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泡球蚴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各种影像及免疫试验手段不能降低其误诊率.目的:观察~(131)Ⅰ-泡球蚴多抗在泡球蚴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肝带虫大鼠;B组:正常大鼠;C组:肝带虫大鼠.A、B组大鼠腹腔注射~(131)Ⅰ-泡球蚴多抗1 mL(37 MBq),C组大鼠腹腔注射竹~(131)Ⅰ1 mL(37 MBq),注射后24,48,72,96 h进行ECT静态显像,测定泡球蚴感兴趣区值.96 h后测量3组大鼠各组织器官单位质量每分钟放射性计数,A组大鼠计算虫,非虫比值.结果与结论:A组大鼠肝脏接种泡球蚴部位可见放射性分布,解剖后观察位置相符,72 h泡球蚴感兴趣区值最高,显像效果最好.B组和C组大鼠肝区均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3组大鼠均见甲状腺部位及胃部有放射性聚集.96 h后处死3组大鼠,A组大鼠体外放射性计数测定,泡球蚴虫体为(18.610±3.401)x10~3cpm/g,高于体内除甲状腺及胃外的脏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将泡球蚴组织与其他器官比较计算虫/非虫比值可以看出,除甲状腺和胃组织其余组织虫/非虫值均大于1.28.3组大鼠除虫体组织外,其余各组织器官的单位质量脏器每分放射性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131)Ⅰ-泡球蚴多抗能成功作用于泡球蚴并与之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藏族肝泡型棘球蚴病住院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00例藏族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采用藏汉双语版藏族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疾病认知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藏族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疾病认知得分为(5.09±2.74)分,处于中等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家族史(P0.01)。结论藏族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疾病认知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应结合藏族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家族史等影响因素,为其制订合适的健康教育计划,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它有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球蚴病(多房棘球蚴病)两种类型.其中泡球蚴病少见,在人体多寄生于肝脏.肝泡球蚴病(HAE)是对人体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有"寄生虫肿瘤"之称[1].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及旅游业发展,内地城市也会出现此病患者.为了提高对该病的声像图特征的认识及诊断率,对我院超声检查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HAE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体棘球蚴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签别诊断。方法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92例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棘球蚴病在人体组织中主要呈囊性占位性病变,肝脏最常见(73例,占79.4%),脾脏、肺脏次之(均为7例),男女发病率相近(男45例,女47例),角质层与正常组织间为厚薄不一的肉芽组织。结论棘球蚴病在牧区仍有广泛传播流行,肝脏为主要受累器官。临床上易误诊为肝囊肿、肝脓肿、肝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泡状棘球蚴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传染性疾病。成虫寄生在狐、狗、狼的小肠内即终末宿主;蚴虫多寄生于小啮齿类动物中为中间宿主。人误食含卵粪便也可成为中间宿主。因本病多发于我国西北部,较为罕见,病理医师对寄人虫的生活史和感染组织的病理形态认识不够,易误诊。故对其流行病学、寄生虫的生活史、蚴虫在中间宿主组织内的病理形态、器官感染分布、临床太和体征以及诊断与治疗等作一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肝泡球蚴病的CT影像表现分析认为,大范围、形态多样并存和肝缘收缩内陷伴条带状钙化较具特征,对肝泡球拗病的C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对该病的鉴别诊断作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泡球蚴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1例泡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1例中青藏高原寒冷牧区藏族牧民81例,占80.2%.101例患者均有长期与牛、羊、狗、猫及狐狸接触史.肝区疼痛、肝区扪及肿块、轻度腹胀者占88.1%,右上腹扪及软骨硬度的凹凸不平的实性包块占85.1%.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包虫囊液皮内试验、间接血凝法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100%、98%、89%.B超、CT、X线肝区平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2%、20.7%.27例予根治性半肝或根治性病变切除,随访5~30年未发现复发.52例予非根治性半肝或病灶大部分切除术,随访2~3年,复发30例,死亡8例.22例病情严重不宜手术者予药物治疗,死亡19例.本组病死率为26.7%(27/101).结论: 对来自寒冷牧区,有长期与牛、羊、狗、猫及狐狸的接触史,肝脏有坚硬如软骨、表面凹凸不平的实性肿块的患者,应警惕泡球蚴病,予相应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行根治性切除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超声微泡介导大鼠肾脏β-半乳糖苷酶基因转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超声微泡介导β-半乳糖苷酶基因转导大鼠肾脏,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肾脏基因转导的效率和可行性.方法 Wistar大鼠40只,分为超声微泡质粒组、微泡质粒组、超声质粒组、裸质粒组、超声微泡组和超声PBS组.超声微泡质粒组经肾动脉注射微泡和质粒混合物,并以0.3 W/cm2超声辐照肾脏,转导后3 min、12 h、3 d、7 d取肾和肝、脾等肾外器官;超声质粒组、超声微泡组和超声PBS组给予肾动脉注射质粒、微泡和PBS后超声辐照肾脏,微泡质粒组和裸质粒组仅给予肾动脉注射微泡和质粒混合物,不予超声暴露,转导后12 h取材.