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作用。方法36例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频繁呼吸暂停8例,胎粪吸入性肺炎4例,新生儿肺出血5例,湿肺5例,吸入综合征8例)。随机分2组,SIMV组21例,间歇指令通气(IMV)组15例,以24h内呼吸机参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撤机时间及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上机2h后PIP、RR及8h后FiO2,SIMV组明显低于IMV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撤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时,SIMV模式为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 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 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 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 39.0) d和39.5(29.5, 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 6.3) d和7.0(5.0, 9.5) d。撤机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3.
有创及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在PICU和NICU均安全、有效,NAVA模式具有优异的同步性,通气过程较少受气道阻力变化影响,无创NAVA几乎不受漏气影响.其更接近儿童生理呼吸状态,可有效避免过度支持,具有肺保护作用,可辅助撤机.Edi信号连续动态监测能评估膈肌功能状态和呼吸神经驱动稳定性.NAVA模式对儿科、包括早产儿肺功能状态及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有待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救治技术的日益发展, 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呼吸支持作为早产儿急救的重要手段, 其治疗理念也在不断进步。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辅助呼吸模式, 利用膈肌电活动(EAdi)控制通气, 使呼吸触发和辅助通气保持最大程度同步。目前NAV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逐步开展, 文章就其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 并对相关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分析探讨, 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是一种以监测膈肌电活动为基础的,由患者神经冲动触发呼吸机送气和切换的通气模式。近年来,在新生儿的研究中发现,与传统呼吸机通气模式相比,NAVA能促进人机协调性,减轻呼吸肌的负荷,为包括早产儿在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有创通气选择。需要更多的试验来证实NAVA通气是否能改善新生儿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研究旨在验证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这一新的辅助通气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的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并比较NAVA和传统的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在氧合功能和气体交换能力上的差异。方法:21例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手术后患儿平均年龄(2.9±2.1)月,平均体重(4.2±1.4)kg,分别先后随机接受PSV和NAVA辅助通气60 min,比较两种模式通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和氧合功能。结果:21例患儿中3例因双侧膈肌麻痹,无膈肌电活动(EAdi)信号不能转换为NAVA模式而退出研究,另外18例PSV和NAVA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NAVA模式时PaO2/FiO2比值略高于PSV,但差异尚无显著性意义(P>0.05),PaCO2在二种模式中无明显差别,但NAVA模式此时的PIP和EAdi却低于PSV模式(P<0.05)。拔管后需要再次插管或无创通气的患儿EAdi信号明显高于顺利脱机者 (30.0±8.4 μV vs 11.1±3.6 μV; P<0.01)。结论:该研究是国内最早关于NAVA通气模式在婴幼儿中应用的研究,NAVA与传统PSV相比在血流动力学上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且能够以较PSV更低的气道压力实现与PSV同样的气体交换,可以减少肺损伤的发生,拔管后EAdi信号的监测可以作为再插管或无创通气的预警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6):433-436]  相似文献   

7.
