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球面像差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及Zywave波前像差仪对42例(80眼)近视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在6.0mm瞳孔直径下的四阶球面像差值、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值、Q值、术中切削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四阶球面像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四阶球面像差值0.0923±0.0761,术后3个月四阶球面像差值为0.6067±0.2454,球面像差的变化量和术中切削深度(R=0.01,P〈0.01)、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R=0.06,P〈0.01)、Q值(R=0.36,P〈0.01)有正线性相关,与切削光区直径(R=-0.131,P〈0.01)有显著负相关。结论LASIK术后四阶球面像差呈负线性增大趋势,球面像差的变化值和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及Q值成正线性相关,和切削光区直径成负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海燕  孙同  李莹 《眼科新进展》2007,27(10):764-766
目的探讨应用VISX Custom Vue系统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角膜组织切削深度,并与标准LASIK手术的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接受Custom Vue个体化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4例102眼,记录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同时根据患者的术前验光,应用VISXStar S4OPM模拟软件,计算这些患者进行标准LASIK所需要的角膜切削深度,并对Custom Vue切削深度与标准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54例102眼中,Custom Vue实际切削深度为(99.65±22.82)μm。应用6.0mm光学区和8.0mm修边区的标准LASIK的最大切削深度为(75.40±20.03)μm;6.5mm光学区和8.0mm修边区的最大切削深度为(86.04±23.46)μm。CustomVue实际切削深度比标准LASIK切削深度增加(34.5±19.0)%(t=24.620,P=0.000)。Custom Vue实际切削深度比大光学区LASIK切削深度增加(18.1±16.9)%(t=13.643,P=0.000)。结论应用CustomVue进行个体化LASIK手术,对角膜的切削深度要高于同等大小光学区的标准LASIK手术。在考虑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时,应该注意考虑患者的角膜厚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临床效果、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角膜像差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44例(87眼)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Topography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22例44眼)及Wavefront组(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22例43眼)。Topography组应用Wavelight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采集角膜地形图数据。术后6个月,对2组视力、屈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激光切削的居中性及角膜波前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出现术后BCVA低于术前。术后2组间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39.9±13.0)低于Wavefront组(44.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2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5.216、7.870,P<0.05)。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平均切削偏心量[(0.24±0.29)mm]低于Wavefront组[(0.29±0.31)mm],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术后6个月,Topography组角膜水平彗差(Z31)及球差(Z40)[(-0.166±0.357)μm和(0.390±0.263)μm]均低于Wavefront组[(-0.362±0.353)μm和(0.486±0.16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2.096,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相比较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guidedL ASIK,CW-G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对比敏感度和眩光以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评价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近视球镜≤-10.00D,散光≤-2.5D)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手术,手术均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微角膜刀采用Moria LSK-ONE气动平推刀,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Vector Vision CSV-1000HGT,角膜波前像差分析采用德国OPTIKON 2000 Keratron Scout分析仪。手术光学区直径为(6.0-7.0)mm,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时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和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m时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均有所恢复,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中(6c/d)、高(12c/d、18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明显好于常规LASIK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3m角膜彗差、球差均比术前增大,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较常规LASIK组增大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改善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降低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LASEK)对中高度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连续病例27例(41眼),其中LASIK14例(23眼)、LASEK13例(18眼)。使用Zeiss-WASCA客观像差仪在术前和术后6月测量患眼暗室自然瞳孔下的波前像差。结果 术后6月两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以及3~5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3~5)均明显高于术前,以RMS4最明显。