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评价CT扫描在慢性鼻副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慢性鼻副窦炎患者83例(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行冠状位扫描,21例加作轴位扫描,对疑有窦壁骨质破坏的2例加作高分辨率CT(HRCT),分析对照慢性副鼻窦疾病病变的类型和范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窦壁粘膜不同程度增厚和窦内积液,窦壁粘膜增厚伴软组织影16例,上颌窦内斑点6例,上颌窦窦壁骨质吸收2例,中、下鼻甲肥大63例,鼻腔内软组织影充塞60例。结论对慢性副鼻窦炎CT扫描能准确描述其病变的类型、范围、程度,清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和比邻关系,对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强  张昱苹  谢东 《海南医学》2002,13(3):18-2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颞部疾病的检查价值。方法:对43例颞部疾病患者行常规CT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所获图像对比分析,并讨论HRCT的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结果:HRCT对病变的显示率及病变引起骨质破坏的程度,病变边缘,轮廓的显示均明显优于常规CT,尤其能清楚显示常规CT难以显示的中耳及内耳的细微结构,结论:高分辨率CT是颞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使用高分辨率CT对颞部疾病的检查给临床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
申华军  王强 《微创医学》2002,21(5):627-628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unit,简称OC)首先是由Naumann提出的新的解剖概念,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孔、前组筛房、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我们发现,由于解剖变异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内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慢性副鼻窦炎的主要原因,尽管病理改变轻微,但其中临床症状却相当严重.由于其结构复杂,常规轴位CT扫描不能清楚显示,而冠状位扫描却能清楚显示其结构.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确诊的慢性副鼻窦炎50例,并着重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申华军  王强 《医学文选》2002,21(5):627-628
窦口鼻道复合体 ( ostiomeatal complex unit,简称 OC)首先是由 Naumann提出的新的解剖概念 ,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 ,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孔、前组筛房、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我们发现 ,由于解剖变异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内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发生慢性副鼻窦炎的主要原因 ,尽管病理改变轻微 ,但其中临床症状却相当严重。由于其结构复杂 ,常规轴位 CT扫描不能清楚显示 ,而冠状位扫描却能清楚显示其结构。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副鼻窦冠状位 CT扫描确诊的慢性副鼻窦炎 5 0例 ,并着重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观察 …  相似文献   

5.
赵春梅 《中原医刊》2006,33(15):82-83
目的分析各副鼻窦慢性炎与窦口复合体病变的关系。方法临床初诊为慢性副鼻窦炎的患者50例行高分辨率CT扫描,对窦口复合体区域的病变及各副鼻窦慢性炎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得出,副鼻窦慢性炎症表现为漏斗型14例,窦口鼻道复合体型18例,筛窦隐窝型4例,息肉型14例。结论窦口复合体区是炎症产生的易发部位,同时也是使副鼻窦诸窦腔产生慢性炎症的初发部位,随病程的增长,病变累及的范围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临床诊断为副鼻窦疾病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结合轴位综合分析,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准确测量手术区域空间数值.结果 MPR图像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眶周、颅底以及鼻窦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等区域的精细结构,提供手术安全空间数值,50例患者CT检查结果及测量数据与内镜手术所见符合率高.结论 多排螺旋CT(MSCT)技术对安全实施鼻内镜手术具有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临床诊断为副鼻窦疾病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结合轴位综合分析,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准确测量手术区域空间数值。结果 MPR图像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眶周、颅底以及鼻窦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等区域的精细结构,为手术提供安全的空间数值,50例患者CT检查结果及测量数据与内镜手术所见符合率高。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安全实施鼻内镜手术有指导作用,并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上颌窦炎的CT表现及其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上额窦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的鼻窦炎患儿64例,均行16层CT轴扫及冠状重建,按上颌窦黏膜皱襞厚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研究其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间的关系。结果 68.7%(44/64)上颌窦炎累及其它组副鼻窦,轻度12例(18.8%),中度34例(53.1%)合并液-气平面10例,重度18例(28.1%)合并液-气平面5例,其它鼻窦累及共44例。鼻道窦口复合体清晰9例,鼻道窦口复合体欠清晰35例,鼻道窦口复合体结构模糊20例,经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儿童鼻窦鼻窦炎性病变的范围、程度以及周围变化,良好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儿童上颌窦炎以黏膜皱襞中、重度肥厚常见,儿童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与上颌窦炎严重程度呈一致性,两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鼻腔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鼻腔HR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SR-7000螺旋CT扫描仪对106例鼻疾病患者行冠状位及横断位HRCT扫描,层厚3mm,层间距5mm。