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边彦文  梁广路 《河北医药》2011,33(12):1817-1818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腹部CT扫描患者中筛查出经其他检查方法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对其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25例患者中,发现十二指肠憩室70例。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2.5cm范围内,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憩室表现为含液、含气或气液相间的囊袋状影。25例合并胆道结石。结论常规螺旋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较低,不应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手段。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有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十二指肠憩室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胆道结石存在。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继良 《江西医药》2009,44(12):1249-125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MSCT和上消化道钡餐(GI)检查确诊的23例(25个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个十二指肠憩室经多层螺旋CT检查。均为大于1.0cm,憩室表现为胰头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有液平,显示为气一碘囊袋影,与胰头交界区边缘锐利,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炎时,平扫边缘模糊。结论MSCT能及时发现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的胆胰疾病,对判断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影像科医师应重视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何明  张宗权  刘克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690-691,69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以提高放射科医生对其认识。方法对28例经临床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8例患者共检出憩室33个,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8个,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5个。典型的十二指肠憩室在CT上表现为胰头右后方紧贴降段内侧壁的大小不一、圆形或类圆形囊袋影,21个囊内表现为气-液平面,8个囊内表现为混杂密度影,4个囊内仅为气体密度影;检查前服用阳性对比剂者均能见阳性对比剂进入憩室,其中囊壁增厚伴边缘模糊2例,并发胆总管扩张7例,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结石3例,急性胰腺炎1例,胆囊炎2例。结论 MS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能及时发现胆、胰疾病及其并发症,对判断二者的临床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放射科医生应重视并提高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所致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憩室均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2cm范围内。所有病例均为突发性黄疸,13例伴右上腹痛,7例伴全腹压痛及反跳痛,12例为上消化道慢性炎症急性发作,10例有上消化道溃疡史,疼痛无规律性,制酸药物不能缓解。以双盲法的形式,分别由2位资深影像学医师对本组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检查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病例中有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8个,单发15例,多发(2~3个)5例。憩室形态、大小差异较大,最小者0.5cm×0.6cm,最大者8.0cm×9.0cm。15个憩室内见气液平面,20例均显示胆总管和(或)胰管扩张。本组病例螺旋CT扫描及重建显示效果较好,可清楚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内羽毛状黏膜及炎性改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CT异常表现,与手术、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十二指肠镜所见基本符合。本组误漏诊2例,其他病例定位、定性均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所致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有较高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新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45-145
目的通过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了解憩室发病年龄及确定其与胆石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ERCP诊疗术的患者,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发病年龄及憩室与胆石症的关系。结果 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68例(憩室组),发病率14.72%,60岁以上50例,其中胆系症51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石症发病率75.00%。结论 ERCP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石症患者诊断率高,60岁以上发病率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石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1998~2008年10年期间治疗的16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16例,其中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3例(后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憩室内翻缝合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8例,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憩室以降部多发,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方法。憩室旷置,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较为安全,疗效确切,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晏欣珺  江敏 《江西医药》2010,45(12):1244-1245
目的 提高十二指肠憩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对46例经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二指肠憩室好发于中老年人,单发在十二指肠降部多见,憩室大小一般为1.0~2.0cm,临床表现较轻.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临床表现隐蔽,易伴发其他系统疾病,X 线钡餐造影仍为十二指肠憩室检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詹先进  董攀  赵世胜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49-1650
目的 探讨3D胰胆管磁共振成像(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经磁共振(MR)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38例,其中32例并发胆管结石,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及憩室患者32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32例中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区外者27例,十二指肠乳头区4例(其中1例发生在胆总管、胰管开口于憩室内),发生在十二指肠水平段近端1例.结论 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降低了患者接触X线的概率,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王弢  程涛 《安徽医药》2013,34(8):1203-120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DD)的128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8层螺旋CT扫描发现并经消化道造影(GI)或其他方法(如胃十二指肠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的DD 33例35个憩室,通过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以及斜面重建,显示其与胆总管下段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DD及其并发症的螺旋CT表现。结果 35个憩室中直径3.0~5.0 cm者11个,大于5.0 cm者6个,余者0.6~3.0 cm之间。十二指肠降部31例,水平部2例,表现胰头右侧稍后方圆形、类椭圆形或管状影为多数形态的含气或液气平面或气-食混杂密度的囊袋样影。结论 128层螺旋CT不仅对DD的检出非常敏感,且对憩室与其周围器官结构的关系、憩室有无伴发并发症以及与憩室相关的胆胰系统疾病的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憩室穿孔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收治的十二指肠憩室穿孔5例临床经验。结果十二指肠穿孔行单纯修补加外引流2例,修补加十二指肠造口加外引流2例,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5例均痊愈。结论十二指肠穿孔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处理非常重要,十二指肠修补加外引流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是较实用的手术。十二指肠憩室的并发症极少发生,但可以较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憩室炎伴穿孔,因为憩室通常位于腹膜后腔,所以症状的发展常呈隐匿性,会贻误诊断。  相似文献   

11.
