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中医学的发展均依赖于"证"的研究。从汉代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近代医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到当代"辨病与辨证结合",都是历代中医临床发展的创新成果。针对目前的现状,认为应重视"病中求证,证中求病",而且应当是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同病异治     
黄晔 《中国厂矿医学》1995,8(6):393-394
论同病异治北京铁路总医院(100038)黄晔同病异治为中医特色之一。异治缘于证之不同,笔者积多年之临床经验,深切体会到辨证要准确,必须在中医指导思想─—整体观前提下,掌握中医所有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辨证等)和基本技能(四诊)...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4.
沈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9):35-36
无论是循证医学,还是中医证候学,其中“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故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有多个“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一种“证”,要坚持“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殷志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132-132,136
中医护理讲究整体性,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中医的辨证施护,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当不同的病发展处于同一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取"异病同护"。笔者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对"异病同护"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论证"异病同护"。  相似文献   

8.
月经病为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灵活运用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并随证加减,只要用药得当,辨证准确,在崩漏、闭经及痛经的治疗中均可应用,充分体现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证关系除“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外,还表现为“同病类证”。同病类证是指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相同的中医主证,个体之间只是兼夹证的差异,因此治疗上可运用中医类治法,即在应用主方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适当加减。同病类证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使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有更高的融合度。加强对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证的内涵,也有利于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对临床医师掌握方证相应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讨论如下。 1同病异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法。见典型病案。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病大都为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前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预后多数不良,常呈慢性迁延。中医药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关键。中医强调的辨证论治,素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独特优势。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复杂,环节较多,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具有多向调节作用,这在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作者采用中医五行辨证方法和跨年度大样本数据,对2580例肝脏病证从病例情况、辨证分类、医案举隅、辨证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规范出肝脏病证传及脾、肺、心、肾四脏的相乘、相侮、乘侮并见,母病及子、子病犯母、母子相及的6种五行辨证证候模式;提出五行辨证的系统性和同病(证)异辩,异病(证)同辩的辨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复元活血汤是传统的活血行气经方,其方原意为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而设。作者本着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辨证方法运用于临床治疗多种骨科疾病。  相似文献   

14.
刘建红 《微创医学》2002,21(5):685-686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根据辨证论治指导原则,通过对中医诊治骨伤科伤筋、骨病及疮疡病因病机的研习,又依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将八法之中"消、托、补"三法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屡用屡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临证的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和治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当然也涉及到气、血、津液、八纲及六淫等的辨证,所以本书第一篇总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名篇,而且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痰饮病有水在五脏之异,水气病有五脏水之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证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的脾胃病 ,相当于西医的各种急慢性胃肠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外寒直中等。中医治疗是辨证论治。为什么必须辨证施治呢 ?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法则 ,同一种疾病 ,因临床证型不同 ,病人的体  相似文献   

17.
姚建平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1,(9):1056-1057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解决疼痛是众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就诊的目的,使用经典方《金匮要略》温经汤辨证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内异症疼痛,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文章阐述了内异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和《金匮要略》温经汤的组方原则,从而进一步表明辨证使用《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内异症疼痛的依据,并举2例病案。  相似文献   

19.
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证引起的多种不同病症,在辨证病与辨证结合的基础上,灵活加减收到良好的疗效,体现了“异病同治”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点,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平肝潜阳熄风法是中医常用的治则。根据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原则,此法可用于多种病症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型的患者. 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与肝木又具有相生的关系。当肾阴或称肾水不足时,肝木就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即所谓水不涵木,从而引起肝阳腾越上亢。此证常表现为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