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其与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病例72例,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21例,另取脑出血恢复期20例作对照,分别测定其胃泌素水平。结果:无论脑出血急性期是否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胃泌素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另脑出血急性期伴上消化道出血时其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不伴上消化道出血者(P<0.05)。结论:早期监测血清胃泌素水平,可望及早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陆月 《右江医学》1999,27(2):121-122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症,因钝物击伤、重物挤压,高空坠落、跌失、车祸、爆炸伤所致,常造成腹腔脏器破裂大出血,短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而腹部闭合损伤时创伤比较隐藏,早期阳性体征症状不明显,往往造成误诊而贻误治疗。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充分认识腹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10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早期诊断、治疗、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100例患者中,治愈96例(96%),死亡4例(4%).结论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对保证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挽救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褚青康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607-608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5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经细致观察和护理.5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闭合性腹部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全面掌握病情动态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内脏损伤,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5.
作者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及正常人血清胃泌素变化情况,探讨了胃泌素同肝性脑病、血尿素氮增高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关系,认为肾脏非胃泌素唯一代谢场所,肝脏也参与代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常规预防性应用保护胃粘膜药物,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腹部闭合性损伤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纪成 《浙江医学》1998,20(8):474-475
我院自1982年至今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99例,误诊16例,其中死亡4例,误诊率8%,现就误诊原因作一探讨。 临床资料 本院199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均经手术证实。误诊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1~50岁13例,50岁以上3例。因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致伤的10例;自行车、高处坠落等致伤的6  相似文献   

7.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创伤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复习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要点,供同道指正。1单纯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与治疗11诊断:收集伤史、症状和临床表现:该项检查是第一位的,要做到详尽的病史分析、仔细的腹部检查、快捷和合理的腹腔穿...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及正常人血清胃泌素变化情况,探讨了胃泌素同肝性脑病、血尿素氮增高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的关系,认为肾脏非胃泌素唯一代谢场所,肝脏也参与代谢,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常规预防性应用保护胃粘膜药物,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时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变化.方法中毒组52例和正常对照组25例分别于中毒后和清晨空腹时各抽取静脉血5ml,测定并比较各组胃泌素水平及与胃出血的关系.结果中毒组及各分组与正常对照组、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血清胃泌素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胃泌素测定可作为急性中毒患者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提高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41例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结果:行剖腹探查手术39例,保守治疗2例,治愈36例,死亡5例.死亡5例中,肝破裂2例、脾破裂1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严重复合伤1例.结论:儿童腹部闭合性损伤应高度重视,实质脏器损伤导致的内出血是患儿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空腔脏器损伤的延误诊治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积极的治疗、以及综合处理其他严重的合并伤、并发症是成功救治该类患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邓蕾丽  雷培芸 《重庆医学》1997,26(6):323-323
本文报告48例急性腹泻病儿血清胃泌素测定,并与正常小儿对比。结果发现腹泻组血清胃泌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腹泻患儿存在高胃泌素血症。  相似文献   

13.
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金莲 《河北医学》2006,12(3):268-269
目的:总结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观察90例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及护理方法。结果:经细致的观察护理,90例病人中84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4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和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6年12月间收治的腹部闭合性损伤96例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本组男72例,女24例;年龄3~79岁。脾破裂32例;肝破裂15例;肠系膜裂伤6例;胰腺损伤3例;肾损伤3例;小肠裂伤27例;结肠损伤5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膀胱损伤3例。B超、腹腔穿刺、CT及X线腹平片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92%,85%及61.5%。治愈93例,死亡3例,死亡率3.1%。术后并发腹腔感染8例,肠瘘3例,胰瘘2例,腹腔内出血1例,多器官衰竭(MOF)1例,切口愈合不良5例。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仍以创伤史及腹部体征为主要依据。腹部B超及腹腔穿刺阳性检出率高,可反复检查,可作为首选方法。急诊手术探查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卫 《中华医护杂志》2007,4(5):452-452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急救、护理。方法 探讨对4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前生命体征,腹部体征观察,建立快速有效输液通道纠正休克,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结果 45例患者治愈,另1例合并严重的胸部损伤而死亡。结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常合并多脏器损伤,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严密的病情观察,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尽早手术能大大降低并发症及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腹部伤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9年 1月~2000年 12月,收治的62例以腹部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诊断性腹穿、B超、CT的诊断阳性率各为98.0%、88.1%、80.8%.腹部伤中肝、脾破裂占74.2%,合并伤中颅脑及胸部损伤占58.1%.全组均手术治疗.手术死亡 13例(20.9%)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MOF、ARDS.结论 早期诊断,迅速有效地手术治疗,严防并发症发生,是多发伤救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春雨  陆国超 《河北医学》2007,13(10):1187-1188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诊治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价值。方法:经腹腔镜对58例原因不同闭合性腹外伤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57例通过腹腔镜明确诊断,50例在腹腔镜下得到治疗,8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0min,平均住院6.1d。结论:腹腔镜对闭合性腹外伤是一种安全且准确的诊断方法,还是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1990年至2003年我院收治15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诊断资料。结果:15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中,腹腔穿刺诊断率,X线检查诊断率,B超及CT检查诊断率分别是91.3%,38%,84.6%。腹腔镜检查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是简单、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X线检查,B超及CT检查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仍有一定误诊率,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对腹部闭合性损伤后怀疑内脏损伤病人,血液动力学基本稳定者,腹腔镜检查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各类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方法 本组 5 6例均行剖腹探查 ,按不同疾病实施相关手术治疗。其中 ,胃破裂缝合 32例 ;脾切除 15例 ;部份肝叶切除 4例 ;肾切除 15例 ;结肠修补加腹腔清洗 6例 ;胰腺部份切除 2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 当前各种诊断手段完善 ,只要诊断及时 ,采用相应治疗 ,对于腹部闭合性损伤均可顺利治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军事演习前后部队官兵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进行检测,为军事应激所致的胃黏膜病变提供病理生理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某部60名官兵军事演习前后血清GAS和sS水平。结果军事演习后官兵血清中GAS的含量明显高于演习前(P〈0.01),而sS含量明显低于演习前(P〈0.01)。结论GAS和ss参与军事应激所致的胃黏膜病变。在军事应激早期检测这两种激素的含量,有助于评估发生胃黏膜病变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