LASIK组术后RMSh的增幅高于LASEIK组(P=0.042)。LASIK组术后Y轴彗差(Z8)与球差(Z12)明显增高(均P〈0.01)。LASEK组术后Z12明显增高(P〈0.01)。LASIK组术后Z8大于LASEK组(P=0.021)。结论 对于中高度近视矫正,LASEK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比LASIK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波前引导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比较性研究,将拟行LASIK的青壮年近视患者48名(96眼),其中,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26名(52眼),随机分为波前引导组和传统组,分别检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视力、对比敏感度和高阶像差,并比较术前戴角膜接触镜组(contactlens,C组)与未戴组(non-contactlens,N组)术后高阶像差变化。结果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波前引导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安全指数、有效指数和对比敏感度增加倍率等方面C组与N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波前引导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和各高阶像差RMS值(RMSh和RMS3~6值)均较术前增加,平均增加约1倍。传统组中术后RMSh和RMS3~6值增加倍率和下降比例C组与N组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时RMSh值增加倍率分别为1.28倍、1.17倍。引导组中术后RMSh、RMS3~5值增加倍率C组均明显高于N组(P<0.05),术后6个月时RMSh值增加倍率分别为1.58倍、0.77倍(P<0.05),N组术后不同时间RMSh、RMS3~5值下降比例均高于C组。术后6个月时,RMSh值下降比例C组与N组分别为9.1%和22.7%。结论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影响波前引导LASIK对高阶像差的矫正,而对传统LASIK术后高阶像差影响不明显。术前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行波前引导LASIK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经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增幅。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的RCT与CT研究,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对纳入的RCT与CT文献分别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与《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 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验进行检测; 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8篇文献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包含987例研究对象(角膜地形图引导组482例,波前像差优化组5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图引导组术后等效屈光度高于波前优化组〖WMD=0.11,95%CI(0.07,0.14),P<0.00001〗; 与波前优化组相比,地形图引导组术后能够获得更低的HOAs〖WMD=-0.09,95%CI(-0.13,-0.05),P<0.0001〗、球差〖WMD=-0.05,95%CI(-0.09,-0.01),P=0.008〗、彗差〖WMD=-0.08,95%CI(-0.12,-0.05),P<0.00001〗增幅。

结论:经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方式能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屈光度,并有效降低术后HOAs、球差、彗差增幅。  相似文献   


11.
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及与临床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评估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以及探讨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眼47例91眼,应用Orbscan系统进行术前、术后3月的角膜形态观察,分析角膜屈光力改变与眼球总体屈光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眼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8.49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5 D±0.23 D。术后3月平均矫正屈光度为6.62 D±2.21 D,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3.02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9 D±0.24 D,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 mm区与3 mm区的角膜屈光力差值明显比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角膜总屈光力改变平均值为5.87 D±1.21 D,与术后眼总体屈光力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7 1,P<0.01)。结论Orbscan能全面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三维形态的改变,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飞秒激光LASIK术后早期不同部位角膜敏感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飞秒激光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中央和周边区敏感性的恢复情况.方法 观察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患者40例(71只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月、3月使用Co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查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五个部位的敏感性,统计方法采用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飞秒激光LASIK手术后早期,在五个测量部位,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敏感性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3月各个时间段,角膜上方敏感性均高于其他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中央区角膜敏感性小于其他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敏感性与角膜中央切削深度、中央角膜厚度、术前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r=0.005;-0.105;0.03,P=0.97;0.38; 0.80).结论 飞秒激光LASIK术后早期角膜敏感性明显下降,角膜瓣蒂所在位置的敏感性较其他位置下降程度低,中央区角膜敏感性的恢复慢于其他位置,角膜中央敏感性与中央切削深度、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等效球镜度无相关.  相似文献   

13.
