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ang J  Li XP  Zhao SP  Li J  Li JD  Xie XM  Peng 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84-18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40mg/d;C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80mg/d;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在治疗1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水平。结果(1)ACS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2)40mg/d和80mg/d氟伐他汀治疗1周后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1),而以80mg/d氟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1),hsCRP和TNFα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氟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清明胶酶B(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30例,阿托伐他汀20mg组30例,阿托伐他汀40mg组22例,均于入院24h内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三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血清MMP-9及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清MMP-9水平,提高TIMP-1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mg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10m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阿托伐他汀40mg组优于阿托伐他汀20mg组,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清MMP-9水平,升高TIMP-1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作用明显优于10mg,阿托伐他汀40mg与20mg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方法: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及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0(IL-10)以及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前血清hsCRP、IL-10和MMP-9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5)。强化组治疗有效率为88.6%,对照组为68.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应用于ACS疗效好,能降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PT)、抵抗素(RST)的影响。方法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85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0例行PCI治疗的ACS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5例,95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C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日,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1次/日。对照组于入院后次日及ACS病人于入院后次日、术后1周、术后1个月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APN、LPT及RS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B两组APN水平显著降低,LPT、RS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较,术前两组血清APN、LPT、R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个月,B组APN水平明显高于A组,LPT、RST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病人血清APN水平显著降低,血清LPT、RST水平显著增高;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APN水平升高,血清LPT、RST水平降低,并且40mg/d剂量防治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4周)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短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69例及正常对照组30名,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短期(2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MMP-9,在经过瑞舒伐他汀短期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降低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动态检测血清MMP-9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稳定斑块的影响,及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择ACS患者85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和MMP-9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患者治疗前血清D-二聚体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血清D-二聚体和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D-二聚体与MMP-9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D-二聚体及MMP-9,在经过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及MMP-9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瑞舒伐他汀可稳定斑块,动态检测血清D-二聚体及MMP-9水平变化可作为ACS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3例)、健康体检者(30例)SAA和APN水平。将STEM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干预组(n=31)和阿托伐他汀40 mg干预组(n=32),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SAA和APN水平。结果干预前SAA水平在2 0 mg组和4 0 mg组均比健康组高,APN水平在2 0 mg和4 0 mg组比健康组低(P<0.05);2周后SAA在20 mg组和40 mg组均较干预前降低,APN在20 mg和40 mg组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40 mg组与2 0 mg组比较SAA和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 5)。STEMI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478,P<0.05)。结论 STEMI患者SAA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可降低SAA浓度,升高APN浓度;大剂量可使SAA和APN浓度变化更大。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探讨APN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方法将住院确诊为ACS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两组均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APN的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干预前ACS组APN水平为4.45mg/L±2.12mg/L,低于健康对照组的9.64mg/L±3.84mg/L(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A组、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清APN升高(P〈0.01);B组与A组比较,TC及APN的浓度变化幅度更大(P〈0.01)。结论ACS病人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低APN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且与ACS中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阿托伐他汀短期内不仅可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升高APN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40~60 mg阿托伐他汀的强化降脂与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相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MMP)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ACS患者46例,随机分为较大剂量(40~60 mg)组和常规剂量(20 mg)组,观察服药前、服药后1 w、4 w时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hs-CRP、MMP-2、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1.强化治疗组1 w时就出现TC、LDL-C水平的下降(P<0.05),4 w时下降更明显(P<0.01),且降脂效果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P<0.05);2.强化治疗组1 w时hs-CRP、MMP-2及MMP-9水平开始下降,4 w时下降更显著,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3.强化降脂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ACS患者,早期的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显著的降低血脂、hs-CRP及MMP水平,能更好的发挥他汀的抗炎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登花  夏英  王金苏 《山东医药》2011,51(23):98-99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将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MCP-1和MMP-9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MCP-1、MMP-9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尤以治疗组为著(P均〈0.05)。结论 MCP-1和MMP-9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炎症过程;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抗炎等作用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in C)、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小剂量组加用40mg的氟伐他汀,大剂量组加用80mg的氟伐他汀,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清Cystain C、IL-10及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左心室每搏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峰与A峰比值(E/A)均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降低,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Cystain、IL-10及MMP-9的表达水平降低,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应用于冠心病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Cystain C、IL-10及MMP-9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地尔硫卓治疗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7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接受氟伐他汀(23例,氟伐他汀组)或氟伐他汀+地尔硫卓(24例,联合用药组)治疗,随访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情况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及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的含量。结果各组用药后平板运动试验到达终点时间均显著延长(氟伐他汀组P<0.05;联合用药组P<0.01)。两组临床胸痛发生率及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均P<0.01)。NO、HDL-C水平明显升高,TC、TG、LDL-C、ET-1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平板运动试验中到达运动终点时间显著延长(P<0.05),临床胸痛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明显改善X综合征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加用地尔硫卓更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2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入院后立即均按照ACS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对照组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片10mg/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6个月。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浆炎症细胞因子TNF-α、MMP-9和IL-6的检测,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TNF-α、MMP-9和IL-6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血浆TNF-α、MMP-9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60例和易损斑块组60例,2组又随机各选3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小剂量)和阿托伐他汀40 mg/晚(大剂量)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sCD40L、sVCAM-1和MMP-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治疗后2周,2组大剂量治疗患者血清LDL-C、hs-CRP、sICAM-1、sVCAM-1、sCD40L和MMP-3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治疗患者(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血清sCD40L、MMP-2 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61 例,稳定型心绞痛(SA) 患者19 例及正常对照组30 例.随机将ACS 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33 例) 和常规治疗组(28 例),比较各组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ACS 组与SA 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sCD40L MMP-2 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CD40L MMP-2、及hs-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降低ACS 患者血清sCD40L MMP-2及 hs-CRP 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炎性介质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4例AC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ACS治疗方案,研究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睡前口服。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炎性介质IL-6、TNF-α和MMP-9,并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IL-6、TNF-α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和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虽然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有抗炎作用,能改善斑块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浆白介素6(IL-6)和P选择素(GMP-140)的浓度,然后观察氟伐他汀对其影响,以探讨CRP水平与ACS的关系、氟伐他汀对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105例,氟伐他汀80 mg,连服3 d)和普通治疗组(101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RP 水平、血浆IL-6、GMP-140的浓度和血脂浓度.结果 ACS时,血清的CRP 水平、IL-6和GMP-140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且AMI患者的CRP、IL-6、GMP-140较UAP组增高明显(P<0.05).在治疗前,氟伐他汀组和普通治疗组间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氟伐他汀治疗后,CRP、IL-6、GMP-140明显下降(分别为1.89比0.53 mg·dl-1,0.19比0.05 ng·ml-1,49.52比16.73 mmol·L-1,均P<0.05).普通治疗组则无改变.ACS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时,血清CRP、血浆IL-6和GMP-140浓度升高,氟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这些炎性介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绵阳市三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97例,均行PCI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氯吡格雷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ET-1和NO水平、治疗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ET-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清ET-1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及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ACS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脂、血管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指标改变不明显;观察组血脂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6个月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ACS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反应,长期使用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