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用SF-36量表对吉林市部分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吉林市3个乡镇中的27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现场,并以40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测定肺活量(FEV1/FVC)〈70%者诊断为COPD。并取患者组和部分非患者组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F一36量表并加上基本调查项目。结果:COPD患者组在SF-36各维度的得分与非患者组比有明显下降。在对COPD患者组做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其中年龄、吸烟、职业情况和居住环境这些因素对各维度的分值影响比较显著。结论:通过对吉林部分农村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估,可以看出COPD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吸烟、职业因素、年龄、居住环境因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较大,建议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以期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群生存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地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分别在广州和贵州黔西南州两地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状况进行调查,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X2检验. 结果广州地区老年人群各年龄段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4个维度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贵州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不同性别进行分层比较,不同性别的广州地区老年人群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贵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广州男性在社会功能维度的得分也高于贵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女性在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维度得分也高于贵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分年龄、地区和性别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均存在差异.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身体功能衰退和主观情绪障碍,生存质量有逐渐变差的趋势,广州地区各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均较贵州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某高校外来勤杂人员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 方法 应用生存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广州市某校142名外来勤杂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结果 男性在活力维度高于女性;高中以上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维度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初中以下的;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及总得分高于每天超过8小时的;文化程度及每天工作时间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总得分有密切关系. 结论 不同文化程度和每天工作时间长短是影响外来勤杂人群健康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70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方法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上海某社区321名≥7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白内障和慢性支气管炎的≥70岁老年人,其生存质量低于末患有相应疾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卫生服务应重视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并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山东省45~55岁农村居民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在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临沂市各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对抽取的村内全部1955~1965年出生的常住农村居民233人,采用由一般状况调查表与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合成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45~55岁农村居民,SF-36量表评分,生理功能(PF)、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维度得分高于常模,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低于常模(P〈0.01);总体健康(GH)与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中,外出打工者的RP得分低于务农和其他职业者,SF得分低于务农者(P〈0.01);经常吸烟者VT和SF维度得分均低于很少或不吸烟者(P〈0.01或〈0.05);适量饮酒者的PF维度得分高于极少饮酒者(P〈0.05);肥胖者情感职能(RE)得分高于体重指数正常者(P〈0.05);不同经济状况者的PF、RP、BP、GH、VT、SF维度得分均不同,均为经济收入有盈余者最大(P〈0.01或〈0.05)。[结论]4.5~55岁农村居民生存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东省45~55岁农村居民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在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临沂市各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对抽取的村内全部1955~1965年出生的常住农村居民233人,采用由一般状况调查表与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合成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45~55岁农村居民,SF-36量表评分,生理功能(PF)、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维度得分高于常模,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低于常模(P<0.01);总体健康(GH)与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中,外出打工者的RP得分低于务农和其他职业者,SF得分低于务农者(P<0.01);经常吸烟者VT和SF维度得分均低于很少或不吸烟者(P<0.01或<0.05);适量饮酒者的PF维度得分高于极少饮酒者(P<0.05);肥胖者情感职能(RE)得分高于体重指数正常者(P<0.05);不同经济状况者的PF、RP、BP、GH、VT、SF维度得分均不同,均为经济收入有盈余者最大(P<0.01或<0.05)。[结论]45~55岁农村居民生存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海某社区老年人干眼的患病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调查某社区老年干眼的患病情况,采用36条目简明量表(SF-36)和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600例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QL)进行评价。【结果】在被抽取的600人中,诊断干眼的患者413人,占68.8%。干眼患者的全面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下降,尤其在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RE)、精神健康(MH)、活力(VT)方面较为突出。上述结果与视觉相关生存质量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该社区老年干眼患病率高,干眼对老年人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重视干眼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制订合理治疗方案以使其得到最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SF-36量表在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测量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5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测量结果,考核量表应答率、Cronbach α系数、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甄别力等进行评价。结果SF-36量表各维度的条目能被全部回答的比例范围是94.8%~97.8%,维度分数能被计算的比例范围是98.5%~100.0%;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范围是0.513~0.934;9I条目与VT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334,其余大于0.4;VT维度与构想的生理健康强相关不一致;VT和MH维度不能表现出应该有的区别患者与正常人、疾病的严重程度上的差异。结论从总体上看SF-36量表用于测定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比较好的信度、效度,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黎族地区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海南省黎族地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海南省黎族地区5个市县城乡60岁~老年人2208人;采用生存质量(SF-36)量表对其生存质量进行测量,用多变量方差分析、χ2检验及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黎族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35%,男性47.43%,低于女性的59.33%。城市老年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精神健康(MH)维度评分均高于农村老年人(P<0.0001),而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慢性病、体育锻炼、子女的生活状况、年龄、经济收入。患慢性病老年人生存质量低于无慢性病者。年龄越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子女生活状况越好、月人均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得分越高。结论 海南省黎族地区城市老年人生存质量优于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育锻炼、慢性病、子女的生活状况等。