Du CX  Shen Y  Huang ZM  Xin SH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488-49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61例行LASIK术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OrbscanⅡ观察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不规则系数、前房深度,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的前膨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最佳适合球面(PBFS)曲率半径的差值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差(PED)作为角膜后表面的前膨的指标。结果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448±0.2806)、(3.2770±0.2810)、(3.2579±0.2932)、(3.2651±0.2875)mm;PBFS曲率半径分别为(6.5095±0.2177)、(6.3731±0.2127)、(6.4257±0.2358)、(6.4354±0.2266)mm;角膜后表面5.0mm范围的不规则系数分别为0.622±0.142、0.978±0.244、0.884±0.207、0.881±0.174,术后各期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周角膜后表面的前膨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0173,P=0.005),与术后1周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1.495,P=0.001)。结论LASIK矫正近视直接改变了角膜前表面,也相应引起了角膜后表面的变化,术后角膜后表面变陡且不规则性增加,但3个月内不会渐进性发展。其改变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与术后1周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行(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共5219例(10032只眼)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及移位15例(16只眼)进行分析.结果 LASIK术后第1天出现角膜瓣皱褶2例(2只眼),术后第 1天出现角膜瓣移位并瓣内折10例(11只眼),外伤所致2例(2只眼),1例半月复查发现角膜瓣皱褶原因不明.15例(16只眼)均行角膜瓣重新复位,除1例(1只眼)术后半月未达术前矫正视力外,其余均达到.结论 LASIK术中角膜过薄、过大、蒂部过小,易引起角膜瓣皱褶移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可达到术前理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Q值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94例188只眼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近视患者分为两组,47例94只眼行非球面个体化切削作为Ⅰ组;另47例94只眼行标准切削作为Ⅱ组,采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切削区形态、平均偏中心距离和SimK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Q值差异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切削组的Q值明显低于标准切削组,两组术后平均角膜厚度和切削深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值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的非球面性.角膜地形图为分析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甾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对LASIK术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膜及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将54例(100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后分别给予0.3%妥布霉素 0. 1%地塞米松滴眼液及0.3%妥布霉素 0.1%普拉洛芬滴眼液。术后1、2、4周对随访患者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中央角膜知觉检查和主观干眼症状调查。结果术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的Schirmer值、主观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2周两组BUT值和中央角膜知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LASIK术后早期,应用NSAIDs的患者泪膜更不稳定,角膜知觉的恢复较甾体类消炎药组缓慢。 NSAIDs对泪膜稳定性及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大于甾体类消炎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8-10/2009-05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共60例12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波前组,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0例60眼;标准组,接受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0例60眼。所有患者于术前与术后6mo行波前像差(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AMOCo.,USA)检查,观察两组术前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矫正视力≥1.0。波前组和标准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组HOAROM,Z7,Z8,Z12分别显著增加了73.2%,64.1%,128.9%和139.5%(P<0.05),标准组HOAROM,Z7,Z8,Z12分别显著增加了98.3%,149.1%,193.2%和107.8%(P<0.05)。波前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标准组(P<0.05)。结论:术后6mo的随访结果表明,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可更好的控制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复位术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12例(12眼)LASIK术后因外伤导致角膜瓣移位及时进行角膜瓣复位术,同时佩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观察术后视力、角膜瓣恢复情况以及眼部症状.结果 术后1周内9例视力提高至0.8~1.0,2例视力提高至0.6,1例视力提高至0.3;角膜瓣均无皱褶、移位、上皮植入或角膜融解;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其中视力0.3的1例提高至0.5,其余患者视力无波动;全部患者角膜瓣亦均恢复良好,未再发生皱褶、移位或上皮植入.结论 LASIK术后发生角膜瓣移位及时行角膜瓣复位手术对视力及角膜瓣恢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LASIK治疗中角膜瓣厚度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LASIK治疗中,影响角膜瓣厚度的因素。方法40例(80只眼)屈光度为-7.00D~-9.00D的高度近视患者,运用MoriaM2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对角膜曲率不同、板层刀负压吸引力不同、M2刀片新旧不同进行分组,对术前、术后屈光度、视力及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Ⅰ组板层刀负压吸引力相同时角膜曲率不同,制作出的角膜厚度不同,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Ⅱ组角膜曲率相同,板层刀负压吸引力不同,制作出的角膜瓣厚度不同,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Ⅲ组板层刀片新旧不同,制作出角膜瓣的厚度不同,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时,对一个有经验的手术医生制作一个80~110μm的薄角膜瓣是合理的,能有效防止术后屈光回退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