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我科设计的贲门成形加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失弛缓症20例的体会。通过临床观察,食管X线吞钡检查,食管动力学研究及酸性灌注试验等证实这种手术方法既可消除进食梗阻又可防止返流,操作也不复杂。文中结合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讨论了胃底折叠的松紧度和这种手术抗返流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贲门形成术加胃底折叠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保证胃底折叠的松紧度适宜及观察这种手术的抗返流作用.结果表明采用直径1-1.2cm(?)管作支架,可以保证折叠时的松紧度.贲门形成加胃底折叠后可形成半环状的瓣膜、包绕食向末端的胃底形成“穹窿”、这在抗返流中直着重要作用,这种手术重建的括约肌抗返流功能良好,并能长期保持.本实验研究为我科设计的贲们形成术加胃底折叠治疗食管失弛缓症提供了理论依据,文中尚结合实验结果对胀气综合症的原因和预防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贲门肌层切开 (Heller)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例贲门失弛缓症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 ,吞咽困难症状缓解 ,无手术并发症。 3 8例进行了食管动力学监测 ,术前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 (LESP)为 ( 2 1 4 8±5 3 6)mmHg ,术后LESP为 ( 16 4 5± 4 12 )mmHg ,两者经统计学处理 (t检验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5例进行了术后 2 4hpH值监测 ,DeMeester记分均在正常范围。近期手术优良率 10 0 %。 3 1例进行了 13~ 15 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75个月。随访病人均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3例有反流症状 ,其中 1例 2 4hpH值监测反流次数超过 5 0次。远期手术优良率 90 3 2 %。结论 经腹Heller手术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外科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新方法。方法:交流我院利用这种新方法临床治疗20例的体会。结果:利用这种新方法外科治疗的患,经6个月—5年的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胃浆肌瓣贲门成形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具有取材方便、组织来源相近、抗返流、防止吻合口狭窄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经腹贲门肌层切开加部分胃底折叠治疗食管失弛缓症13例体会。贲门肌层切开后,胃底绕末端食管折叠缝合于肌层切开边缘,长约2.5~3cm,不仅能起到抗返流作用,而且还能避免瘢痕愈合引起的再度狭窄。通过临床观察、食管吞钡检查、食管动力学测定及酸灌注试验证实效果满意。文中对手术方法、优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贲门痉挛胃底折叠术后并发膈疝二例郭占林张振兴朱宪明邱能庸(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贲门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食管良性功能性疾病,目前倾向于手术治疗。我院自1985年以来共手术治疗贲门痉挛25例,其中20例行Heler氏改良术加胃底折叠术,术后并发膈疝2例。例1...  相似文献   

7.
198 5 - 0 5~ 2 0 0 3- 0 4 ,我们采用Herlle氏术加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39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9例中 ,男 15例 ,女 2 4例。年龄 13~ 6 7岁 ,平均 31 3岁。病史 1~ 15年。 39例均有间歇性吞咽梗阻 ,其中 ,食后呕吐或反流 33例 ,胸骨后及剑突下疼痛 19例 ,体重明显下降 18例。X线钡餐检查 :食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 ,<5cm 15例 ,5~ 8cm2 3例 ,>8cm 1例 ;食管下端皆呈对称性狭窄 ,贲门呈鸟嘴、箩卜根状。纤维胃镜检查 :食管黏膜正常2 1例 ,充血 12例 ,黏膜表面增厚呈白色 6例 ;食管内潴留食物或黏液 2 6例。…  相似文献   

8.
朱国华  刘浩  王京武 《河北医学》2003,9(10):902-904
目的:总结球囊成形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方法与疗效。方法:18例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口腔置入直径35~40mm的单球囊或两个直径为20mm双球囊,球囊导管置于贲门狭窄处,向球囊内注入20%泛影葡胺,使球囊扩张至35~40mm,保持球囊内一定压力3~5min后抽瘪球囊,间隔3~5min重复扩张2~3次。结果:18例共扩张31次,8例行一次性扩张,10例1周内行2次扩张,均一次性扩张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43个月,平均13.4个月。18例球囊成形术后吞咽困难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球囊成形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肌层切开加食管胃底固定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鹏  邵光杰 《广东医学》1995,16(7):435-437
作者采用食管贲门肌切开加食管胃底固定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9例,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食管贲门肌层切开加食管胃底固定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食管贲门肌层切开加食管胃底固定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例,术后效果满意。该术式优点在于:①防止Heller氏手术可能造成的粘膜膨出、形成憩室或穿孔;②胃底上提固定使食管与胃底成角锐角化,减少运流性食管炎的发生;③胃底覆盖食管创面,可防止食管瘘的发生;④避免食管切开创面瘢痕化及粘连形成,并对膨出的食管粘膜有弹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5年至2000年采用Heller手术附加食管胃底固定术治疗贲门失驰症1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5例,年龄17~61岁,平均39岁。病史18年,均有间歇性吞咽困难。其中进食流质时吞咽困难加重5例;有呕吐及返流6例;胸骨后及上腹部烧灼疼痛感8例;明显消瘦及脱水2例。钡餐X线透视均显示下段食管明显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气囊传感法观察了贲门失驰缓症及正常人各10例的食管上、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结果发现贲门失驰缓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升高,食管下括约肌松驰率明显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松驰时间明显缩短,食管体部出现病理性收缩波,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大致正常,提示贲门失驰缓症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贲门失驰缓症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贲门失驰缓症患者48倒,行Heller手术15例,Neller氏术加贲门成形术12例,Heller手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21例。术后从症状学、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食管胸膜瘘死亡1例(208%),39例经6mo~8a随访,术后狭窄再手术2例,痊愈30例(7692%),好转9例(23.08%).而Heller手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21例中,17例经6mo~3a随访体重增加,进食顺利,无反酸及烧心症状。结论Heller氏术加食管胃底固定术在预防胃食管反流方面优于其它术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治疗效果以及折叠术对术后返流症状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行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患者资料,随访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反酸等症状,总结临床体会。结果:1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并加做胃底折叠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3.2±4.1)d,术后住院天数(7.1±2.6)d,术中出血(5.2±1.9)mL,手术时间(78.5±26.8)min;术后无1人死亡,随访患者1例6个月时出现反酸症状,1例1年后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结论: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应作为治疗贲门失迟缓症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17.
对22例贲门失驰缓症,18例经腹部行Heller氏术附加胃底悬吊固定术,解除梗阻有效率100%,无明显返流性食管炎。提示经腹手术避免了开胸术的全麻及手术并发症,能达到开胸手术的目的。经腹部行胃底悬吊固定操作方便、省时,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对22例贲门失驰缓症,18例经腹部行Heler氏术附加胃底悬吊固定术,解除梗阻有效率100%,无明显返流性食管炎。提示经腹手术避免了开胸术的全麻及手术并发症,能达到开胸手术的目的。经腹部行胃底悬吊固定操作方便、省时,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自1991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采用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或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例.经随诊观察,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