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后视网膜脱离(RD)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发生RD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常规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A或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7.4±11.2)岁.9例10只眼合并单纯黄斑裂孔性RD(MHRD).根据RD范围、裂孔位置及大小、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等采取玻璃体切割手术或巩膜环扎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手术;MHRD患眼采用后巩膜加固手术.手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9±6.8)个月.结果 36只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2.3%.2只眼手术后RD复发并放弃手术;1只眼经3次手术后成功复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视力和RD手术后末次随访视力对比,视力下降36只眼,占92.3%;不变1只眼,占2.6%;提高2只眼,占5.1%00.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RD一次手术复位率高,但视力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型带虹膜隔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兔眼的手术切口及术后反应,评价其与现有IOL的差异.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20只眼),沿瞳孔缘剪除部分虹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然后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规折叠式.IOL植入组、Morcher虹膜隔硬性IOL,植入组、带虹膜隔折叠式IOL植入组,每组5只眼.术后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术后1周检测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3个月取出ILO并行扫描电镜检查,实验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手术切口大小:空白对照组与常规折叠式IOL,植入组为2.6mm,Morcher虹膜隔硬性IOL植入组为10mm,带虹膜隔折叠式IOL植入组为5 mm.随访期间各组IOL均居中并保持原透明度.带虹膜隔折叠式IOL植入后的前房炎性反应重于空白对照组及常规折叠性IOL植入组,相比Morcher虹膜隔硬性IOL植入组则略有减轻.带虹膜隔折叠式IOL植入组在术后3个月可见周边虹膜色带略变浅,并有1例出现IOL襻移位.结论 新型带虹膜隔IOL可明显减少同类型IOL手术切口的大小,但需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襻支撑性和虹膜隔色彩持久度方面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5-Fu纳米粒涂层人工晶状体(IOL)并探讨其对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低能离子束表面氟离子注入技术使5-Fu纳米粒与IOL表面交联黏附形成涂层.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对左眼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出术,对照组为A组,植入普通IOL;实验组为B组,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所有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前房闪光和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视区混浊程度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前房炎性反应:B组的前房闪光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45,P=0.024).两组兔眼的前房反应均在术后3 d至1周内缓解.晶状体后囊膜混浊:B组晶状体后囊膜的混浊程度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4,P=0.016).光学显微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眼内炎性反应较轻,B组无明显眼内炎性反应表现,A、B两组角巩缘结构及组织均无病理损害.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A组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现象,B组未见明显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 兔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植入5-Fu纳米粒涂层IOL,可有效抑制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眼内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囊袋张力环植入治疗晶状体悬韧带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CTR)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有悬韧带异常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10例16只眼具有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部分断裂的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联合CTR及IOL植入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月,有2例失访.末次检查8例13只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都有增进,所有术眼CTR都位于囊袋内,仅有1只眼在术后6个月IOL位置轻度偏中心,3只眼轻度后囊膜混浊.结论 对半脱位晶状体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CTR及IOL植入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严爵半脱位和有进展的病例才需作改良CTR(M-CTR)巩膜缝合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27例(1081只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7例(549只眼),B组400例(532只眼),其中A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CTR植入,B组患者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所有患眼术后均随访18个月,测视力、眼压,散大瞳孔进行眼前节裂隙灯观察照像。结果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正位,A组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8者43只眼,0.6~0.8者118只眼,0.5者89只眼,0.4者101只眼,0.3者66只眼,0.2者80只眼,〈0.2者52只眼;术后第1天眼压为3~47mmHg,一过性高眼压179只眼,其中有1只眼因术后高眼压无法药物控制而取出CTR;随访18个月中有2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B组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8者40只眼,0.6~0.8者110只眼,0.5者83只眼,0.4者95只眼,0.3者69只眼,0.2者83只眼,〈0.2者52只眼;随访18个月中有9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结论 CTR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能防止晶状体悬韧带离断,使人工晶状体居中性更佳,并能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段智博  刘新平 《眼科新进展》2007,27(12):936-937
目的 研究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近视度数为-10.50~-24.50 D,平均(-14.38±4.63)D的25例(4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患者视力、屈光状态、眼压、常规裂隙灯下检查角膜、前房、瞳孔、IOL位置、后囊膜透明情况、检眼镜下观察眼底以及B超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5.3±6.2)个月.结果 44眼术前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6±0.029),均成功植入IOL,术后平均裸眼视力0.83±0.25,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54±0.1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散光(平均-1.05±0.74)明显减轻,与术前(平均-1.89±1.21)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视力的并发症包括3眼后发性白内障和1眼视网膜脱离.结论 在熟练的超声乳化技术支持下,通过摘除透明晶状体联合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不适宜做LASIK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可谨慎选择该手术.  相似文献   

7.
