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创伤后急性栓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普通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及临床特征,探讨两组血栓的异同.材料和方法:选取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103例,根据超声声像特点是否具有高回声栓头,分为栓头型组(22例)与普通型组(81例),比较两组血栓的超声及临床特征.结果:两组血栓的临床表现、受伤时间及溶栓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栓的形态、发生部位、受累静脉情况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够较好地对创伤后急性期DVT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栓头型DVT是种特殊的急性DVT,其超声征象为急性DV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补充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统计各类骨折DVT的发生率,对DVT(+)组与DVT(-)组,术前制动时间≥7 d组和术前制动时间<7d组,男性与女性,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的D-Dimer浓度及DVT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肢骨折总的血栓发生率为12.3%.骨盆骨折中DVT发病率最高(28.57%),足踝部骨折较低(1.54%),创伤后D-Dimer在DVT(+)组的浓度(1527±373)μg/L高于DVT(-)组的(552 ±262) μg/L(P <0.05).结论 下肢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2.3%.高龄、高凝因素、卧床时间大于7d、吸烟史为DVT的危险因素.D-Dimer浓度正常对排除DVT具有重要意义.且卧床时间等因素对其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涉及患者一般情况、受伤类型、骨折情况及手术情况4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1 068例创伤骨折患者中DVT总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一般情况包括男性、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有吸烟史、缺乏锻炼患者DVT的发生率较高;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DVT的发生率亦高于总体水平.不同受伤类型中坠落伤DVT的发生率最高,达45.6%.不同部位骨折DVT的发生率不同,其中股骨干骨折最高,达20.5%.3处以上骨折DVT的发生率为51.7%,2处为14.2%,而单处骨折仅为3.7%.粉碎性骨折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总体水平.DVT发生率随手术持续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术中大量输血或硬膜外麻醉患者D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多因素分析发现9个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危险因素数量越多,DVT发生率越高.结论 年龄>60岁、BMI≥25 kg/m2、有吸烟史、坠落伤、3处以上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后休克、手术持续时间>2 h、接受硬膜外麻醉是创伤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置换(THA)和膝关节置换(TKA)是目前临床上开展最多的两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THA和TKA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0%~50%,可引发致死性的肺血栓栓塞(PTE),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3].本研究对2010-2015年在成都军区机关医院行THA和TKA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DVT的风险因素,旨在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创伤后MODS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后MODS演变的危险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6年6月2152例中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因素与并发MODS的关系。结果2152例中合并MODS284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史(β=1.057,OR=2.881)、伤后休克时间(β=1.287,OR=3.499)、伤后并发感染(β=1.581,OR=3.471)、AIS—ISS评分(β=2.105,OR=4.269)、乳酸(β=1.187,OR=3.279)、碱缺失(β=1.626,OR=4.169)和血糖(β=1.087,OR=2.792)是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OD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处理原发病的同时,重视慢性病史,缩短休克时间,加强抗感染,控制应激反应强度,控制血糖,监测乳酸和碱缺失,保护各器官功能是降低MODS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静脉血栓的价值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探讨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4月因创伤致多发骨折、股骨骨折、胫骨或胫腓骨折当天入院,拟行手术切开复位术的1000例患者,其中男568例,女432例;年龄20~90岁[(54.8±21.50)岁].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 d(骨折患肢消肿后,约骨折后4~10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000例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4例(6.4%)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髂-股静脉血栓26例,胭-胫静脉血栓10例,肠腓肌、比目鱼肌血栓28例.骨折后2 d,1000例患者中有736例(73.6%)D-二聚体>正常值(324μg/L),伤后4~10 d其中56例(7.6%)发生血栓;骨折后2 d,264例(26.4%)D-二聚体≤324μg/L,伤后4~10 d其中8例(3.0%)患者发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P<0.01).结论 创伤骨折术前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降低麻醉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引发致命性肺栓塞的风险.D-二聚体增高,可能引发血栓,但D-二聚体正常后也有发生血栓可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闭合性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 :对99例彩色超声检查阳性患者的D-二聚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D-二聚体结果判断DVT是否有节点阈值及其与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将D-二聚体结果分为5组,分别为0.5~3、3~5、5~7、7~9和9 mg/L组。组内比较D-二聚体在0.5~3 mg/L所占比例最高,发生下肢DVT可能性高;组间比较D-二聚体在5~9 mg/L时比例较对照组高,发生DVT可能性高。ETA相关性检测,ETA2=0.005 3说明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彩色超声结果基本不相关。结论 :彩色多普勒检查仍是诊断DVT的必要手段,D-二聚体值与DVT的形成之间无必然关系,但D-二聚体检测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可为骨折术后早期发现DVT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瑜婷 《西南军医》2010,12(6):1262-1263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发生DVT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而且也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所以对DVT的防治尤显重要.本文对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2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预防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8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放置滤器,静脉内置管注入尿激酶溶栓剂和利用介入器材破栓、抽栓及球囊扩张等综合治疗技术,观察疗效,并对相关资料和继发病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痊愈62例,明显有效1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5%,放置下腔静脉滤器76例。置管时间19 d,平均6.8 d。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和微创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多层CT血管成像、磁共振成像及放射性核素检查。就各种影像学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其效果比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经皮人工抽吸血栓清除术(MAT)作为主要的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患者26例[女17例、男9例;年龄33~ 79岁,平均(55±13)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左下肢肿胀或疼痛.IVCS的确诊依靠CT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即给予抗凝治疗,介入术后至少维持6个月.