十二指肠憩室(D D )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十二指肠局部黏膜下层通过肌层缺损处形成的囊袋样膨出。因患者绝大多数无症状,故其患病率难以精确估计,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为2%~22%,是小肠憩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全部小肠憩室的45%~79%[1],以往主要依赖X线消化道钡餐检查,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多层螺旋CT(MS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逐步提高,且在病灶与周围器官结构的关系上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对相关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业巍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4):34-35,3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2月~2001年2月29例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5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不适、疼痛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寒战等消化道症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ERCP协助确诊。29例中采用憩室旷置,Billor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22例.效果满意。3例行憩室切除术,发生严重的十二指肠瘘并发症1例;2例行憩室内翻缝合;1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镜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方法。憩室旷置.Billor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较为安全,疗效确切可靠,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的早期诊断、术中探查及术式选择,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85~2005年收治的17例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后经十二指肠CT检查确诊2例,疑诊5例,其余均为术中探查确诊.行十二指肠破裂单纯修补术11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例,改良憩室化手术2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6%(3/17),病死率11.7%(2/17),治愈率88.3%(15/17).结论对十二指肠第二段前后壁的完整探查是发现其破裂的重要方法,十二指肠修补术、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及术后十二指肠减压引流是治疗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的有效手术方法,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28层螺旋CT诊断小儿美克尔憩室的临床价值.方法 10例进行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美克尔憩室患儿,均于术前行128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 为诊断"金标准",观察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析CT表现.结果 10例患儿均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美克尔憩室,单纯美克尔憩室6例,合并炎症1例,合并胃黏膜及胰腺异位...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憩室并不常见,但近年来,随着检查方法不断改进,使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及定型诊断得到提高,国外报告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的发现率为2%~5%,国内为6.2%,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可发现率高达23%[1].本院自1988~2005年收治十二指肠憩室患者18例,其中1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通过十二指肠镜在十二指肠(多为降段)附近发现憩室后直接诊断。结果:1230例行ERCP的患者共诊断245例,占19.9%。造影发现合并胆道疾病201例,占82.0%,合并胰腺疾病24例,占9.8%,有的患者同时合并两种以上疾病,总计胆胰疾病225例,占91.8%。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胆胰疾病存在较大的病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憩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十二指肠局部肠壁病理性膨出。多数患者无特异症状及体征,常在辅助检查中偶然发现。笔者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我院诊断的24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检查结果,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4年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损伤类型、治疗选择及疗效。结果本组15例中,4例经术前CT和B超明确诊断,9例为术中探查时发现;其中,单纯修补2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6例,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4例,行十二指肠损伤段切除十二指肠空肠端端吻合1例;保守治疗1例。另1例外院转来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探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术式选择无定式,应根据损伤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9.
运涛  郑树森 《河北医药》2004,26(7):551-55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损伤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0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闭合性损伤8例,开放性损伤2例。行单纯清创缝合术8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术2例。治愈9例,死亡1例.结论 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十二指肠修补、十二指肠憩室化术是较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可防止肠瘘发生。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较少见而又严重的腹内作,其合并伤多,病情复杂,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有治疗均较困难。本文报告12例严重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重点介绍一种新的憩室化手术的方法,即采用U字型外缝合法封闭幽门的憩室化手术。认为这是一种治疗十二指肠损伤有效的手术 Vaughu憩室化手术相比,它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便,污染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