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潘Ting 《天津药学》2000,12(3):42-42
目的:研究氨苄青霉素与双黄连针剂配伍增强疗效的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苄青霉素与双黄连配伍后,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及单用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结果:用药2小时后,氨苄青霉素钠与双黄连地剂配伍应用血中氨苄青霉素的浓度明显高于单用氨苄青霉素钠,结论: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配伍,可竞争性抑制氨苄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从而提高氨苄青霉素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双黄连与几种抗生素联合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注射用双黄连与抗生素联合使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参考中国药典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测定注射用双黄连与头孢拉定等6种抗生素配伍使用后对金葡菌及克雷白氏肺炎杆菌的抑菌圈直径的变化。结果:注射用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及红霉素配伍后对金葡萄的体外抑菌效果明显增强;与头孢拉定、头孢唑啉钠及普鲁卡因青霉素配伍后对克氏肺炎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结论:对于不同的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注射用双黄连与13种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注射用双黄连与临床上常用的13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维生素B6,三磷酸腺苷,三氮唑核苷,辅酶A,甲硝唑与双黄连配伍无显著性变化;双黄连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维生素C,丁胺卡那霉素,氢化可的松则不宜配伍。  相似文献   

4.
双黄连粉针与几种抗生素伍用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黄连粉针与抗生素联合使用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几种抗生素单用及与双黄连伍用对细菌的体外最低抑茵浓度(MIC)。结果:双黄连粉针与青霉素、头孢唑啉及红霉素配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明显增强(P<0.05);头孢噻肟和头孢唑啉与双黄连配伍后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增强(P<0.05)。结论:对于不同的细菌感染,选用对其敏感的抗生素与双黄连配伍使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立新  张文霞 《天津医药》2006,34(5):330-331
目的:考察氨苄青霉素合用氟美松对氨茶碱血药浓度及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10只,体质量2.5~3.4kg,肌肉注射氨茶碱,一次性给药18 mg/kg后,于耳缘静脉取血,7 d后进行氨茶碱与氨苄青霉素、氟美松合用实验.氨茶碱给药方式和剂量同单用时,氨苄青霉素为0.2g/kg耳缘静脉给药,氟美松为48 mg/kg耳缘静脉一次给药,给药后于耳缘静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碱血药浓度.结果:氨苄青霉素、氟美松与氨茶碱合用后,血药浓度(Co),消除速率(Ke)增加,半衰期(t1/2),体内清除率(CL)降低,分布容积[V(C)],平均驻留时间(MRT)增加,曲线下面积(AUC)变化不显著.结论:氨苄青霉素合用氟美松时,影响茶碱的正常代谢,注意调整氨茶碱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小儿肺炎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多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我院1993年5月应用双黄连粉剂(此药具有抗菌抗病毒双重作用)与氨苄青霉素配伍静点(简称双氨合剂)增加疗效,治疗36例小儿肺炎患者,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四种常用抗生素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合兴  刘珠 《中国药业》2000,9(7):18-18
目的:考察木糖醇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钠、头孢唑啉钠、硫酸庆大霉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浓度和使用方法,对四种抗生素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后外观、不溶性微粒、DH值及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氨苄青霉素钠在木糖醇溶液中3h内含量下降至90%以下,其余三种抗生素与木糖醇配伍5h内,各项指标均无显性变化。结论:氨苄青霉素钠不宜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使用,其余三种抗生素可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8.
双黄连粉针与5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考察了临床上5种常用药物与双黄连粉针配伍。结果表明,在室温(25℃)下,双黄连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氢化可的松、头孢噻肟钠在生理盐水中配伍,4h内pH值、外观及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基本无变化。而与硫酸阿米卡星配伍产生沉淀,与氨苄青霉素钠配伍溶液颜色变深,吸收值降低,pH值下降。本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羟氨苄青霉素常与克拉维酸配伍,该制剂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症,包括对单用羟氨苄青霉素耐药的多种感染。英国药典法测定羟氨苄青霉素原料和胶囊,将待测样品与咪唑汞试剂反应后,在325nm处测定吸光度。其它还有碘量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极谱法,也有报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本文报道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羟氨苄青霉素和克拉维酸。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
木糖醇注射液与临床常用五种抗菌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华  金涌  刘骅 《安徽医药》2006,10(11):814-815
目的模拟临床常用静滴浓度,研究阿奇霉素、氨苄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加替沙星五种常用抗菌药物与木糖醇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8 h内配伍液中五种药物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室温(25℃)下的外观及pH变化。结果阿奇霉素、加替沙星、头孢曲松钠和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 h内外观、含量、pH值没有明显变化,保持稳定状态。但氨苄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钠和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2 h后含量明显下降。结论在上述条件下,木糖醇注射液可与阿奇霉素、加替沙星和头孢曲松钠配伍应用。但与氨苄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钠配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杨友  钟芳芳  黄喆  覃祥  马文哲  刘文君 《天津医药》2021,49(10):1014-1019
目的探讨双黄连(SHL)冻干粉诱导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Nalm6)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0、0.025、0.05、0.1、0.2、0.4、0.8 g/L的SHL处理急性白血病细胞株(Nalm6、Jurkat、Molt4、KG1a),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Nalm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和SHL0.1、0.2、0.4 g/L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情况,Hoechst 33342染色细胞后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Nalm6细胞MEK-ERK-c-Myc信号通路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HL对Nalm6的IC50最低,为(0.11±0.01)g/L。细胞周期分析显示,0.1~0.4 g/L SHL处理后,Nalm6的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变化,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Nalm6凋亡细胞数增多,总凋亡率升高,t Bid、cleaved Caspase-9、cleavedCaspase-3、cleaved PARP表达升高,MEK/ERK通路相关蛋白p-MEK/...  相似文献   