卢海  张风 《眼科》2006,15(3):198-201
目的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设计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23只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PDR患眼。方法对123只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的PDR患眼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同时I期植入人工晶状体(IOL),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指标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23眼均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并同时一期植入IOL于囊袋内。随访时间3 ̄21月(平均10个月)。99眼(81%)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改善。其中93眼(76%)术后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术后无明显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失代偿发生。1例I型糖尿病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复位;4眼因玻璃体腔出血再次手术。术后视力无明显改善或视力提高不足2行的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黄斑病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是提高合并白内障的PDR患者视力的有效手段。糖尿病黄斑病变是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眼科,2006,15:198-20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治疗7眼前圆锥晶状体伴有Alport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Alport综合征患者4例,7眼因前圆锥晶状体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我们认为对于前圆锥晶状体伴有Alport综合征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预防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兔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联合囊袋内IOL植入术后,随机植入Crane OV-55CP、Crane OV-55C、Alcon TYPE 5C 3种IOL之一。观察术后并发症和PCO情况。术后3月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晶状体后囊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月Crane OV-55CP组的PCO程度比Crane OV-55C和Alcon TYPE 5C组轻(P〈0.05),各组Soemmefing环形成程度无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Crane OV-55CP组兔赤道部增生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人工晶状体的直角边缘处受到了阻挡。Crane OV-55C和Alcon TYPE 5C组大量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至后囊膜。结论直角边缘IOL延缓了兔PCO的发生、发展,是预防PCO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患者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联合/不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对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2例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随机选择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另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囊袋张力环植入术。术后3,6mo对散大瞳孔进行眼前节数码裂隙灯照像,并利用后发性白内障的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分析观察双眼后囊形态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22例患者术后第1d;1,3,6mo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偏位;术后6mo,A组有6眼的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混浊,B组仅1眼的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PCO-CAAS后发性白内障分析软件分析PCO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袋张力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纤维化生,降低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但还需进一步长期定量观察。  相似文献   

11.
张蕾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屈林  谢可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5-1168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33例(4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共14例17眼;B组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共19例(24眼)。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IOL稳定性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66±0.15;1眼(5.9%)发生低眼压;5眼(29.4%)发生高眼压;8眼(47.1%)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复合体脱位;12眼(70.6%)发生后发性白内障。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2±0.14;8眼(33.3%)发生低眼压;1眼(4.2%)发生高眼压;18眼(75.0%)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7,P=0.03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7,P=0.024)。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不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情况。方法:随访近5a来施行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64例196眼,术后观察视力、撕囊口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关系及PCO等情况,随访12~26(平均16.3)mo。根据Sellman等的PCO分级标准进行分级:I级为没有PCO或极轻微PCO不减少红光反射,也没有珍珠样小体或IOL边缘也没有发现珍珠样小体;Ⅱ级为轻度PCO减少了红光反射,IOL边缘也没有发现珍珠样小体;Ⅲ级为在IOL区域内发现中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但视轴(中心3mm)是透明的;Ⅳ级为重度纤维化或珍珠样小体并扩展到视轴区,并且严重减少红光反射。术后后囊膜出现Ⅱ,Ⅲ及Ⅳ级统计为临床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的并发症病例。结果: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组120眼中,发生后发性白内障42眼(35.0%)。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不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组76眼中,发生后发性白内障41眼(53.9%)。两组病例术后在临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上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口大小与术后后囊膜的混浊有关。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能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灌注超声乳化系统在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眼球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伴有囊破裂33例(33眼),应用超声乳化系统无灌注抽吸皮质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3—6个月,记录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佳矫正视力达0.8—1.0者8眼(24.24%),0.3—0.7者21眼(63.64%),0.05~0.25者3眼(9.10%),低于0.05者1眼(3.03%)。均一期植入IOL。术中均未发生囊再次撕裂,无前房消失或眼球塌陷发生。术后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囊样黄斑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乳化系统无灌注抽吸皮质治疗囊破裂外伤性白内障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成熟期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全身病的影响。方法2007年至2012年5年间共89例(98只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检查,术中严密监测全身情况,术后观察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24个月,视力在0.05-0.3者4只眼(4.1%),视力在0.3-0.5者29只眼(29.6%),视力在0.5-1.0者65只眼(66.3%)。结论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因其眼部条件、高龄、常常伴有全身性疾病等特点,眼部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但是经过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积极有效处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余盈盈  黎晓新  鲍永珍 《眼科研究》2014,32(11):1025-1029