经患肢腘静脉入路行血管腔内治疗,MAT、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在一次手术过程内完成.MAT后残留少许血栓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80万单位维持12h).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一次性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时间45~ 90 min,平均(67±13)min.所有患者在MAT后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接近100%者24例,残留<5%者2例,残留血栓经溶栓后完全溶解.MAT后静脉造影显示左髂静脉狭窄者24例,闭塞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左髂总静脉,共置入支架26枚,支架直径10~ 14 mm,长度60 ~ 100 mm.患肢症状完全缓解者25例,部分缓解者1例.住院时间2.0~4.0d,平均(2.7±0.3)d.随访时间12~ 25个月,平均(18±4)个月.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复通.1年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除5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中出现一过性腰痛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以MAT作为主要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是可行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2.
刘晓阳  尹星华  戴丽  程洋 《武警医学》2022,33(3):222-225
目的 了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07至2020-06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162例TKA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出现症状性DVT及继发的肺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7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105例;年龄65~96岁[(72.6±6.8)岁]。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为参考标准,分为TIC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9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病例,共50例,行单纯CDT;B组为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44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以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肺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用超声和(或)血管造影随访静脉通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膝上20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5.37±1.97)cm和(5.41±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910);治疗后分别为(2.96±1.10)cm和(1.78±1.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治疗前2组膝下15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4.14±1.57)cm和(4.05±1.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8,P =0.774);治疗后分别为(1.93±0.84) cm和(1.41±1.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12).治疗前2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0(8.0,10.0)分和8.3(7.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72,P=0.1292);治疗后分别为3.5(2.0,5.0)分和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702,P<0.01).治疗结束时2组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5.0% (42.3%,72.4%)和100% (8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48,P<0.01).2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950(5.525,7.225)×106 U和4.100(3.600,5.050) ×1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133,P<0.01).2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9,12)d和6(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358,P<0.01).2组皆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0% (19/50)和22.3%( 1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90,P=0.1097).2组临时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8.37%(38/43)和100% (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9,P =0.028).末次随访时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0.0%(44.4%,59.2%)和95.4% (8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721,P=0.0011).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月236例急性髂股DVT病例的临床资料。均经健侧股静脉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大腔鞘管,50mL注射器负压抽吸髂股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后给予肝素抗凝。结果出院时膝上、下15cm处健、患侧周径差分别降为(1.3±0.6)和(O.9±0.4)cm,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t=23.99,均P〈0.01):随访36个月,随访率97.9%。术后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0%(30/231)、8.2%(19/231)和0;随访疗效优92.2%。支架置入患者随访均通畅。结论介入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纯腹部外伤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08年5月间单纯腹部外伤行急诊手术后发生ARF的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从同期单纯腹部外伤急诊手术后未发生ARF的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类型、损伤器官数目、输血量、腹内压、腹腔感染、休克及手术时机等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单纯腹部外伤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围术期输血量(>1 600 ml)、手术时机(外伤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12 h)、术前休克持续时间(>6 h)、术后腹腔感染及腹内高压(>12 mm Hg)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这五项指标均是单纯腹部外伤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围术期大量输血、手术延迟、术前长时间休克及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或腹内高压是单纯腹部外伤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要重视这些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AR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的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的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广大专家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低分子量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疏血通对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1月下肢骨折患者1 037例,出现DVT患者79例,DVT发生率7.6%,纳入研究42例,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岁(26~ 8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A组,19例)和联合组(B组,23例)治疗.A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4 250 IU皮下注射,2次/d;B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4 250 IU皮下注射,2次/d,同时联合疏血通6 ml加入9g/L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每周为1个疗程,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 结果 42例患者最长治疗时间为3周.A组中再通2例,平均时间2.50周;显效3例,平均时间2.67周;有效7例,平均时间3周;无明显变化或加重7例,平均时间3周.B组中再通7例,平均时间1.86周;显效12例,平均时间1.83周;有效3例,平均时间3周;无明显变化或加重1例,平均时间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骨折后DVT疗效明确,可以作为临床治疗骨折后DVT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