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技术利用骨性标志精确定位指导术中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疗效。方法:术前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利用骨性标志精确定位指导术中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外伤性腰椎骨折38例,术后CT扫描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评估。结果:共152处椎弓根均在术中一次置钉成功,术后CT扫描椎弓根螺钉位置优144枚,良8枚,差0枚。完全位于椎弓根内达94.7%,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利用骨性标志定位指导术中椎弓根钉置入技术具有术中损伤小、操作精确可靠、置钉准确、一次成功率高等优点,易于被术者所掌握,术中可减少X线机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影像导航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56例腰椎滑脱患者在脊柱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利用椎弓根螺钉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加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手术后对内植物和导航虚拟影像进行测量,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分数,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植入物实际影像图与导航虚拟手术路径图重叠,复查CT示内植物位置理想,椎弓钉位置评级:理想210枚(94%),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年10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分,随访时为12.5分,优良率91%。结论影像导航系统引导椎弓根钉加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植入前可以虚拟出内固定植入的手术环境和路径;植入中可以实时追踪手术器械的位置变化,使内植物精确植入最佳位置,提高了椎弓根钉和融合器植入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经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后路经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C型臂X光机及术后X线复查腰椎生理曲度较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位置正确,无松动、断裂、神经损伤。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先椎管减压后植入RF椎弓根螺钉与先植入RF椎弓根螺钉后椎管减压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结果。方法比较分析6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35例采用先椎管减压后植入RF椎弓根螺钉,30例采用先植入RF椎弓根螺钉后椎管减压这两种手术操作顺序的不同结果。结果先椎管减压后植入RF椎弓根螺钉比先植入RF椎弓根螺钉后椎管减压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率高,神经根、硬膜囊损伤几率小,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先椎管减压后植入RF椎弓根螺钉优于先植入RF椎弓根螺钉后椎管减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评价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脊柱侧弯矫形中的可行性。方法 11例脊柱侧弯患者的术前矫形内固定节段椎体CT,观察椎弓根、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脊髓等的形态及解剖位置。并在导航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术后相同节段再行CT扫描,评价螺钉植入位置。结果椎弓根横径凹侧较凸侧为细,最细者1.2mm,椎弓根在凸侧呈弧形改变,椎体偏离凹侧。凹侧脊髓紧贴椎弓根,凸侧脊髓偏离椎弓根。126枚椎弓根螺钉,有25(19.8%)枚螺钉完全偏出椎弓根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固定,但术后所有病例均无神经血管的损伤发生,并且均维持了牢靠的内固定。结论导航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植入时,可提高螺钉植入的准确率,畸形严重时螺钉可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内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评价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深度对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6具新鲜人尸体固定腰段(L_1~L_3节段)脊柱标本,以预损伤方法制作胸腰椎骨折模型.选用直径为6 mm的U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L_1和L_3椎体各植入2枚Schanz钉,在L_1和L_3前缘正中各植入1枚空心钉,两空心钉根部之间距离设为正常的高度.在椎体前方轴向加载(前负荷),螺钉间的轴向加压模拟撑开复位操作(后负荷).分别在椎体后缘(D1)、椎弓根钉道1/2(D2)和钉道全长(D3)3个置钉深度轴向加载,观测两空心钉根部的直线距离,以后负荷加载至恢复原高度为止,记录椎弓根螺钉置钉深度、骨折椎体高度及后负荷.结果:在3种不同的置钉深度时,随着后负荷的增加,伤椎椎体高度均相应增大,但增加幅度有所不同.当骨折椎体达到完全复位时,D1、D2、D3工况下后负荷分别为 (2 630±13)g、(2 339±61)g和(2 221±164)g.D1与D2之间、D1与D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D2与D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植入椎体的深度与伤椎复位能力及胸腰椎骨折矢状面重建相关,其植入深度在椎弓根通道1/2至椎弓根通道全长时力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肖强  刘静莉  漆启华  熊龙  陆欢  邓亮 《江西医药》2013,(11):950-953
目的比较“漏斗法”和解剖标记法在颈椎弓根螺钉置人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截取颈椎节段(C3-C7),供体年龄51—75岁,平均62.5岁,每例标本术前采用双源CT薄层扫描(1mm/层)测量C3-C7的椎弓根形态,包括椎弓根的宽度、椎弓根的内偏角、矢状角度。所有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漏斗法”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置钉法(解剖标记法)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不借助任何影像设备.术后检测螺钉植入结果,根据是否造成邻近组织损伤分为一般破损和严重破损.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皮质破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有5个椎弓根因太小不宜置钉.共计95个椎弓根植入螺钉纳入试验。漏斗法植入颈椎椎弓根钉50枚,其中41枚(82%)完全在椎弓根内,穿破椎弓根皮质9枚(18%),其中一般破损7枚(14%),关键破损2枚(4%),解剖标记法置入螺钉45枚,其中28枚(62.2%)完全在椎弓根内,穿破椎弓根皮质17枚(37.8%),其中一般破损11枚(24.4%),关键破损6枚(13.4%),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皮质破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斗法”植入技术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安全性和准确率均较高,优于解剖标记置钉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CT对比下3D打印"门型树杈状椎弓根置钉导板"辅助定位置钉技术与传统徒手置钉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选用传统徒手置钉的对照组22例病例共118颗螺钉和接受3D打印导航架辅助置钉技术的实验组21例共117颗螺钉.CT下评价两组的置钉安全性及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前三维CT测量个体化颈椎椎弓根钉置钉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例患者行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共置入椎弓根钉102枚,均采用术前三维CT测量术中个体化置钉。结果 93枚为A级(91.17%),6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小于1mm(B级),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小于2mm大于1mm(C级),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大于2mm(D级)。无螺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三维CT测量的个体化数据来选择颈椎椎弓根置钉可以更精确,更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技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9年1月对3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人的深度和方向.