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口服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予口服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初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26例)、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肝功等指标.结果:①3组病例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和20 mg治疗组治疗后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组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下降更明显,与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初期给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稳定冠脉粥样斑块有利,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 的影响. 方法:ACS住院患者6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0例,依数字随机法分为AMI治疗组(15例),AMI对照组(15例),UA治疗组(15例)和UA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口服,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RP含量,并分组比较.结果:60例ACS患者治疗后血清CRP均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RP 水平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培哚普利在短期内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定常规PTCA组及缺血预适应处理组术前、术后患者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了解两种PTCA方法对冠脉病变患者的心肌细胞、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首先设定缺血预适应(IP)方案,观察IP组患者51例、常规PTCA组(UC组)患者53例术后CRP、CTnI、SvO2的变化以及术中不良事件发生与否.结果 IP组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CTn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程度低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术中发生心绞痛及ECG ST段缺血型改变的几率低于常规PT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预适应方案可以作为PTCA操作的常规方法,它可以减轻介入操作对心肌细胞的损伤,降低冠脉介入术中、术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且C-反应蛋白正常的患者54例,监测术前、术后24 h、48 h的情况,术后2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根据术后CRP水平分为A组(CRP<3.0 mg/L)26例和B组(CRP≥3.0 mg/L)28例,观察6~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冠脉支架置入术后CRP水平的增高与随访期内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相关,提示冠脉支架置入术后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增强是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d进行抗炎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24h内和1周后分别测定其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1周后测定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介素-6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介素-6水平,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30 d与3个月时对其心肌酶以及肝肾功能实施监测,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0 d通过速率散射比浊法对血C-反应蛋白(CRP)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酶法对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甘油三酯(TG)实施测定.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相比血CRP、TC、LDL-C含量下降(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两组在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具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30 d出现心脏事件1例(3.03%),3个月时为7例 (21.21%).对照组治疗30 d时出现心脏事件5例(12.82%),3个月时为13 例(33.33%).观察组在30 d以及3个月时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抑制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反应,对动脉硬化斑块具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 813例分别于入院后30 d和4个月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 入院后第30天,3 813例患者血清CRP平均水平为2.4mg/L(25 ~75th百分数,1.2~5.5 mg/L),CRP<1 mg/L 765例,CRP 1 ~3 mg/L 1 425例,CRP >3 mg/L 1623例.CRP>3 mg/L的患者2年存活率显著高于CRP为1~3 mg/L或CRP<1 mg/L的患者(P<0.01).CRP>3 mg/L的患者比CRP<1 mg/L的患者的死亡风险高3倍以上(HR,3.7;95%CI,1.9 ~7.2).CRP(1 ~3 mg/L)平均水平提高也导致该组患者死亡风险高于CRP<1 mg/L的患者(HR,2.3;95%CI,1.2 ~4.6).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30 d和4个月CRP水平与长期存活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及对患者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PCI治疗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常规组给予20 mg/d,2组于治疗前和术后4周测定反应冠脉斑块炎症的炎性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浓度.治疗前和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4周2组TNF-α、IL-6、hs-CRP和N-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强化组变化更显著(P<0.01).术后4周常规组LVEDD、LVESD、LVEF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对AMI介入术后患者炎性反应抑制作用显著,且强化组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春华 《海峡药学》2013,25(1):136-13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与单用缬沙坦及单用氨氯地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文100例(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缬沙坦组(n=32)和氨氯地平组(n=34)、缬沙坦组(n=34),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血浆BNP、hsCRP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并且统计治疗1个月和6个月内再次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的病例数目,计算复发率。结果氨氯地平+缬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且治疗1个月下降明显、治疗6个月降低速度减慢,但氨氯地平+缬沙坦组较同时段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个月后,3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氨氯地平+缬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3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均<0.01),氨氯地平+缬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减小更为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的1个月内氨氯地平+缬沙坦组较单用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病例无明显降低,但6个月内,联合用药组较两个单一用药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发病例明显减少(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合用较单用氨氯地平或缬沙坦能够更好的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NP及hsCRP的分泌,降低炎性反应,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再次发病率,并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影响。方法将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依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随机分为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对照组,90例)及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组(SAS组,90例),之后再依据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分别随机分为10 mg、20 mg、40 mg剂量组各3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随访6个月内各剂量组心血管事件发生例数;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利用Gensini评分系统,分别对各剂量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分。