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水仙子提取物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预防与治疗作用,及对肝脏脂肪性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水仙子经组织匀浆、过滤、离心后冷冻干燥,得到提取物干粉.(1)预防性实验:在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同时给以提取物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脂水平及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2)治疗性实验: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以最优预防剂量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观察上述指标外,并检测肝脏匀浆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水平.结果 (1)预防性实验:不同剂量提取物均可较好的抑制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载脂蛋白(LDL-C)的升高及高密度载脂蛋白(HDL-C)的下降,并有效地抑制肝脏的脂肪性病变;其中以高剂量组预防效果最为明显.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C(3.23±0.01)mmol/L对(6.56±0.01)mmol/L、TG(2.33±0.01)mmol/L对(4.12±0.02)mmol/L、LDL-C(2.02±0.01)mmol/L对(3.91±0.02)mmol/L、HDL-C(0.98±0.01)mmol/L(0.76±0.0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性实验:水仙子提取物可有效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治疗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C(3.67±0.31)mmol/L对(6.33±0.52)mmol/L、TG(1.99±0.11)mmol/L对(4.08±0.24)mmol/L、LDL-C(1.57±0.12)mmol/L对(3.78±0.14)mmol/L、HDL-C(1.10±0.03)mmol/L对(0.77±0.02)mmo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显逆转肝脏的脂肪性病变,提高肝脏匀浆液中的SOD活力,降低丙二醛水平,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OD为(276.3±26.8)U/mg对(165.4±16.7)U/mg,丙二醛为(3.67±1.23)nmol/mg对(7.45±2.33)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水仙子提取物能有效防治大鼠高脂血症的发生和肝脏的脂肪变性,且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老年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二医院(364000)杨晓霞王治国*卢起明**张汉卿钟晓红本文对1994、1995年在我院进行的离退休老干部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老年脂肪肝与肥胖、血脂、血糖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离退休老干部...  相似文献   

3.
王燕 《肝脏》2012,(12):867-869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病率及其与体质指数、血脂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脂肪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因脂肪肝、肥胖或血脂异常就诊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体质指数和血脂与脂肪肝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72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脂肪肝患者487例,占67.2%;体质指数异常者440例,占60.7%;血脂异常者315例,占43.4%。脂肪肝同时伴体质指数异常者407例,占脂肪肝者83.6%;脂肪肝同时伴血脂异常者262例,占脂肪肝者53.8%。与非脂肪肝人群相比,体质指数增高和血脂异常的比例在脂肪肝患者中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脂肪肝患者血脂增高类型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结论普通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较高,脂肪肝的形成与患者体质指数增加和血脂异常明显相关。减轻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对防治脂肪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番茄红素对鹌鹑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番茄红素(Lycopene)对鹌鹑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影响。方法制备鹌鹑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测定肝组织胆固醇、甘油三酯、丙二醛及SOD含量以及血清生化学指标;观察鹌鹑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番茄红素用药4w即可显著降低鹌鹑血浆中的TC、TG含量;用药8w后可显著降低鹌鹑肝脏TC、TG和MDA含量,提高SOD活力,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番茄红素组鹌鹑肝脂肪变程度减轻,肝细胞质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番茄红素具有防治鹌鹑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肃省少数民族集聚地方人群(撒拉族、东乡族、回族、保安族)脂肪肝的发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检测6 400例体检人群血清生化指标,结合血压测定及并腹部B超检查。结果该体检群体检出脂肪肝909例,占14.20%;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其中撒拉族占10.00%、东乡族占15.90%、回族占16.72%、保安族占14.40%,常见病的检出依次为高脂血症占16.28%、高血压占16.06%、肥胖症占14.89%、脂肪肝占14.20%,高尿酸血症占12.19%和高血糖占11.28%。其中脂肪肝组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TG)、高总胆固醇(TC)、肥胖、高尿酸血症等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结论脂肪肝的发病率与众多疾病密切相关性,在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保健意识,使脂肪肝的发病及与疾病的相关程度得以减低。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根据肝脏B超检查结果将所有纳入病例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每组分别测身高、体重、血甘油三酯、胆固醇、肝功能等指标,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和β细胞指数.比较各组间数据.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胰岛素抵抗和血脂代谢紊乱是成正相关的.结论 证实了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及病情进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Intermedin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浆及肝组织intermedin(IMD)的变化,探讨新的小分子活性肽IMD在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病理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与高脂组。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检测大鼠血脂及肝功能;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肝组织匀浆IMD含量。结果①高脂组大鼠体重、肝脏湿重和肝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1)。②高脂组TC、TG、LDL-C、ALT及AKP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1),HDL-C则低于正常组(P〈0.05)。③高脂组肝组织匀浆IMD水平较正常组高51.3%(P〈0.01),血浆IMD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D可能在脂质代谢紊乱对肝损害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血脂、空腹血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PG)及血浆胰岛素(FINS)的测定,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与单纯肥胖非脂肪肝糖尿病患者比较.结果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比较,甘油三酯(TG)、空腹血游离脂肪酸(FFA)、血浆胰岛素(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异常,与非脂肪肝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胰岛素抵抗与脂质代谢异常在脂肪肝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脂肪肝肝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型(PAI-1)mRNA的表达以及血浆PAI-1活性变化。方法通过持续12周的高脂饮食建立家兔高脂血症脂肪肝模型,分别利用发色底物法和RT-PCR法测定模型组(n=10)血浆PAI-1活性及肝脏PAI-1mRNA的表达,并设正常饮食组(n=7)作对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血浆脂质和PAI-1活性在实验6周时即显著增高,实验结束时模型组肝脏呈重  相似文献   

