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评估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PCI术后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50例患者,分析比较DS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①DSCT能清楚显示全部支架,95%支架图像达到良好以上;②DSCT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2.3%、94.45%、89.5%、94.2%及77.95%,与SCAG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③DSCT对直径≥3.0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阳性预测值、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直径<3.0mm支架.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评价PCI术后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本院3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其中行螺旋CT和增强扫描的有19例,行磁共振成像和增强扫描有19例。回顾性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准确性以及诊断价值。结果:行螺旋CT和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的病灶,定位准确率高达100%,性质判断准确率为84.21%(16/19);行磁共振成像和增强扫描可检出全部的病灶,位置准确,性质判断准确率达89.47%(17/19);可见磁共振成像较螺旋CT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螺旋CT成像的速度比磁共振成像快且对钙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选择螺旋CT成像作为首选。结论: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并且将两者结合处理后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对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经介入或手术治疗证实10例患者的双源CTA,评价缺血性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对照介入或手术中所见判断DSCTA的临床价值.结果 10例患者DSCT腹部动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动脉期DSCT横断面MIP及VRT重组图像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管腔狭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3例,其中伴有门静脉血栓2例,DS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充盈缺损,血管壁环行强化.DSCT表现为不同程度肠梗阻8例,表现为肠腔扩张、积气及气液平面,其中6例肠壁增厚,腹腔内不同程度积液.结论 DSCT在急性肠缺血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并明确病因,是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理想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准确性及较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优势。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0例(170支冠状动脉)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同时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和CAG诊断,将CAG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准确性及与CAG的差异。结果 CAG诊断170支冠状动脉显示无狭窄80支、轻度狭窄41支、中度狭窄30支、重度狭窄19支,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显示支数依次为81、42、29、18支,二者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诊断方式对冠脉中重度的一致性较高(Kpa=0.938,P0.05)。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度为93.88%(46/49)、特异度为99.17%(120/121)、准确度为97.87%(46/47)。结论采取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诊断结果,准确度和CAG相当,二者在中重度狭窄诊断中一致性较高且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 DSCT作为一种冠心病无创诊断方式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细胞分裂速度和比例远高于成人,对X射线的敏感性高,如果儿童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使用与成人相同的CTA扫描参数检查,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至少是成人的2倍。双源CT具有两套管球及探测器系统,可以分别调节管电流及管电压等,从而为降低CTA辐射剂量提供了可能〔1〕。本研究采用第二代西门子炫速Flash双源CT(Siemens Somaton Definition Flash,DS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迭代重建算法CT低剂量扫描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行冠状动脉成像患者,均行心电图联合迭代重建算法CT低剂量扫描,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低剂量扫描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敏感性、特异度、符合率及诊断狭窄程度的符合率。结果 DSA检查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共22例(55. 00%)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T共诊断出23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敏感度为90. 91%(20/22),特异度为83. 33%(15/18),符合率87. 50%(35/40)。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的CT低剂量扫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符合率为85. 00%(34/40)。40例患者的剂量长度乘积在82~96 m Gy·m,CT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0. 014×(82~96) m Gy·m,平均(1. 26±0. 61) m Gy·m。结论心电图联合迭代重建算法CT低剂量扫描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同时还可减少辐射剂量,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20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结果 CT血管造影术(CTA)能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能清晰显示脑静脉畸形静脉血管的组成及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但不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对其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具有较粗大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血管巢的脑血管畸形,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外伤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及-}盏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面部外伤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后重建成像,得出影像诊断鼻骨骨折的直观性及准确性.结果: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对于显示鼻骨骨折的空间关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度≥50%)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标准,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基础,DSCT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2.0%、98.0%、96.2%、95.2%、96.6%。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手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和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的不断发展,CT的扫描速度、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等情况均得到了显著提升.CT日益成为肺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常规扫描常需要进行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导致患者接受过多的辐射剂量.双能量技术通过一次双能量增强扫描即可获得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及增强图像,不仅大大减低了病人的辐射剂量,更能对肿瘤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本文主要对双能量CT虚拟平扫技术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分析双源CT虚拟平扫技术在肺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良好的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其他病变。14例主动脉夹层,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螺旋状剥离,可以区分真假腔,20例主动脉瘤,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正常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近。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成像对治疗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组50例肝癌患者首先进行螺旋CT平扫,然后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最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结果通过对本组50例肝癌患者中共检查出54例病灶,CT平扫的检查率为78%,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2.60%,静脉期检出率为87.03%。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螺旋CT多期成像扫描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肝癌的检出率,而且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和增强CT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差异,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 对于54例肝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不同时期造影变化.再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扫描,记录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成像情况,根据上述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和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为87.8%和94.6%,其敏感性为78.2%和100%,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为83.1%和97.6%,约登指数分别为0.68和0.95.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效果好于超声,C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等均高于超声,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CT增强扫描在宫颈癌分期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高度疑似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接受MRI弥散加权成像与CT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与CT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显示,78例患者...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对心脏成像以及冠脉造影具有重新定义的价值,它使CT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DSCT由两个发射管及两个相应的检测器组成,应用64层CT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降低扫描时间和患者的暴露剂量,并且不受患者心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CHD)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于1周内完成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S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CHD的价值。结果 110例患者(440支冠状动脉血管)均接受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440支受检血管中,冠脉狭窄程度为Ⅰ级共258支,占58.64%(258/440);Ⅱ级共31支,占7.05%(31/440);Ⅲ级共74支,占16.82%(74/440);Ⅳ级共77支,占17.50%(77/440);110例患者中,共101例确诊为CHD,占比91.82%(101/110);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5.00%(418/440);经Kappa一致性度量,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的结果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8,P<0.001);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C...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要求及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手动调节扫描或自动触发扫描程序,当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一定峰值时即进行CT扫描,扫描完毕后利用高级血管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图像.结果 5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359例,阳性率69.1%.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安全实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管腔内外及管壁的病变,可作为很多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及介入术前的筛查手段,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双源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保证其所有技术性能参数与生产厂家的基线值保持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同时对B成像系统进行实验检测,初步探讨出符合B成像系统的验收和检测方法。方法:对双源CT的2套成像系统分别进行检测,检测设备包括Catphall模体、CT剂量仪、头部剂量体模以及BarracudaX线机多功能检测仪。结果:在不改变曝光参数的条件下,CTDIAR=CTDIA+CTDIB;在维修模式下,对B成像系统单独曝光可检测到CT辐射剂量、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性参数图像以及相关数值。结论:DSCT的B成像系统在维修模式下是可以独立检测的,它为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检测DSCT应用的质量控制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洪涛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01-101,103
目的 分析全身骨扫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收集恶性肿瘤患者239例,予以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结合MRI以及CT的检查结果,分析骨转移数量、部位及病理类型等,分析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部位;并计算全身骨扫描用于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特异性、灵敏度、阴性及阳性的检测值以及诊断的准确率等.结果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特异性67.9%,灵敏度为91.7%,阴性检测值为73.9%,阳性检测值为90.5%,诊断的准确率为79.2%;骨转移高发区为胸骨、肋骨,其次为脊柱、盆骨和四肢,最后为颅骨.结论 全身骨扫描用于诊断骨骼的病理改变情况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且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敏感性较CT及MRI更强,是一种安全、灵敏、简便的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对心脏成像以及冠脉造影具有重新定义的价值,它使CT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DSCT由两个发射管及两个相应的检测器组成,应用64层CT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时间和空间分辫率,降低扫描时间和患者的暴露别量,并且不受患者心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