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早产儿RDS需要呼吸支持的几率较高.为了减少有创通气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越来越多的(特别是胎龄>32周[1])早产儿RDS的初始治疗直接使用无创通气[2-4].随着呼吸机技术及经鼻连接界面的不断改进,无创通气模式不再只是单一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常用的无创通气模式还包括: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及其同步模式(SNIPPV),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经鼻高频通气(NHFV),加热加湿的高流量鼻导管(HHHFNC)通气等[5-10].其中NIPPV的概念还涵盖经鼻间歇指令通气(NIMV),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等[4].现重点介绍BiPAP通气在早产儿RD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保护通气策略在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常频通气(SIMV模式)治疗的64例重症早产儿RDS临床资料,按患儿所应用的通气策略分成研究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36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通气策略,2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儿极期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时间(Ti)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频率(R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儿极期动脉血pH值、氧分压(PO2)均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上机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肺出血、慢性肺疾病(CLD)、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等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早产儿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VALI的发生率,缩短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不增加CLD、PDA、IVH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加容量保证通气(PSV+VG)两种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小于32周,且需要机械通气的40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儿从进入撤机阶段开始被随机分为SIMV组和PSV+VG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间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撤机时间(从进入撤机阶段到拔管时间)、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使用时间以及拔管失败率;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气胸、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 与SIMV组比较,PSV+VG组的平均气道压、撤机时间、撤机后NCPAP使用时间、拔管失败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在动脉血气、病死率及气胸、PDA、BPD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RDS早产儿撤机阶段,PSV+VG模式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也增加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近年来,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通气模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早产儿的呼吸支持。由于BiPAP交替提供两个压力水平,且两个压力相均允许自主呼吸,因此能更好的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合,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暂停等疾病中的作用优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文章阐述BiPAP的工作原理,评价其在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按照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气管内应用PS 对胎龄≥ 35 周及氧合指数(OI)在10~20的RDS 患儿的有效性。治疗1 组(n=58)入院6 h 内应用PS 50 mg/kg,治疗2 组(n=58)在入院6 h 内应用PS70 mg/kg,对照组(n=59)在入院6 h 内不给予PS,入院6 h 后若单纯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应用PS 50 mg/kg,各组用药后观察12 h 无缓解可以给予第二剂PS 50 mg/kg。结果 3 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组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且治疗1 组低于对照组;治疗2 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比率低于治疗1 组和对照组;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的PS 2 次及以上应用率、最高OI 值、CPAP 应用时间及气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PS 可减少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PS 2 次应用、住院费用及RDS 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极早产儿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4例退出研究,79例完成治疗和观察(仰卧位组37例,俯卧位组42例),以容量辅助/控制模式机械通气。俯卧位组患儿每仰卧位通气4 h行俯卧位通气2 h。分组干预之前以及分组干预后仰卧位组每6 h、俯卧位组每于转换为俯卧位后的1 h,分别记录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结果 俯卧位组FiO2、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机械通气时间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潮气量、呼气末正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俯卧位组的PO2/FiO2比值高于仰卧位组,而氧合指数、呼吸频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PaO2、pH、BE、心率和有创动脉血压平均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通气能改善机械通气极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吸入氧体积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 < 0.05)。结论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32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伴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5 mg/kg)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对提高撤机成功率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38例≤ 32周并给予有创机械通气的RDS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169)和常规组(n=169)。两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咖啡因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咖啡因。比较两组撤机后48 h的再插管率、呼吸暂停的发作次数;撤机后2 h的血气分析及血糖、心率、平均血压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撤机后48 h内再次插管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34),呼吸暂停发作次数(≥ 2次/d)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5)。撤机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pH值较常规组升高,PaCO2较常规组降低(P < 0.05);两组患儿PaO2、血糖、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48);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撤机前1 h加用1剂维持量的枸橼酸咖啡因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早产儿RDS的撤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住院28 d 以上的明确诊断为BPD 的早产儿110 例,根据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BPD(52 例)、中度BPD(44 例)、重度BPD(14 例),探讨不同分度BPD 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窒息、吸氧、母亲妊娠并发症、宫内感染性肺炎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不同分度BPD 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吸氧浓度>40% 的持续时间、是否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时间、是否采用INSURE 模式及是否合并解脲脲原体感染、宫内感染性肺炎及动脉导管未闭有关。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参数中的吸气峰压(OR=1.260,95%CI:1.096~1.448)、机械通气时间(OR=1.010,95%CI:1.005~1.016)为BPD 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INSURE 模式为保护因素(OR=0.208,95%CI:0.060~0.923)。结论 早产儿BPD 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避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防止和减少肺部感染以及尽量采用INSURE 技术是预防BPD 进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后两种撤机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胎龄≤ 32+6周或体重≤ 1 500 g、首选HFOV治疗的RDS早产儿101例,随机分为HFOV直接撤机组(观察组)50例,HFOV转为常频机械通气撤机组(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儿撤机后72 h内的撤机失败率,撤机前2 h、撤机后2 h、撤机后24 h的血气分析各指标,比较两组呼吸支持治疗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出院时的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撤机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vs 14%,P > 0.05)。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64±39)h vs(88±69)h,P < 0.05]。两组患儿总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各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对于RDS早产儿,使用HFOV后采取直接撤机策略是安全可靠的,且可减少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