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飞秒激光辅助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早期治疗效果,并与常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比较.方法 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角膜切削前,分别使用飞秒激光机和Moria M2微型角膜板层刀为各30例(飞秒组和机械组各60只眼)近视患者制作同厚度角膜瓣,手术前后观察裸眼视力、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数:飞秒组:1.19;1.20.机械组:1.16;1.15.术后两组等效球镜度数变化相似.两组术后3个月,飞秒组球差增加小于机械组.飞秒组最高空间频率(18c/deg)对比敏感度比术前提高.机械组相同频率对比敏感度术后1月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与使用Moria 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手术比较,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手术后早期,裸眼视力相似,球差增加较少,屈光状态更稳定,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增加更多,显示出更好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楠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8):627-628
我院自2010年7月18日开始应用飞秒激光(Femto-second Intralaser,FL)联合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2010年7月至2010年11月共完成FL LASIK295例(587眼),手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技术及其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入选条件为自愿接受LASIK且经常规术前检查确认为适应证的患者,共284例,年龄18~45岁。根据术中角膜瓣制作方式不同分为S组(OUP板层角膜刀制瓣)和F组(飞秒激光制瓣)。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术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并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所有手术病例术中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内皮细胞密度:F组术后6个月同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余两组各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F组较S组明显下降(P<0.05),余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低,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 2013年8月至9月于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随访3月者120例(240眼)。观察术前、术后1周、1月、2月和3月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 干眼症状评分:术后1周、1月、2月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6,-8.773,-5.707,P=0.000,0.000,0.000),术后3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758)。BUT:术前BUT与术后1周、1月、2月、3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7,2.262,-2.873,-9.738,P=0.033,0.025,0.004,0.000)。SIt:术后1周、1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0,3.781,P=0.000,0.002),术后2月、3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5,-6.238,P=0.776,0.753)。荧光素染色评分:术后1周、1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654,-5.365,P=0.462,0.922),术后2月、3月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9,4.021,P=0.000,0.025)。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持续时间较短,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Zeimer Fem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同期行LASIK治疗的近视198例(396眼).根据角膜瓣制作方法分为两组:Ⅰ组120例(240眼)用Zeimer Femto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Ⅱ组78例(156眼)用Moria M2 90 μm机械刀制作角膜瓣,比较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及高阶像差.结果 两组角膜瓣制作都顺利;术后不同时间,两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的屈光度比较,球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Ⅰ组的残余散光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都较术前增加,但Ⅰ组的总高阶像差和慧差的增加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与机械刀制瓣LASIK相比,术后视力无差别,但术后残余散光低,总高阶像差、慧差增加较少,视觉质量可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1病例
患者男,23岁。于2011年12月20日于我院行双眼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检查:综合验光:右眼-6.25DS/-0.50DS=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应用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800眼)近视手术,根据制作角膜瓣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为200例(400眼),组1为飞秒激光(Intralase FS60 kHz)制作角膜瓣,组2为Moria M2 90号板层刀制瓣.两组均在Wavescan波前引导下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进行基质层切削.术后3个月、6个月行视力、屈光状态、波前像差等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组2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高于组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2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三叶草像差均高于组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是矫正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提高视觉质量和安全性方面飞秒激光优于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新技术 ,其疗效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获得广泛认可[1 ,2 ] ,但该手术的潜在危险性 ,尤其是其光毒作用对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尚需深入研究。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8年 7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2 52 3例 (2 90 8只眼 ) ,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7年 1 0月至 1 998年 5月在我院门诊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 92例 (1 76只眼 ) ,男…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步趋向完善的一种角膜屈光手术。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现就当前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6例 ( 3 0眼 )远视行LASIK。术前远视度数为 3 5 0~ 12 .5D ,平均 ( 7 0 9± 2 .62 )D。术后随访观察 12月。结果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 3月屈光度基本稳定 ,术后 12月残余屈光度在 1 0 0D和 2 0 0D以内的分别占 40 0 0 % ( 12眼 )和 63 3 3 % ( 19眼 ) ,裸眼近视力≥ 0 .5者 3 0眼 ( 10 0 0 0 % ) ,≥ 1 0者 2 4眼 ( 80 0 0 % ) ,裸眼远视力≥ 0 .5者 2 6眼 ( 86 67% ) ,≥ 1.0者 9眼 ( 3 0 0 0 % ) ,1眼 ( 3 3 3 %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 ,5眼 ( 16 67% )有眩光。结论 LASIK治疗远视安全有效。治疗软件进一步完善及治疗参数进一步的调整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共焦显微镜下观察飞秒激光和机械刀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形态差异。方法近视眼患者34例(68只眼),一组行飞秒激光下的LASIK(28只眼),另一组行Moria-2机械刀下的LASIK(40只眼),术后1个月、3个月对两组角膜在共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各时期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瓣界面均可见高反光颗粒,未见完整神经纤维,术后3个月,飞秒激光组角膜神经完整性明显高于机械刀组(P〈0.01)。结论飞秒激光行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修复快于机械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光学区大小对于复性近视散光矫正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4月~ 2012年3月来我院准备接受飞秒LASIK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13例(18眼),等效球镜为(-9.90 ±0.44)D,根据光学区大小分为2组:A组9眼,光学区为6.0 mm;B组9眼,光学区为6.5 mm.分析2组散光矫正的有效性和预测性.结果 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且没有发生并发症.术前A组的等效球镜、球镜和柱镜分别为(-10.08±0.50)D、(-9.31 ±0.68)D和(-1.56±0.74)D,术前B组的等效球镜、球镜和柱镜分别为(-9.72±0.29)D、(-9.22±0.36)D和(-1.00±0.25)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86,0.751,0.058).A组和B组术后散光分别为(-0.31±0.27)D和(-0.33±0.28)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34).A组和B组分别有7眼和8眼术后等效球镜在±0.50 D区间和术后散光≤0.50 D.2组散光矫正的成功系数(IOS)分别为0.27和0.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526).结论 飞秒LASIK矫正复性近视散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其中光学区大小对散光矫正的影响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压和角膜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角膜厚度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对接受LASIK的156例221只近视眼患者手术前后的屈光度、角膜厚度及眼压(非接触式和Goldmann压平眼压)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LASIK术后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屈光度数越高差别越明显,术后屈光度回退也越多。术后3个月角膜厚 相似文献
14.