其中12例层厚3mm,层间距3mm,结果:本组病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扫描显示鼻中隔偏曲占81.6%,中鼻甲气化占52.0%,中鼻甲反向弯曲占22.4%,Haller气房占44.8%,筛泡过度气化占50.0%,钩突偏曲占21.4%,扫描层间距为5mm,窦口鼻道复合体显示率为49.6%,层间距3mm为100%。结论:窦口道复合体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鼻窦HRCT冠状位扫描是显示该区域最佳影像学技术,对功能性鼻内窦镜手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CT及病理检查确诊,对其C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检查,共检出42个病灶,上颌窦病灶38个(90.5%),其中右侧20个(47.6%),左侧18个(42.9%);蝶窦病灶2个(4.8%);筛窦病灶2个(4.8%)。38例患者中,34例为单侧鼻窦或单窦,4例为双侧鼻窦。经CT冠状位扫描,共检出变异病灶87个,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病灶19个。结论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为窦腔内可见软组织影,内部可见散在钙化,同时合并窦壁增厚。应用CT扫描可对鼻腔鼻窦的病变范围、解剖结构进行清晰的显示,对霉菌性鼻窦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冠状 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 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 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 冠状 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 ,减少手术并发症 ,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微创医学》2001,20(6):789-79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冠状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冠状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多排螺旋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1例鼻疾病患者,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多排螺旋CT横断面容积扫描,然后经CT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筛泡的结构、形态和位置及变异情况,以及与慢性鼻窦炎的密切关系。结果:经MPR重建得到的冠状面图像能清楚地显示OMC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本组病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扫描显示中鼻甲气化占38.2%,中鼻甲反向弯曲占15.7%,Haller气房占18.6%,筛泡过度气化占16.7%,钩突偏曲占27.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MPR)能清晰的显示OMC冠状面图像及解剖变异;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鼻窦真菌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对17 例行鼻窦内窥镜手术 (ESS) 的鼻窦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4 例 (82.35% ) 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 术后随访0.5~5 年, 无1 例复发。表明鼻窦真菌病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有关, ESS术是治疗鼻窦真菌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鼻窦真菌病及其内窥镜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鼻窦真菌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17例行鼻窦内窥镜手术(ESS)的鼻窦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14例(82.35%)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术后随访0.5 ̄5年,无1例复发。表明鼻窦真菌病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有关,ESS术是治疗鼻窦真菌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6岁,因左面、前额部胀痛伴脓涕5年就诊。以左上颌窦占位?于1990年10月收住我院。查体:左上颌窦压痛,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及胸透未见异常。副鼻窦拍片示:左侧上颌窦外侧壁、下壁粘膜增厚,骨质未见异常。CT检查:见左侧上颌窦粘膜明显普遍增厚,窦腔缩小,内壁边缘不规则,密度尚均,CT值42HU,增强后左侧上颌窦粘膜增厚部分有轻度强化,CT值53H0~64HL,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部分残踺,筛窦及眼眶未见异常(图)。  相似文献   

17.
30例X线平片疑诊支气管炎行CT平扫后对感兴趣区加扫高分辨率CT(HRCT)的CT图像及HRCT图像。结果表明:HRCT在显示肺部细微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CT,且对支气管扩张及支气管瘤的早、中期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在鼻内窥镜下行窦口鼻道复合体手术治疗前组鼻窦炎、鼻息肉30例。方法:对我科施行鼻内窥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手术病历完整,随访观察3个月以上的3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治愈25例(占8333%);好转3例(占10%);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本术式手术并发症低,且解决了传统术式疗效不理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副鼻窦CT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观察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以反映病变范围、程度及其邻近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30例,慢性鼻窦炎40例)。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鼻窦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变异。结论鼻窦CT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窭口鼻道复合体对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下对60例(90侧)慢性鼻窭炎患者进行窦口鼻道复合体微创手术,观察疗效,同时随机选择60例(90侧)以传统方法治疗作对照。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6.67%(69/90),好转率13.33%(12/90),显著优于传统术式(p〈0.01)结论鼻内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微创手术有利于改善引流,恢复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促进鼻窭的慢性炎症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