徒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进行X线成像、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9个,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149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8枚螺钉(5%)有中等程度皮质穿破,即螺钉部分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没有相应神经症状。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严格遵循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熟悉解剖并结合CT扫描.术前准确测量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诱发肌电图监测在腰椎椎弓根钉植入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接受神经电生理监测患者共35例,患者均给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于手术过程中进行电刺激诱发的肌电图监测。共监测神经根116根,将术中神经根监测为阳性结果以与阴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该监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患者在减压手术中未见异常肌电,2例患者在植入椎弓根钉后到手术完成间断产生自发性肌电活动,但与手术操作行为无关联,术后观察亦未见其他神经症状。对测116根神经根行电刺激肌电图监中,36枚螺钉(31.03%)在开路锥置入的过程中至少产生一次有意义的肌电活动。刺激电流在10 m A以下时共有4枚引出了肌电活动。取出攻丝调整方向重新攻入后,2例刺激电流在15 m A以上未诱发出肌电反应,2例在12 m A诱发出肌电图。其余无异常肌电反应,术后亦均未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本研究的116个螺钉,出现阳性4例,阳性率3.45%。监测灵敏度100%,特异度97.39%。术后行CT检查发现监测阳性改道的患者椎弓根的内侧壁部分破损。所有患者均未见新发的神经症状。结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进行自发和持续诱发肌电图监测能及时发现螺钉位置的异常,避免神经损伤的发生,是监测神经根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完成并做初步分析。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对17例患者共行76枚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手术过程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76枚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螺钉大小选择合适。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松脱的主要原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364例,其中有12例术后椎弓根螺钉出现松脱。结果椎弓根螺钉松脱的主要原因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骨质疏松、感染、术后康复锻炼不当等有关。结论有效的骨折节段融合、术中仔细操作、预防感染、正确的康复锻炼等,可有效地减少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松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个体化数据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15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0~65岁,平均45岁,术前均采用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主要依靠CT图像处理工作站软件,确定每个椎体的进钉点和进针角度,并将该数据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及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C1椎弓根螺钉30枚,C2椎弓根螺钉30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均可,未出现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 CT个体化数据辅助寰枢椎置钉能够有效控制人为因素,提高置钉精准性,减少神经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R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自体髂骨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腰椎滑脱症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本组16例随访均超过12个月,优良率93.8%,7—12个月后复查X线均显示椎间骨性融合,症状缓解。结论RF椎弓根螺钉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内固定系统,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比较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适应证以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科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一侧肌间隙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70岁,平均48.9岁。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270min,平均160min。失血量250~700mL,平均350mL。12例患者手术操作均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及硬膜损伤。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腰腿痛明显缓解,均能从事日常生活及工作。术前、术后3个月均JOA评分依次为15.2(12~19)、26.3(24~29)。术后1年时,按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评价经后路颈椎弓根钉系统+颈椎全椎板减压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一期经后路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颈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固定,共置入550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及CT显示除15枚螺钉发生偏移外,其余535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随访12~45个月,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未发现断钉、断棒、脱钉现象。结论一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急性颈椎及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中椎弓根螺钉联合椎体间融合器复位效果,阐述手术中复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短节段后路椎弓根螺钉提拉系统联合椎体间融合器治疗25例重度腰椎滑脱(Ⅲ°22例,Ⅳ°3例)患者,随访1~5年,评价临床疗效和X线片复位距离和滑脱角度恢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滑脱角度由平均21.3°减小到10.6°,临床疗效优良率高。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体间融合器对重度腰椎滑脱的复位具有满意作用,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X线影像二维导航通过模拟椎体三维影像的方式在引导椎弓根钉内固定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3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撑开复位手术,采用改良二维导航的方法获取手术椎节的正侧位及斜位片,虚拟成椎体的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片,引导椎弓根钉的植入术.结果 术中共植入92枚椎弓根钉,导航虚拟路径与实际椎弓根钉影响平均位置差1.4 mm,角度平均偏差1.0°,术后CT显示全部椎弓根钉均位于椎弓根内,未出现涉及或突破皮质的现象.术后CT测量椎弓根钉与椎体纵轴角度平均偏差2°.结论 改良二维导航通过术中获取病中的正侧位及左右的斜位片,模拟手术椎体的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的虚拟影像,从而可以更加引导椎弓根钉的植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钻引导徒手椎弓根置钉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应用。方法选择65例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经后路切开,应用电钻引导徒手置钉技术,固定节段内,全椎弓根钉固定。伤椎置钉对伤椎推挤,达到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序列复位目的,同时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结果 65例共置钉407枚,置钉节段T10-L5,非伤椎置钉274枚,伤椎置钉133枚,无神经、血管、硬脊膜损伤,内脏损伤。结论电钻引导徒手椎弓根置钉技术是一种有效椎弓根置钉技术,全椎弓根置钉固定分散应力,增加固定稳定性,有利于固定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