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动脉(superior gastric aftery).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80例标本上,对胃左静脉的外科解剖学进行了研究。将胃左静脉分为六种类型,并讨论了各型与选择性胃左静脉与腔静脉分流术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胃胰皱襞可作为手术中寻找胃左静脉的外科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