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村病1例     
47岁男性患者,双侧腹股沟肿物,右腹股沟肿物病理检查示:淋巴细胞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符合木村病诊断。  相似文献   

2.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53岁.因"发现右锁骨上包块5个月,增大伴疼痛2个月"于2009-02-17入我院普外科.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未规律治疗,自服偏方.查体:体温36.9 ℃,血压139/76 mm Hg(1 mm Hg=0.133 kPa).右锁骨上可触及2 cm×1 cm包块,质中、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可、有压痛.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双手、足指间关节肿大、畸形,四肢大关节肿大、畸形、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3.
木村病1例     
伏晓  余晖  段庆红 《安徽医学》2019,40(6):716-717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岁,8年前发现双侧耳后肿块,约樱桃大小,无痛,伴瘙痒。按细菌感染口服药物治疗,患处瘙痒好转。近日肿块逐渐增大、数目增多,遂就诊于我院。查体:双侧耳后可触及大小3. 0 cm×3. 0 cm包块,质韧、无压痛、表面不光滑、活动尚可、肿块表面皮温不高、皮肤无红肿及渗出。实验室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为30. 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2. 29×109/L。腮腺增强CT:双侧耳后及双侧颈动脉鞘区见多发结节状明显强化影,边界清晰。右侧腮腺区见结节影,与右  相似文献   

4.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ELG),是一种罕见的、病因未明的、多累及头颈部软组织及浅表淋巴结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现将就诊于本科的1例表现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KD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5.
木村病1例     
木村病(Kimura'sdisease ,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是一种病因不明 、少见的慢性炎性疾病[1] ,以淋巴结 、软组织和唾液腺损害为主 ,头颈部是最易受累的部位[2] ,患者常因多发的 、无痛性的肿块来医院就诊 . 某科近期收治了 1 例 KD 患者 ,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 .  相似文献   

6.
章波  袁雁  付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74-3775
目的探讨木村病(K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26例K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发症状来诊,其中19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IgE升高。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KD患者初诊均被误诊,最终26例均行肿块切除行病理检查,其结果均符合KD典型病理表现,遂明确诊断。结论 K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相对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肾脏损害。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木村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木村病的临床特点,报道1例木村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木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嗜酸性脓肿、淋巴滤泡形成,激素治疗有效,预后好.木村病为罕见病,加强对其诊断的认识,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达古拉  李鸿斌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531-1532,F0003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名为嗜酸粒细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e lym phogranuloma),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累及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病。我国学者金显宅等在1937年对7例病例进首次描述,并命名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肿",1948年,由日本学者Kimura对此疾病做出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将该病命名为"木病"[1]。  相似文献   

10.
木村病一例     
木村病(klmura’s disease),是一种较罕见的慢性进行性免疫炎性疾病。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多发在头面颈部软组织。主要表现为皮下包块,部分患者伴有肾脏损害。易误诊为慢性非特性炎症而延误治疗。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相关研究文献证明与免疫紊乱关系密切。本文报告一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颌面部木村病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临床资料完整、经病理学证实的木村病CT表现。结果:4例颌面部木村病病灶位于耳周、腮腺及颊部,均表现为无痛肿块。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或局部欠清,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伴有双侧颈部小淋巴结增多。病理示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结论:颌面部木村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考虑木村病,最终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木村病1例     
患者男,19岁,因浅表淋巴结肿大6年于2004年8月8日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68mm Hg。双眼睑肿胀。左颌下、左颈部、左滑车及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数枚,大小约1~2cm,质地中等硬度,活动好,触痛阴性。心肺腹(-)。B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胸片示心肺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9×109/L,中性0.72,血红蛋白132g/L,嗜酸性粒细胞0.42×109/L。入院后诊断:淋巴结肿大待查。行左滑车肿大淋巴结活检术,术中见淋巴结大小约2cm,质地中等硬度,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不粘连,颜色暗红色。病理报告:镜…  相似文献   

13.
木村病1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59岁,主因反复颈部无痛性肿物1年余,于2009年6月25日入院.患者曾于2008年4月出现颈部肿物,无疼痛、无发热等伴随症状,当地按照炎症治疗后肿物消失,后未再治疗.同年10月再次出现左侧颈部多个肿物,花生米大小,伴有低热、无疼痛、无吞咽及活动受限、无呼吸困难及发憋症状、无声音嘶哑,经当地抗炎治疗后肿物明显缩小.2009年3月颈部肿物逐渐增大,并出现双侧腋下及腹股沟多发肿物,伴间断发热,最高达39℃,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木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木村病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检索《万方数据》2001—2011年木村病的病例报道49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木村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大涎腺侵犯,可合并肾病综合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双链DNA均阴性,病灶边界不清无包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易复发。有2例患者转化为恶性淋巴瘤。结论:木村病是一种病因未明、常累及周围淋巴结、大涎腺和肾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有向恶性淋巴瘤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细胞癌(O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乳腺嗜酸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癌细胞呈腺性排列,呈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晰,细胞核异型性较小,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SMA、S100蛋白及CgA呈阴性表达,PAS染色阴性。结论:O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大汗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及颗粒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18.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是一种较少见的预后良好的慢性反应性疾病,是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显宅"以嗜酸细胞增多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木村)对本病进行了系统描述,之后在国际上称之为木村病或Kimura病.  相似文献   

19.
木村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常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肿块,是一种罕见的,病因未明的疾病,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鉴别诊断都应是临床医师掌握的内容,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名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1ymphogranuloma,ELG)[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属少见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科2014年2月收治1例木村病患者,入院后行放射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因木村病术后放疗后十年,左耳后、右颊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半年,于2014年2月12日人院.患者十年前右面颊部、右上臂内侧出现肿块,进行性增大,在外院行肿块切除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木村病,术后行放射治疗,具体计划不详,放疗后肿块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