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城乡80岁以上老人生存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南通市城市与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健康状况量表(SF-36)进行问卷调查,对南通市城市及农村80岁以上老人生存质量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江苏南通市城市80岁以上老人在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维度评分(64,00,69.70,50.95,68.36,71.25,73.27)上均高于农村(36.05,60.47,42.75,51.51,61.92,5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维度评分(46.36,54.54)与农村(41.66,58.1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通市城市与农村80岁以上老人生存质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山西省煤矿接尘工人的生存质量进行测评,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7家煤矿的2 300例接尘工人为调查对象,应用《SF-36量表》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调查,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其生存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领域(PHC)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口数、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工作疲劳度等13个因素(F=82.50,P<0.000 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人口数(b=-0.903,P=0.016 5);心理健康领域(MHC)影响因素为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工作疲劳程度、对单位福利满意度等17个因素(F=63.71,P<0.000 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呼吸道症状出现频率(b=-4.739,P<0.000 1)。结论影响煤矿接尘工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煤矿接尘工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粤西地区麻风病治愈者的生存质量,为麻风病治愈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粤西地区156名麻风病治愈者进行调查,同时选取康复村周边161名60岁以上村民对照。[结果]测试麻风病治愈者156人,周边村民161人。2组评分,生理功能分别为53.56、68.54(P〈0.01),生理职能分别为33.49、54.35(P〈0.01),躯体疼痛分别为51.88、62.65(P〈O.01),总体健康分别为42.84、53.26(P〈O.01),情感职能分别为56.52、69.02(P〈0.01),活力分别为55.96、56.44(P〉0.05),社会功能分别为55.85、56.68(P〉0.05),精神健康分别为58.21、59.10(P〉O.05)。[结论]麻风病治愈者的生存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煤矿井下工人的主要死因及其对寿命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寿命表法对唐山市某煤矿井下工人(1990-1999年)的寿命及死因进行分析。结果:煤矿井下工人15岁年龄段的平均预期寿命为59.49岁,较当地男性居民低0.52岁,除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人群常见疾病外,呼吸系统疾病,煤工尘肺,肺心病及工伤事故是造成煤矿井下工人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存在着职业危《丰因素,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其呼吸等系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陆军军人的生活质量现状。方法采用MOSSF-36量表的中文版对驻新疆地区军队336名陆军军人进行生活质量测量,并与美国常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年龄为18~24岁组中,新疆地区陆军军人在总体健康和活力方面均显著高于美国常模;而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均显著低于美国常模。在年龄为25—34岁组中,新疆地区陆军军人在精神健康和活力方面均显著高于美国常模;而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和社会功能方面显著低于美国常模(P〈0.05)。新疆地区陆军军人对自己健康的白评状况和生活质量的8个方面均密切相关(P〈0.05),身体疼痛、总体健康和活力方面对自己所患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军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不仅要放在医疗保健上,而且要注重军人的精神心理保健,以及合理科学安排军事训练,才能全面地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男性出租车司机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男性出租车司机生命质量状况,探讨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方法 应用MOS 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247名成都市男性出租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出租车司机生命质量的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四川省男性参考值(P<0.05).工龄<2年组的司机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4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工龄≥2年的司机(P<0.05).不同收入组司机,除精力和社会功能2个维度之外,在其他6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餐有规律组与无规律组比较,生命质量8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男性出租车司机生命质量低于四川省城市男性平均水平;工龄、个人收入、就餐是否规律与该职业人群生命质量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铁路车站职工的生命质量现状,评价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工龄的职工生命质量差异。方法:采用生命质量调查量表SF-36对南京近郊车站的铁路职工进行生命质量测量。结果:不同性别、不同车站之间的职工生命质量状况无显著性差异,随年龄、工龄增长,生命质量呈下降趋势。结论:年龄、工龄是影响生命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7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严重程度分为A、B、C和D组,与对照组(18例)分别进行36条目健康测量简表(SF-36)评分,比较组间生命质量各维度的差别。结果A组患者在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和D组患者生命质量较对照组下降,D组下降维度最多且得分最低。结论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随着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其生命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n prisoner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However, there is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HCV-relate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HCV antibody positivity, HCV viremia, and being a prisoner on prisoners' HRQOL. Population-based health surveys incorporating HCV screening were conducted among prisoners at New South Wales (NSW), Australia, correctional centers in 1996 and 2001. HCV antibody and HCV RNA status were determined from venous blood sampling. HRQOL and mood statu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Short Form-36 (SF-36) Health Survey and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Comparison of HRQOL scores between HCV antibody negative, HCV antibody positive/non-viremic, and HCV antibody positive/viremic and assessment of temporal change in HRQOL between 1996 and 2001 within groups were made using ANCOVA adjusting for confounder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RQOL were determined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Analyses between HCV antibody negative (n = 423), HCV positive/non-viremic (n = 89), and HCV positive/viremic (n = 178) prisoners found no measurable effect of HCV on HRQOL, including that attributable to HCV viremia. Compared to uninfected Australian population norms, prisoners had lower HRQOL irrespective of HCV status. The prevalence of ‘moderate’ to ‘severe’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greater in the HCV antibody positive/viremic group than the HCV antibody positive/non-viremic group or the HCV antibody negative group. Selected demographic factors (age), co-morbidity, severity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influenced HRQOL. There wa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of HCV status on HRQOL. In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contrast with previous studies in non-prisoner groups in which HCV infection appears to decrease overall HRQOL. Non-HCV factors may override HCV-specific HRQOL impairment in this population. Target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HRQOL of prisoners. Thein, Kaldor, and Dore are with the National Centre in HIV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NSW, Australia; Butler and Levy are with the Centre for Health Research in Criminal Justice, Sydney, NSW, Australia; Butler is with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Community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NSW, Australia; Krahn is with the Departments of Medicine and Health Policy,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Ontario, Canada; Rawlinson is with the Virology Division SEALS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NSW, Australia. Presented in part: 2nd Prisoners Health Research Symposium, February 2005,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4th Australian Hepatitis C Conference, August 2004, Canberra, Austral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