结果入院时,SAS组患者的CRP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CI术后6个月,SAS 10 mg、20 mg剂量组CRP、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SAS 10 mg、20 mg剂量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但40 mg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AS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大逐渐降低,且不同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个月时,SAS组10 mg、20 mg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但40 mg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降低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法将62例ACS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患者血浆CRP和IL-6的浓度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浆CRP及IL-6水平变化。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CRP及IL-6水平均明显下降,而常规对照组CRP和IL-6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ACS的发生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有关。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CRP和IL-6水平,在ACS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BP)水平的影响。方法:9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行PCI;对照组48例,行冠脉造影。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术前及术后血清CBP浓度。结果:观察组CBP浓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CBP浓度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PCI术损伤血管内膜,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BP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4.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 ,并分析术后CRP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病人 2 7例 ,行PCI;稳定性心绞痛组 :2 1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择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 ,显示有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 ,而未行PCI,且两组病例均严格执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上述两组病人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术前、术后 1天 ,术后 14天外周静脉血清CRP ,并以冠脉造影正常病人 2 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 (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组 ,其血清CRP水平呈逐渐递增趋势 ,尤其是ACS组较稳定性心绞痛CRP水平升高更显著 ;PCI术后 2周血清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CRP水平的急剧升高对急性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 ;介入治疗加剧了局部炎症反应 ,并随着血管开通 ,炎症反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11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20mg+常规用药)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40mg+常规用药),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检查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支架内再狭窄率,记录心绞痛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Hs-CRP和-tk,绞痛发生率均较阿托伐他汀组低(P〈0.05),HDL—C高于阿托伐他汀组,支架内再狭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有更强的凋脂和抗炎作用,能减少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治疗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1月79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评估临床疗效,测定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随访术后6个月,记录两组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丙二醛、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末端脑钠肽前体、血清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功能,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反应减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将其分为3组:PCI组20例,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替罗非班组1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在动脉穿刺完成后即刻静脉注入替罗非班10 μg·kg 1,3 min内注射完毕,随后以0.15 μg·min 1·kg 1 的剂量维持滴注24 h;CAG组18例,单纯行CAG。分别检测各组围术期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与PCI组比较,CAG组术后血清NO、vWF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 0.05);表明单纯造影对内皮功能无影响。PCI组术后血清NO水平显著降低,vWF水平显著增高(P<0.05=,PCI+替罗非班组与之相比,使用替罗非班后血清NO水平显著增高,vWF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的疗效。方法  71例 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 ,随访 6个月 ,观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服药前后纤维蛋白原 ( FIB)、C反应蛋白 ( CRP)的变化。结果 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紧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搭桥术 ( CABG)因缺血再住院发生率下降 ,FIB、CRP减少。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 ACS,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疗效及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162例,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分为A组20mg/d、B组40mg/d,每组调脂治疗共12个月。分别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末、12个月末测定血脂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1(ET—1)、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D%)、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水平;主要观察阿托伐他汀疗效、不良反应和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B组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IL-6、ET-1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O、CGRP、△D%升高与A组PCI术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B组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能显著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服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急诊PCI手术治疗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外,实验组:术前半小时口服负荷量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d1开始口服40mg,每晚1次,持续3个月;对照组:术前半小时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术后d1开始口服20m,每晚1次,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半小时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肌酐水平及术后24h cTnI、hs-CRP和术后48h胱抑素C、肌酐的水平;并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的LDL、肌酐、胱抑素C、肝功能,和主要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肝损害及股骨肌溶解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PCI术后24h cTnI、hs-CRP水平及术后48h胱抑素C、血清肌酐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3月LDL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疗效好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