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端脑冠状面髓质的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研究、充实端脑形态结构两侧不对称的解剖知识;并通过对端脑髓突的不对称性研究,论证通过髓突定位脑回方法可信性和适用性.方法:选取30例成年人正常头颅标本,以过蝶平面延线的垂线为基线行5mm层厚MRI扫描,开颅取脑、染色、制作相应切片.与相应MRI图象对照观察观测髓突的支数、分叉及方向等;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在冠状层面上,扣带回及视觉区对应的髓突是对称的;除此外,其它脑回对应的髓突都是不对称的;髓突的不对称性主要在于两侧髓突数目大多不相同的髓突和分叉及方向等不对称.结论:通过髓突定位脑回机能区的方法,在端脑的冠状面上同样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上颌第一磨牙常因重度牙周炎而拔除,当牙周炎的病变波及多根牙的根分叉区时,就可发生根分叉病变。根分叉病变的治疗一直是牙周病学界面临的难题,研究表明,根分叉开口宽度不足,釉突的存在及根柱长度均会影响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发生及治疗效果。Novaes等研究发现,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中根柱凹陷的存在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了解根分叉区的解剖特点,有助于牙周炎治疗计划的拟定。笔者对离体上颌第一磨牙的根分又解剖进行测量和分析,探讨其对牙周炎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副鼻窦冠状位CT研究钩突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128例(256侧)经CT检查的病人资料,选择冠状位CT片观测以下内容: 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测量钩突高度、角度及筛漏斗宽度.将钩突不同附着类型的钩突高度和角度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分析钩突常见解剖变异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 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4种类型:钩突分叉型 (41.01%);中鼻甲型(26.17%);纸样板型(17.96%);颅底型(14.38%).这4种类型的发病率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显著差异.钩突高度、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及钩突形态变异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钩突形态变异与慢性前组鼻窦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经咽茎突截短术是治疗茎突过长症的主要术式,容易掌握,但术中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利情况,分析归纳如下。1.茎突暴露困难:暴露茎突常用方法是先触到茎突尖端,然后用筛窦刮匙套住向其根部推移即可,如困难应考虑下面几个原因。①触诊错误,将上牙槽后端误为茎突,扁桃体切除后触诊上牙槽后端非常明显,很象茎突尖端,尤其是茎突超过4厘米时,触诊位置偏高易犯此错误,如向内下触诊即可找到茎突尖端。②茎突远端呈分叉或膨大状,此时不能穿破表面组织,必须分开咽缩肌,用大号筛窦刮匙套住远端方能露出。③茎突增长段为软骨,易移位及骨折,…  相似文献   

5.
脸角泉蝇群Pegomya acklandi group特征如下:触角第一节长,故第一节与第二节交界处成膝状弯曲;触角芒具短纤毛;下腭须黄且末端微膨大;后气门下方暗色刚毛4~5根,并倒伏于气门厣上;尾器侧尾叶末端分叉,其外支长于内支,外支内缘具小突;后阳基侧突刚毛叶片状。  相似文献   

6.
1949~1979年我科收治了14例颈动脉体瘤。诊断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1例,恶性3例。临床表现均为下颌角外下方出现肿块,不能沿纵轴活动,有的突向咽部,易误诊为血管病、动脉瘤、淋巴结肿大及转移癌等。 根据作者的经验,颈动脉造影的发现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在侧位片上可见:(1)颈内动脉分叉部角度扩大,角顶由锐角变为弧形;(2)从分叉部开始颈内外动脉有移位,并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荧光双标记法对狗脊神经节内的轴突双分叉神经元(此种神经元的周围突在胞体附近分成两大支,各支分别随不同的神经分布到内脏、肌肉或皮肤)进行了探讨。分组实验的结果不仅提示膈神经与颈部皮神经内存在来自C_~C_脊神经节的轴突双分叉神经元的分支,而且也证实了狗膈神经内感觉纤维的传入节段为同侧C~C脊神经节,以C_6节内标记神经元的数目最多,占此种标记神经元总数的58%,C节次之。另外,本文对双标记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与双分叉神经元数目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描述和讨论。联系牵涉痛现象,本文也探讨了双标记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存在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耳聋甲皱微循环改变及针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甲皱微循环改变及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突发性耳聋患针刺前后甲皱微循环进行记录。结果:突聋患甲皱微循环明显异常,针刺后患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突聋甲皱微循环状态,提示针刺治疗突聋的机制可能与患外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及鼻息肉与鼻部解剖变异的关系。方法:分析411例鼻窦冠状位CT资料,分为正常组(A)、慢性鼻鼻窦炎组(B)、鼻息肉组(C)3组。统计中鼻甲、钩突变异及Haller′s气房、鼻中隔偏曲等在3组的发生率,并应用统计软件SPSS 12.0分析其与慢性鼻鼻窦炎及鼻息肉的关系。结果:中鼻甲气化、反向弯曲及直形中鼻甲在A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3.39%、8.06%、3.23%;在B组为38.52%、18.58%、12.84%;C组为37.45%、21.70%、17.02%。A组中鼻甲各解剖变异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钩突气化、上端分叉及反向弯曲在A组中的发生率为4.03%、4.83%、0.00%;B组中为7.10%、2.73%、2.18%;C组为8.51%、3.83%、7.23%。钩突反向弯曲在A组与C组间、B组与C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鼻甲各解剖变异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有关;钩突反向弯曲较易引发鼻息肉;钩突气化、钩突上端分叉、鼻中隔偏曲及Haller′s气房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 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显微CT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及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 可通过兔颈动脉放置6F鞘管,于腹主动脉分叉处成功实施TAP双支架术,术后即刻DSA提示支架位置满意,血流TIMI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无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血流TIMI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再狭窄,micro-CT可见边支开口处支架覆盖完全,无支架内血栓,右侧髂动脉支架下缘微突入腹主动脉管腔[(0.49 ±0.08) mm].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为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椎间盘的结构探讨“腰突症”的发病机制及按摩手法刘小敏,贺绍文(基础部组胚教研室)关键词椎间盘,结构,腰突症,发病机制,按摩手法椎间盘是连接椎体最重要的组织,共23个。由枢椎到骶骨,分布于各相邻椎体之间,大小和形状随所分布的部位而不同。椎间盘由外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脑幕切迹前间隙的神经血管之间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5例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了小脑幕前间隙的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结果动眼神经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和小脑幕切迹缘形成2个间隙,动眼神经内间隙和动眼神经外间隙。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高度变异很大,其高度为0.072~0.342 cm,平均(0.099±0.0076)cm,8例位于基线下方,22例位于基线上方。结论利用动眼神经内间隙和动眼神经外间隙可暴露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基底动脉末端低时,选择颞下入路;基底动脉末端高时,选择翼点入路或眶颧入路。  相似文献   