冰冻切片行X-gal染色观察肾脏和肾外器官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Megalin免疫组化复染观察转导基因的肾组织定位;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检测血AST、ALT、BUN和Cr水平.结果 超声微泡介导质粒转导12 h后大鼠肾组织可见较大量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集中在肾小管,靠近皮质较多,肾小球和肾间质无表达,至7 d时肾小管仍有表达,Megalin免疫组化复染显示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主要在近端小管表达.超声质粒组大鼠肾脏有极微量基因表达,其他四组均无基因表达.各实验组大鼠肝、脾等肾外器官均无基因表达,肾脏PAS染色和血清学检查均无明显病理学变化.结论 超声微泡可有效促进大鼠肾脏基因转导,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基因转导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在筛检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肝脏穿刺注射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原发性HAE模型,40只Wistar大鼠接种6个月后行B超检查及开腹探查.结果 B超检查示21只大鼠感染泡状棘球蚴,19只未感染,感染率52.50%.开腹探查证实B超检查21只阳性中1只未感染,19只未感染中1只为阳性.B超检查的灵敏度为95.24%,特异性为94.74%,假阳性率为4.27%,假阴性率5.27%.结论 B超检查诊断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做为一种无创性筛选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31Ⅰ标记的血管抑素在荷Lewis肺癌C57BL/6小鼠体内的放射受体显像,评价血管抑素及^131Ⅰ-血管抑素和单纯^131Ⅰ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探讨^131Ⅰ-血管抑素治疗实体瘤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①2001-02/05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核医学实验室进行显像实验:用氯胺-T法进行^131Ⅰ标记,将标记产物^131Ⅰ-血管抑素从尾静脉注入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体内,用^131Ⅰ标记的白蛋白作为对照,分别于24,48,96,144 h后进行ECT扫描.②2002-07/2003-02在该实验室进行治疗实验:28只荷Lewis肺癌的C57BL/6小鼠(右前肢皮下移植瘤直径约1cm)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131Ⅰ-血管抑素(含^131 I 11.1 MBq,血管抑素12.5 mg/kg),血管抑素(12.5 mg/kg),^131Ⅰ(11.1 MBq)和生理盐水各0.3 mL,1次/周,治疗2次,观察14 d内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131Ⅰ-血管抑素尾静脉注射后,48 h内γ显像以全身分布为主,96 h后肿瘤部位显像,并呈高度特异性浓集.^131Ⅰ-血管抑素,^131Ⅰ,血管抑素和生理盐水治疗两周后,各组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1963&;#177;126),(5219&;#177;351),(3943&;#177;236),(7353&;#177;350)mm^3,其抑瘤率分别为73.3%,29.0%,46.4%,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 3).结论:^131Ⅰ-血管抑素可以高度特异性浓集于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部位,并使肿瘤组织显像;^131Ⅰ-血管抑素能明显抑制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抑制作用强于单纯的等浓度的血管抑素和^131Ⅰ,^131Ⅰ-血管抑素在实体瘤的干预性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肝包虫病所致梗阻性黄疸的B超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36例肝包虫病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声像图改变,其中肝细粒棘球蚴压迫、破入胆道12例,肝泡状棘球蚴压迫侵犯胆道24例。对造成梗阻性黄疸的原因及鉴别诊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Em18抗原ELISA法对泡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The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手T检索相关期刊,全面收集Em18抗原ELISA法诊断泡球蚴病的相父研究文献,按照QUADAS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4.2.10进行异质性分析和Meta分析,并用Meta-disc软件绘制SROC曲线: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包括409例经金标准确认的泡球蚴病患者、1105例非泡球蚴病患者和216例正常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3个使用纯化Em18抗原的研究间未见统计学异质性(P=0.17.F=44.5%),合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1.5%、91.7%、11.889、0.096和0.9666;4个使用人工重组Em18抗原的研究间未见统计学异质性(P=0.39,F=0.4%),合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2.2%、95.7%、22.807、0.094和0.9789;使用Em18粗抗原、人工重组Em18—1抗原、人工重组Em18—2抗原的研究各一项,均显示出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个使用人工重组Em18—3抗原的研究显示特异度较高(99.4%),而灵敏度较低(10.7%)。