10.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与肝脂肪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可参与脂质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增加肝脏脂质合成,与肝脂肪变性关系密切,并参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的发生.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表达而预防或改善肝脂肪变性,为脂肪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重视中国特色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代谢紊乱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约有3亿脂代谢紊乱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其两大表型,两者相互影响并常合并存在,共同促进肝硬化、2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以NAFLD为中心的脂代谢紊乱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3]。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营养过度,脂代谢紊乱性疾病正呈低龄化和大众化流行趋势,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及稳定。深入研究高脂血症NAFLD发病及转归机制以及寻找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的靶点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检查肝脏B超,ALT、AST、γ-GT、TG和TC等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较对照组缓解(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LT、AST、γ-GT、TG和TC分别为(52.15±12.32)U/L、(47.14±10.32)U/L、(46.73±15.61)U/L、(1.42±0.31)mmol/L和(3.78±0.44)mmol/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B超影像学也明显好转(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调脂药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 通过高脂食饵饲养制备大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 ,分别检测模型组 (n =10 )和对照组 (n =10 )的肝指数 (肝重 /体重 )、肝功能、血脂、肝脂、血清、肝组织丙二醛 (MDA)含量及肝组织学改变。模型组剩余 2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 4mg/kg灌胃 ,每日 1次 ,4周后检测上述指标 ,并与未治疗组比较分析。 结果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肝指数、血脂、肝脂、血清及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 (P均 <0 .0 1) ,血脂与血清MDA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1)。肝组织学呈轻、中度脂肪变 ,以小泡性脂滴为主 ;辛伐他汀治疗组血脂、肝脂、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 (P均 <0 .0 1) ,肝组织MDA含量降低 (P <0 .0 5 ) ,肝组织学接近正常。未治疗组肝脂有所降低 ,肝组织学有改善 ,但血脂增高持续存在。结论 辛伐他汀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各组分在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并为其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通过高脂食饵性饲养建立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测定其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组分,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FFA各组分中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增高(P均<0.05),肉豆蔻酸(C14∶0)明显增高(P<0.01),而硬脂酸(C18∶0)、花生四烯酸(C20∶4)则显著降低(P均<0.01),月桂酸(C12∶0)、油酸(C18∶1)变化不明显.提示高脂血症脂肪肝血FFA组分有特征性改变,C18∶2可能无防治脂肪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5例脂肪肝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体重指数[BMI =体重(kg)/身高(m2)],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并进行肝脏超声检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于多因素分析。结果 脂肪肝组中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各相关因素中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是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 < 0.05)。结论 脂肪性肝病患病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肝脂酶、脂蛋白脂肪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目的 探讨肝脂酶(HL)和脂蛋白脂肪酶(LPL) 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1 例脂肪肝患者、10 例急性肝炎患者、12 例慢性肝炎患者、8 例肝硬化患者及8 例对照组均测定肝素后血浆中的HL、LPL活性和LPL含量,同时测定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及肝炎病毒标记,其中13 例脂肪肝患者和7 例对照行肝组织HL、LPL活性和LPL含量测定。结果 脂肪肝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其他各组肝病相比,血脂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血甘油三酯升高,肝素后血浆中HL、LPL 活性显著降低,而LPL 含量保持不变。脂肪肝组患者肝组织中LPL活性亦明显降低。结论 脂肪肝与高脂血症之间关系密切,肝素后血浆中脂蛋白脂肪酶、肝脂酶活性的降低可能在脂肪肝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某油田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病率及其与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对743名某油田职工,测量身高、体重,行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腹部B超等检查,进行NAFL组和非NAFL组的对比分析。结果(1)743名职工中检出NAFL221名,检出率29.7%;其中BMI≥28者检出率为64.3%,BMI-Q24者检出率为13.4%,24≤BMI%28者检出率为48.6%;肥胖患者NAFL榆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P〈0.01)。(2)NAFL组的BMI、TG、HDL—C、FBG与非NAF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NAFL组中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NAFL组(P〈0.01)。结论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率NAFL组高于非NAFL组。  相似文献   

18.
两种调脂药物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治疗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非诺贝特和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方法高脂食饵性喂养诱导大鼠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分别给予非诺贝特、辛伐他汀治疗,观察肝指数、肝功能,血脂、肝脂、血清及肝组织过氧化脂质(MDA)含量及组织学的变化.结果非诺贝特显著降低血脂,分别为TC(mmol/L)1.80±0.20与2 10±0.33,TG(mmol/L)0.76±0.18与1.09±0.31、血清及肝组织MDA含量(nmol/ml)分别3.97±0.57与6.89±1.22和75.22±20.88与106.69±15.60,但ALT、ALP、肝脂、肝指数却显著升高,肝组织学呈重度脂肪变;辛伐他汀显著降低血脂、肝脂、血清及肝组织MDA含量,对肝功能无影响,肝组织学接近正常.结论非诺贝特虽可显著降低血脂,但却加重肝内脂质沉积,不宜用于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治疗.辛伐他汀显著降低血脂及肝脂,降低脂质过氧化,,对肝功能无影响,可较安全、有效地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