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正常人和糖尿病伴各种血管病变时血浆因子ⅧR∶Ag的变化,结果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肾病组ⅧR∶Ag值最高,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别;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伴微血管病变组ⅧR∶Ag值也显著高于正常组;提示病变越弥散,ⅧR∶Ag值越高,血浆ⅧR∶Ag值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二者都是较敏感的高凝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时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与性激素变化。方法 :测定 7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F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纤维蛋白原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血小板聚集率 ,睾酮 (T) ,促卵泡刺激素 (FSH)。将 7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男性组、女性组、无合并症男性组、女性组。结果 :Ⅱ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病程、FBG、HbA1c、FSH、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无合并症组 (P <0 .0 1) ,合并微血管病男性组T值较无合并症男性组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P<0 .0 1) ,而在女性两组间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Ⅱ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 ,除了长期高血糖外 ,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聚集率升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性激素内环境失衡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国产和法产格列齐特治疗II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列齐特(Glictazide)又名甲磺吡脲,系第2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该药具有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双重作用,已在欧美各国广泛使用。作者报告由我国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生产的益公牌格列齐特对Ⅱ型糖尿病的疗效,并与法国进口的同类产品达美康(Diamicron)进行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4.
据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的多中心两次临床大组试验表明,新型第二代磺酰尿素(Sulfo-nylurea)—吡磺环己脲(Glipizide)—对Ⅱ型胰岛素不依赖糖尿病有极好的控制作用。马德里La Paz医院的Andres Cerdan说,349名Ⅱ型糖尿病病人中有75%曾用吡磺环己脲(5~20mg/天)治疗,血糖水平获得良好控制,无一例测出尿糖。他在第11届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会议上报告了7个中心的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135例T2DM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NDR) ,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B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PDR) ,均测定 2 4h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BDR组和PDR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NDR组 (p <0 .0 1) ,且PDR组高于BDR组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相关 ,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除控制血糖、血脂外 ,抗血小板聚集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仍未清楚。近年一些研究认为与代谢异常、内皮损伤、凝血机能改变,最后导致微血栓形成,血管阻塞有关。第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的合成和储存主要在血管的内皮细胞。当内皮细胞受损时,ⅧR:Ag在血浆中含量升高。受损的内皮如有纤维蛋白沉着,因自身的保护作用而同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使血中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为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内皮损伤、血凝、纤溶的关系,我们对本院45例糖尿病病人的纤维蛋白原、FDP和ⅧR:Ag进行了研究。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7.
25例Ⅱ型糖尿病病人用吡磺环己脲治疗,每天剂量5~30mg,持续追踪观察6个月,总有效率为88%,治疗前后吡磺环己脲-葡萄糖介导胰岛素分泌面积无改变,但葡萄糖介导胰岛素分泌面积、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利用常数(kI)明显升高。提示该药的降糖作用除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葡萄糖介导胰岛素分泌外,还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增加葡萄糖利用。  相似文献   

8.
国产和法产格列齐特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唐尧,赵青莉,余荷清,葛祖恺,孙子林(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南京210009)格列齐特(Gliclazide)又名甲磺吡脲,系第2代磺酰腺类口服降糖药。该药具有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小板功能与Ⅱ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两者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的4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微血管病变20例,无微血管病变26例)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CNP-14O浓度和外周血小板计数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CMP-140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有微血管病变组较无微血管病变组明显增高(P<0.001)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无差异(P>0.05)GMP-140水平变化与空腹血糖、血浆胆固醇、年龄无相关性,与病程呈正相关,(r=0.407,P<0.01)。结沦:GMP-140水平变化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0例正常人及4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伴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较未伴有微血管病变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也明显升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并提示血浆内皮素的升高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内毒素休克狗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的动态变化,制备了兔抗狗ⅦR:Ag 血清。结果发现:内毒素休克时血浆ⅦR:Ag 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休克动物的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休克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当血小板在体外由内毒素刺激聚集时,血浆ⅧR:Ag 含量则降低。综合体内、外实验结果,对内毒素休克时血浆ⅧR:Ag 升高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病变及血管并发症。因此保持接近正常范围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重要。临床将糖尿病分为两型。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是由于胰岛β细胞损害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极低而致高血糖,约占糖尿病人的10%。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及胰岛素作用环节不健全而致血糖水平升高。对Ⅱ型糖尿病可用化学药物促使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或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治疗。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和治疗[1]。1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1磺酰脲类格列美脲(glimepiride)[2]磺酰脲类降糖药都具有R1—SO2NHCONH—R2基本结构。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药物R1为简单取代的苯,R2为脂肪侧链其作用弱,维持时间短。第二代药物R1为含酰胺基团的复杂结构,R2为环己烷衍生物。其作用较第一代强,降糖作用维持时间达24 h。但这种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第三代磺酰脲...  相似文献   

13.
因子Ⅷ相关抗原(简称ⅧR:Ag)抗血清已应用于临床,现证明ⅧR:Ag含量的测定,可做为某些疾病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严重程度的一种非特异性指标,且对该类疾病的病理生理与发病机理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ⅧR:Ag的测定国内外报道甚少,本文对64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ⅧR:Ag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采用玻珠柱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T). 结果:vWF:Ag(160.8±35.6)%、PAdT(89.5±7.8)%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0.01).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血浆vWF:Ag及PAd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Glipizide(Minicliab,吡磺环己脲、灭糖尿,意大利产)系目前欧洲广泛应用的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具有降低血糖和提高周围胰岛素水平的作用。可改善糖尿病的代谢和微血管病变。现报告用此药物治疗1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的结果。一、材料和方法本组10例均为控制饮食及其它口服降糖药不能良好控制的NIDDM病人,其中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53岁;病程1年以内4人,1~5年3人,5年以上3人。受试者  相似文献   

16.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中,血液凝固状态改变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报道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和血小板粘附性(PAd)的测定结果,并初步观察了维生素C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ⅧR:Ag的影响,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ⅧR:Ag与PAd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血小板功能变化为指标,评价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我院住院UAP病人,随机分为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25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单用阿司匹林组(27例),阿司匹林100mg/d.分别于入院时、入院治疗7d后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GMP-140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治疗前后及在不同治疗组的变化.另选年龄性别都与UAP病人相当的健康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UAP病人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经治疗7d后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浆GMP-140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AP病人存在血小板活化高聚集状态,目前对于UAP病人的标准治疗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上有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经双联治疗7d,UAP病人血小板活化聚集功能虽明显减弱,但仍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刘征雁  牛保华 《医学争鸣》2006,27(7):637-63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采用玻珠柱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T. 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vWF∶ Ag(145.6±25.6)%,GMP-140(16.8±3.5)μg/L,PAdT(80.3±5.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浆vWF∶ Ag(160.8±35.6)%,GMP-140(18.9±5.5)μg/L,PAdT(89.5±7.8)%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GMP-140,PAdT水平与血浆vWF∶ Ag水平显著正相关(r=0.446,0.413,P均<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血浆vWF:Ag,GMP-140及PAd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血小板许多功能异常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其聚集率进行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链脲佐菌素造成大鼠糖尿病,以甲磺吡脲和甲磺吡脲加尼群地平(NT)灌胃10d,观察NT和甲磺吡脲对糖、脂代谢及β-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为空腹及喂糖后1、2及3h血浆胰岛素、血脂及胰组织块孵育液和提取液中胰岛素水平与甲磺吡脲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而血清果糖胺、空腹咦糖后1、2及3h血糖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资料表明:NT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STZ-DM)大鼠糖代谢有明显影响,甲磺吡脲通过促进胰岛素在外周组织起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