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用纯化天然Em18抗原ELISA法和人工重组Em18抗原ELISA法检测泡球蚴病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泡状棘球蚴感染小鼠中TLR4、MyD88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供给的18只C57BL/6小鼠,将小鼠从门静脉注射约含2000个原头蚴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3个月、6个月各处死9只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段小鼠肝病变组织中TLR4、MyD8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SD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alveolarechinococcosis,HAE)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边缘带影像学特征及与组织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成功制作HAE模型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4、8、12、16、20、24周组,其中4、8周组HAE病灶为早期病灶,12、16周组HAE病灶为中期病灶,20、24周组HAE病灶为晚期病灶。6组均行DWI检查,检测病灶边缘区域及邻近肝脏组织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并对各组病灶边缘区行HE、MASSON染色,将DWI图像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8周组早期病灶30个,12、16周组中期病灶22个,20、24周组晚期病灶20个;早期病灶边缘带ADC值大于中、晚期病灶,中期病灶大于晚期病灶(P〈0.05);早、中期病灶边缘带ADC值大于邻近肝实质,晚期病灶边缘带ADC值小于邻近肝实质(P〈0.05)。结论不同时期大鼠HAE特点有所变化,DWI可反映病灶生长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探讨脑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脑泡状棘球蚴病对人脑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脑泡状棘球蚴病在临床易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及其他寄生虫病,需靠病理诊断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中使用了入肝血流阻断的42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资料,依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成2组: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组24例和半肝血流阻断法组18例,比较其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出血量、术后5 d内血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峰值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半肝血流阻断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方面优于Pringle法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采用Pringle法或半肝血流阻断法应根据患者病情、术中探查及医疗水平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对大鼠后肢骨质量的影响,揭示SCI继发骨质疏松特点。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处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SCI模型,分为SCI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似手术对照组(sham),分为Sham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6周和12周时取材,进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和胫骨上端骨形态计量学测试。结果: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胫骨E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P〈0.05),单位面积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股骨中段最大载荷明显降低(P<0.05)。脊髓损伤12周时,除上述改变外,胫骨上端骨体积百分比也明显降低(P〈0.05):股骨最大载荷进一步降低(P<0.001),结构刚度也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后肢骨已出现损害,12周时,其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段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脊髓损伤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对照组,分为假手术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6周和12周时处死动物。结果:脊髓损伤6周、12周时,脊髓损伤组血C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则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损伤6周时,股骨近端、远端骨密度(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损伤12周时,除股骨近端、远端外,中段BM D也明显降低(P<0.05)。L5BMD在SCI6周和SCI12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骨代谢已发生明显改变,骨量出现明显丢失,12周时骨代谢稍有改善,但股骨骨量丢失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及其OPG、RANKL基因表达的特点,以探索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发病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在T10处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SCI模型,分为SCI 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对照组(sham),分为Sham 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SCI后6周和12周时取材,行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并检测其成骨能力及OPG、RANKL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6周、12周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能力无明显变化,其OPG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脊髓损伤6周时,其RANKL基因表达和RANKL/OPG明显升高。结论:骨髓基质细胞RANKL基因表达和RANKL/OPG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早期大鼠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