13.
抗高血压药物选择(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α1受体阻滞剂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1受体,使血管扩张,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及回心血量减少,从而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由于其单纯作用于α1受体而很少影响α2受体,保留了血管平滑肌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国人胫骨前肌腱止点的形态 ,附着部位以及变异情况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择 4 6侧国人灌注后防腐足标本 ,作胫骨前肌腱止点解剖学观察 ,组织学观察 ,记录胫骨前肌腱以内侧楔骨或第一跖骨为主要止点各自的数据 ,测量胫骨前肌腱内外踝突连线平面以下长度。结果 根据胫骨前肌腱止点的形态可分为三型 :束状型 2 8侧 (6 0 .87% ) ;中间型 14侧 (30 .4 3% ) ;分叉型 4侧 (8.7% )。胫骨前肌腱止点以内侧楔骨或第一跖骨为主分别为 4 0侧 (86 .96 % )和 6侧 (13.0 4 % )。成尸足及童尸足于内外踝突连线平面以下胫骨前肌腱的长度分别为 72 .33± 5 .2 9m m和 5 6 .77± 4 .5 4 mm。结论 若作胫骨前肌腱向外移植术时 ,注意将分叉型的变异止点完全切断。束状型和分叉型胫骨前肌腱不宜作半腱外移植术 ;中间型胫骨前肌腱适宜作半腱外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Micro-CT三维扫描外周神经组织建立放大的空间微观神经模型,直观了解外周神经微空间构型。方法 取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胫神经标本,以Micro-CT横断面扫描一段胫神经,以DICOM格式的CT数据按灰度进行筛选并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影像解剖学观察对其进行多层面数据提取测量相关参数重建出正常完整一段胫神经STL模型,建立外周胫神经三维数字图像模型。结果 中上段胫神经节段横断面总轮廓成“椭圆形”,神经纤维细胞分为前后两排排列,两排神经细胞基本为单层排列。总神经纤维数为15个束支。滋养血管主要分布神经纤维的外周。在扫描范围内,神经束横断面上测量的最长直径大小近似;在短节段胫神经扫描重建过程,未发现神经束支消失、融合或分叉的情况发生。胫神经束支最大横截面直径中位数为0.62 (0.23~0.86)cm。结论 Micro-CT扫描、重建,可得到高效、高精度的仿生三维外周胫神经节段模型,该方法为探索高效准确的长节段周围神经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对微循环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阶段,研究对象多为外周血管或需要暴露的内脏血管。该项研究是以视网膜微血管为主要对象,并用定量方法判断结果。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用扫描电镜、相差显微镜观察血管铸型标本,对猫、兔视网膜血管的三维空间分布、分枝起端的狭窄部、分叉角、微结构及形态作了研究;(2)用测压、测血流量装置测  相似文献   

17.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5.96%(108/416)。直分叉、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左侧,直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左侧(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PSV、EDV、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心脏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直弯分叉与弯分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分叉类型能够对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侧颅底区舌咽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侧颅底手术中舌咽神经及其分支的定位和保护提供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应用侧方经颞-蝶进路进行解剖,观察舌咽神经颅外部分在颅底的走形;并对60侧头颅骨标本进行解剖测量.结果:舌咽神经在颅底茎突和茎突诸肌的中后部与迷走神经、副神经一起自颈静脉孔出颅,在近颈静脉孔处膨大形成下神经节.舌咽神经干向下、向前走行,沿途不断发出分支支配茎突咽肌,并与其他神经交通,于茎突咽肌的内侧、舌骨舌肌的深面,分成其终末支(舌支及扁桃体支).舌咽神经在茎突咽肌的深面距颈动脉分叉的距离为23~47 mm,距离乳突尖的距离为7~15 mm.结论:侧颅底区的骨性解剖标志可作为术中的定位参照.侧颅底区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有利于术中掌握解剖定位及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多毛奇虱是作者于1979年依重个雄性标本描述的。1982年从罗甸的红白鼯鼠上再次采获标本,包括雌性和雄性。本文对雌性标本加以描述,其与模式种A.emersoni的区别在于1.足Ⅰ及Ⅱ的爪尖分叉。2.腹部背面及腹面的刚毛均比模式种的长而多。3.侧背片的侧后突呈指状而不成尖角。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体式分叉型支架治疗1例低位肾动脉至腹主动脉分叉距离仅75 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仅14 mm的外伤性腹主动脉分叉处的假性动脉瘤,规避了分体式分叉型支架髂支闭塞及肾下腹主动脉长度不足带来的相应风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合并伤的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根据个体解剖学特点,对于肾下腹主动脉细、短的患者,一体化支架可为成功实施腔内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