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准确性、预测性、稳定性及有效性.方法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10.1~-26.0 D,平均(-13.9±3.4)D 124例193眼,按术前预矫等值球镜分别观察术后1年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年屈光回退率与性别、年龄、切削方式无关(P>0.05),而是随着术前预矫度数的增加而增加.术前预矫屈光度越高,屈光回退程度越明显.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0.6以上.结论超高度近视LASIK术后准确性、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差,但由于其具有有效性,我们可以积极地为患者实施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entacam系统对70例(140只眼)进行检查,于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获取角膜最薄点位置以及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距角膜顶点分别为(0.617±0.188) mm和(0.359±0.162) mm,测量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 =16.343,P<0.001).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距瞳孔中心点分别为(0.656±0.188) mm和(0.303±0.155)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0.065,P<0.001),术前角膜最薄点位于角膜顶点偏颞下方的占84.29%,术后角膜最薄点位于角膜顶点偏颞下方的占51.43%,术后角膜最薄点以角膜顶点为基准较术前向鼻上方移动了(0.258±0.187) mm,以瞳孔中心点为基准较术前向鼻上方移动了(0.353±0.208) mm,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结论 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多位于角膜顶点和瞳孔中心点偏颞下方,术前角膜最薄点更接近角膜顶点,而术后则更接近瞳孔中心点,术后角膜最薄点相对术前向鼻上方移动.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方法 对74例(148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观察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以及荧光素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BUT)和泪液分泌量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周干燥感较术前加重(P<0.0127),其他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间谍(P>0.0127);术后1d和1周烧灼感较术前加重(P<0.0127),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1周和1个月异物感染较术前明显加重(P<0.0127),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1d和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P<0.01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和1周孟加拉玫瑰红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1周和3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BUT均较术前缩短(P<0.05)。结论 LASIK对泪膜具有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使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研究,完善对不同程度近视的术后视功能的评价。方法共85例(170只眼)。按等效球镜计算后分三组:低度(<3.00D)28例(56只眼);中度(≥3.00D~<6.00D)30例(60只眼);高度(≥6.00D)27例(54只眼)。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除常规检查外,用美国Stereooptical对比敏感度测试卡(F.A.C.T)检查对比敏感度视力,并分组内与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对比敏感度视力变化的规律。结果1.术前各组间:三组在术前各频率段无明显差别。2.在各组内的结果:(1)在术后一周:三组的各频率段都有明显的下降,且以6,12cpd下降幅度最明显。(2)在术后1个月:低度组,在各频率段恢复到术前水平;而中、高度组在12,18cpd仍低于术前水平。(3)在术后3个月:低、中度组在各频率段均恢复到术前水平;高度组除12,18cpd都已达术前水平。3.在各组间的结果:(1)在术后1周:低、高度组在6,12,18cpd频率段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在三频率段下降更显著。(2)在术后1个月:低、中度组在恢复程度上12,18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度组在12,18cpd频率段恢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者较慢。(3)术后3个月:低、高度组在12,18cpd频率段恢复程度仍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者较慢。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均有下降后回升,其变化特点与术前屈光状态有关。对比敏感度视力检查结合常规检查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38~-13.50 D)患者22例((41眼),其中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11例(21眼),Moria M3旋转式微型角膜刀制瓣11例(20眼).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记录基于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获取的分析直径为6 mm的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各阶像差的Zernike系数,计算彗差和初级球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飞秒激光组和角膜刀组的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其中角膜刀组的彗差增加量显著高于飞秒激光组[分别为(0.788±0.592)μm及(0.403±0.572)μm,P<0.05];术后飞秒激光组的角膜后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的绝对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而角膜刀组的角膜后表面像差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角膜刀组相比,飞秒激光组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彗差增加量更显著[分别为(0.004±0.031)μm及(0.027土0.036)μm,P<0.05].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矫正高度近视比角膜刀制瓣引起的角膜前表面彗差增加量较少;其角膜后表面像差亦存在轻微增加,且角膜后表面彗差增加较角膜刀显著,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发生的情况,分析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6-09/2011-11行LASIK术2666例5212眼,其中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10例16眼,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2666例5212眼中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的10例16眼,发生率为0.31%,按照发生的原因、时间、范围的大小及位置,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其中4例5眼给予百力特眼液点眼,并辅予局部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点眼,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消失;6例11眼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掀瓣刮除层间上皮,并常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1~2d,术后予百力特眼液点眼,并辅予局部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点眼,所有患者随访6mo~4a无1例复发,视力恢复好。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是术后所特有的并发症。术前要严格排除手术禁忌证,术中行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及早发现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并给予积极治疗是对LASIK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