12.
凌秀兰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86-86,88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合理选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6例剖宫产产妇分为3组,分别给予氨苄西林、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各疗效。结果 3组剖宫产产妇基本情况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发热和血象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感染方面氨苄西林组分别与头孢唑林钠组和头孢曲松钠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如应用抗生素合理,其预后一般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双黄连粉针与头孢曲松钠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黄连粉针在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感染时与头孢曲松钠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1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应用双黄连粉针100例 ,应用头孢曲松钠97例。分别用药约1疗程后 ,对比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双黄连粉针组总有效率89% ,头孢曲松钠组总有效率88 6% ;呼吸系统细菌转阴率双黄连粉针组为86 9% ,头孢曲松钠组为83 3%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转阴率双黄连粉针组为86 6% ,头孢曲松钠组为85 %。结论 :两者的疗效、细菌转阴率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唑啉伍用效果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林杉  李仲昆  赵云 《中国药房》2000,11(1):18-19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唑啉协同作用的机制。方法: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以上两药单用及合用时对金葡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 MIC) ,并将达MIC 试管内的金葡菌用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两药合用分别使它们对金葡菌的MIC 下降6-7 倍和2 倍。电镜可见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破坏明显,内容物流出。同浓度下,合用比单用时细菌结构改变明显。结论:两药合用,对细菌细胞壁等结构的破坏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 8例病人分为红花组 36例和丹参组 32例 ,分别予红花注射液 4 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 16mL ,iv ,gtt,qd ,共治疗 4wk。结果 :2组均能提高疗效 ,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1)。总有效率红花组为 95% ,丹参组为84 %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红花组降低血液流变学作用较丹参组明显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0 .0 1)。结论 :红花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液微循环 ,疗效、血脂变化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相似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concentration of ampicillin in serum and bile has been determined in 10 patien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equivalent doses of ampicillin (500 mg) and pivampicillin (700 mg). Ampicillin produced maximum concentrations in bile twice as high as in serum, and, after pivampicillin, peak levels of ampicillin occurred earlier and were approximately four times greater than after ampicillin. In 11 other patients, ampicillin was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in peripheral and portal blood, collected from a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 following a dose of pivampicillin or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ampicillin.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ampicillin after an oral dose was twice as high in portal blood as in peripheral blood. There appears to be passive transfer of ampicillin from blood to bile.  相似文献   

17.
双黄连注射剂儿童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某三级甲等医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使用双黄连注射剂住院患儿列为调查对象,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的39例患儿纳入病例组,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对照组为相匹配的78例患儿。选取既往史、过敏史、合并抗菌药、合并用药总数、出现时间、用药总天数、溶媒、滴速、剂量、生产批次等9项侯选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条件logstic回归分析将用药总天数筛选为不良反应出现的"保护因素",OR值为0.097,P<0.05。合并用药总数筛选为不良反应出现的危险因素,OR值为2.449,P<0.05;多因素条件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总天数是双黄连不良反应出现的"保护因素",OR值为0.089(95%CI:0.018~0.431)。合并用药总数是双黄连不良反应出现的危险因素,OR值为2.678(95%CI:1.199~5.979)。结论:合并用药总数是儿童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黄连粉针剂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从2008年5月到2009年6月收治的7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用利巴韦林静滴,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黄连雾化吸入,每日1次,连续用药5d,观察患儿治疗前后发热、咽痛、拒食、流涎等症状及溃疡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双黄连粉针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迅速改善咽部症状及体征,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邓琦  李玉明  李敬兰 《天津医药》2005,33(11):692-693
目的:观察脐带血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远期疗效。方法:118例患者根据是否输注脐带血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雄性激素、止血和环孢素A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输注脐带血,输注量在5000~6000mL。定期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和骨髓涂片。结果:脐血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结论:脐血来源丰富,可应用脐血输注的方法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应用苯溴马隆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苯溴马隆治疗,B组给予别嘌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血尿酸(SUA)、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和75.00%,A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B组高(P<0.05);A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较B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SUA、Scr及BUN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A组治疗后血SUA、Scr及BUN水平均较B组低(P<0.05);A、B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32.50%,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溴马隆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水平,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