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第一段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 ( CSA)是临床一种常见病 [1] ,运用手法治疗具有独特之处 [2 ,3] ,但是 ,操作个上导致医源性损伤也时有发生。以往的研究多以椎动脉第二、三段为主 ,许多方向仍存在争议[4 ] 。本文通过对 31具成年尸体椎动脉第一段的观察及测量 ,使用 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椎动脉液体流速变化的流体力学实验研究 ,为旋转手法治疗 CSA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及流体力学实验现象。1 材料和方法1 .1 对 31具 (男 2 7,女 4)共 62侧成年防腐尸体 ,采用层次解剖法显露椎动脉起始处横径、起始处血管位置关系、起始处至 C6 横突孔间距等 ,数据进…  相似文献   

2.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81-1181
目的:对比针灸配合手法与口服西药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以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眩晕停、谷维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意义统计学(P<0.01,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血补肾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颈交感神经对CSA的影响。 方法: CSA患者(肾虚血瘀型)4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活血补肾汤和颈舒颗粒,观测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眩晕积分并测定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相关指标:心率全部窦性心率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低频(low frequencies,LF)、低频/高频(LF/HF)。 结果: 治疗后SDNN明显升高,LF、LF/HF显著降低(P<0.05);同时患者症状体征及眩晕改善程度与SDNN、LF、LF/HF有明显的相关性(r=0.545),而且眩晕程度与SDNN、LF有显著依存性(P<0.05)。 结论: CSA患者存在HRV降低现象,活血补肾汤可能通过改善HRV,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而发挥临床效应;颈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是CSA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以下简称CSA)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同期、随机、单盲的方法对108例CSA患者进行单纯手法、手法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内服、手法加西比灵内服治疗,观察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肢麻等症状;日常生活及工作变化;击顶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等体征及舌脉象改变。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是89%、100%、94%。治疗后结束积分B、C组与A组比较P〈0.05;在改善率上,B、C组与A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B、C组与A组比较P〈0.05。治疗后在症状及体征、椎动脉扭曲试验及眩晕改善等方面,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手法加药物治疗在改善率、结束积分、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等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手法治疗;手法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改善症状、体征上优于手法加西比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的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显微解剖15具湿性成人尸头标本,观测M1段中央支和皮质支的支数及走向。结果:M1段发出的中央支支数为左侧:8.27±2.49支,右侧:7.67±2.35支(P=0.420),共有21支近端皮质分支,走向复杂。结论:M1段的分支复杂而多变,术中应仔细观察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cx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国外文献报道较少,在国内目前也是一个备受争论的疾病的定义。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sympathetic CS)由于多以患者主诉为主,无明显阳性体征,所以甚至很多学者不赞成将它归入颈椎病。因椎动脉与交感神经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故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病因及临床表现上有很多交叉之处,这就给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鉴别造成了困难。试就该问题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颈椎病是中老年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椎动脉型为中青年人多见。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骨痹”、“眩晕”、“痹证”等范畴。笔者近几年用针刺“旁夹脊穴”,加艾盒灸和经脉循行温和灸,配合推拿治疗此类型颈椎病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70岁,其中26~35岁20例,36~45岁25例,46~60岁10例,61~70岁5例。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长10年。1.2 诊断标准  60例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疗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腰痛Ⅱ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1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2例,采用自制中药汤剂颈腰痛Ⅱ号进行治疗,对照组200例采用颈复康冲剂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结论:腰痛Ⅱ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动脉病变节段与颈性眩晕发病的关系。方法:对纳入研究的500例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X线摄片及TCD检查,统计分析患者年龄与性别、病变节段与性别、病变节段与致病因素、病变节段与年龄、致病因素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各年龄段患者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5.242,P=0.001),30岁以上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②各病变节段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5.501,P=0.139),第3段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节段。③各病变节段致病因素的构成比有差异(2χ=279.733,P=0.000),病变节段与致病因素间有关联性(r=0.435)。④各病变节段年龄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9.239,P=0.000)。经2χ分割(校正α=0.008),第3段与第1段、第2段、第4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χ=10.257,P=0.006;2χ=44.890,P=0.000;2χ=43.919,P=0.000),其余各节段间年龄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3)。⑤不同年龄段患者致病因素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74.456,P=0.000),发病年龄与致病因素有关联性(r=0.265)。结论:椎动脉病变节段与颈性眩晕的发病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颈椎病(CSA)的效果。方法:6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加用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NPQ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问卷(QLQC30)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治疗CSA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纯西医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显效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本疗法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手法组)28例和对照组(牵引组)28,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9%,前者在治愈率和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者。结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纯西医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显效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本疗法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生于中年。笔者自 1997— 2 0 0 0年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96例 ,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96例均系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 ,其中男 38例 ,女 58例 ;年龄最小 2 8岁 ,最大 70岁 ,以 35~ 50岁多见 ;病程最短 1周 ,最长 7年。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 56例 ,药物治疗对照组 4 0例。两组资料比较 ,其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以及影像检查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 :①反复发作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 ,甚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肝肾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检测椎动脉(VA)的血流参数值,据其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改变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中的Vs、Vd血流参数值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取穴针刺可显著升高Vs、Vd血流参数值,能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示其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观察与诊断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伤科的常见病[1],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多数学者集中在颈椎骨性改变及环枢关节的改变上[2,3],在临床上,由于颈椎失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更为多见,X光片只显示颈椎颈3、4、5节段的位移改变,临床给予手法治疗后[...  相似文献   

18.
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又称颈源性眩晕,多见于45~60岁的病人,约占所有颈椎病患者的65%.近年来随着医学影象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并且愈来愈低龄化.  相似文献   

19.
常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毅 《四川中医》2007,25(12):91-92
目的:探讨常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分析。结果:施用常氏手法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常氏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2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本组为1995年1月~1998年10月在本科住院和门诊病例,共10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7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3岁,平均50.8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天。随机将患者分为颈夹脊组54例,辨证取穴组4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均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预夹脊组①取穴:颈2、4、6,夹脊(双)。②操作:患者取背靠式坐位,保持颈部舒适及松弛,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1次性针灸针直刺1~1.2寸,捻转得气后.连接G6805-Ⅰ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外20分钟。辨证取穴组①取穴: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