背景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而确定术前计算IOL屈光度时所用的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是否受黄斑前膜的影响对术眼术后获得准确的屈光度至关重要.目的 了解IMEM患者行白内障联合玻璃体手术后屈光变化的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IMEM合并ARC的患者42例42眼为IMEM合并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同期纳入单纯ARC患者47例47眼为单纯ARC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前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应用SRK-T公式计算出IOL植入后的预期屈光度.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医学验光,计算其等效球镜度数作为术后实际屈光度,并对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进行对比分析.对两个组间术眼手术前后屈光度的误差进行比较,对IMEM合并ARC患者术后屈光度误差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两个组间患者年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63、0.704、0.770).IMEM合并ARC组和单纯ARC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IMEM合并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实际屈光度绝对值均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ARC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实际屈光度绝对值明显高于术前预期屈光度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01);但IMEM合并ARC组与单纯ARC组间手术前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17,P=0.520).IMEM合并ARC组术眼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度误差分别为(-0.727±0.66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的效果以及IOL的旋转稳定性与居中性。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伴有角膜规则散光>1.0 D的患者68例(82眼),其中41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观察组),另41眼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残余散光的度数;采取重复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及IOL在囊袋内水平、垂直偏移的距离和垂直偏转的度数。结果 观察组术前裸眼视力(logMAR)为1.03±0.32,术前角膜散光为(2.09±0.73)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11,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33±0.27)D;对照组术前裸眼视力为0.92±0.40,术前角膜散光为(1.69±0.64)D,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09,术后6个月残余散光度数为(0.26±0.22)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散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OL轴位旋转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IOL水平偏移距离与垂直偏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OL倾斜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Toric 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均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3例(13只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前房角粘连关闭均〉180°)合并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注意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13只眼眼压均降致正常范围,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根据Kronfeld分类,Ⅰ、Ⅱ型功能滤过泡4只眼(30.8%),非功能Ⅲ型滤过泡9只眼(69.2%)。结论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在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27例(1081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7例(549只眼),B组400例(532只眼),其中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CTR植入,B组患者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A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79只眼,其中1例取出CTR;随访18个月中有2例2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5例5只眼因发生后发障而行激光治疗.B组术后随访18个月中有9例9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5例35只眼因发生后发障而行激光治疗.两组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后发障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能防止晶状体悬韧带离断,使人工晶体居中,并进而能有效防止后发障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赵阳  李蕾  朱思泉 《眼科》2014,(3):182-186
目的观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LenstarLS900手术导航系统对患眼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变化的影响,初步评价LenstarLS900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单纯白内障患者36例(45眼)。方法根据手术中是否应用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17例(22眼)和对照组19例(23眼)。导航组患眼术前分别采用LenstarLS900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及IOLMaster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散光度等参数的测量;术后1、3个月采用LenstarLS900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对上述参数进行复查。对照组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均采用IOLMaster进行上述参数的测量。比较导航组患者术前两种测量仪器测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的屈光参数差值的变化情况。主要指标患眼术前术后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散光度。结果导航组术前LenstarLS900和IOLMaster测量数据中,眼轴、角膜曲率、散光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前房深度两种仪器的测量数值分别为(2.82±0.46)mm和(3.14±0.52)mm(P=0.036)。导航组术前、术后1、3个月眼轴分别为(25.48±3.26)mm、(25.38±3.01)mm、(25.40±3.01)mm(P=1.000);前房深度分别为(3.14±0.53)mm、(3.56±0.76)mm、(3.62±0.81)mm(P=0.000);散光度分别为(0.97±0.37)D、(0.72±0.32)D、(0.62±0.27)D(P=0.003)。导航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为(-0.35±0.27)D,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为(0.20±0.49)D(P=0.000)。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LenstarLS900手术导航系统可减少手术源性散光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