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疫苗诱发免疫反应比较缓慢,仅31%在首次接种疫苗后一个月内产生抗体(anti-HBs),2个月内(在第一次加强剂量后一个月)为77%,在6个月给第二次加强剂量后才提高至96%。在血液透析的男性病人,抗体出现更迟。所以要提供快速保护,用高滴度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显然优于疫苗。但是有报告称HBIG对接触肝炎者的预防作用颇为一般。另外,因为免疫球蛋白的半衰期短,对经常接触者需要反复给予HBIG。因此,对已接触者或经常接触者最好的预防方法,是联合使用被动和主动免疫。本文报道对90例进行单独注射疫苗或合用HBIG的研究结果。方法:90名血液透析中心无HBV感染的医务工作者,均无急性或慢性肝炎史,过去2个月内未注射过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素清  朱启镕 《肝脏》2005,10(2):155-157
自1977年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用于治疗HBsAg阳性患者后,HBIG作为被动免疫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急性暴露或易受感染者、预防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行肝移植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或作为联合被动主动免疫中的被动免疫制剂,用于保护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一、HBIG的应用(一)急性暴露者和易受感染者的应用早期报道,血液透析患者使用HBIG500U次,透析当日及间隔2个月共注射2次,其保护率高达80%。Palmovic[1]报道56例医护人员被意外HBsAg和(或)HBeAg污染针刺感染,3d内肌肉注射HBIG0.06ml kg,1个…  相似文献   

3.
自从系统地应用敏感的特异性血清学试验诊断甲型及乙型肝炎以来,发现一些具有传染病特点,但缺乏病毒血清学证据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称之为非甲非乙肝炎(NANB)。由于在药瘾者及血友病患者中出现两次以上急性肝炎发作;潜伏期介于甲型与乙型肝炎之间;大多数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HBsAg(-),用敏感的方法筛选供血者HBsAg,只能有限地减少受血者肝炎的频率;受血者抗-HBs( ),不能保护其不发生输血后肝炎;取消了以卖血为生的供血者,不仅减少了输血后乙型肝炎的频率,而且也减少了非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输血后肝炎的原因,对22例发生23次输血后肝炎的病人作了下列几种抗体检查。这些病人在急性期多次检查HBsAg均为阴性,其中仅1例于转氨酶恢复正常11周后,又发生第二次肝炎,HBsAg转为阳性。抗HBsAg抗体:每例均于输血前和输血后(5个月~3年半,平均约6个月)检查。16例原来均为阴性,仅1例转为阳性。该例输血后曾患两次肝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美国1972年来,对66例急性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进行前瞻性研究的6年随访经过。输血后肝炎的诊断标准为接受输血后6个月内连续2次或2次以上、无其他原因解释的SGPT值升高,其中至少一次SGP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或5倍。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的诊断依据是无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抗体)及乙型肝炎(HBsAg,抗-HBc或抗-HBs)的血清学证据。在总共94例输血后肝炎中,66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这组病例有各种不同的疾病背景,均接受大量输血,输血前均无肝病的临床或生化证据。患者一直随访到SGPT值恢复正常(持续3次阴性)或至死亡,或拒绝随访,或迄今。“慢性肝炎”的诊断是以生化异常为根据。如SGPT持续升高超过20周而无禁忌证,则作肝穿刺活检。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组织学依据为碎片样坏死、纤维组织增加和肝小叶内细胞溶解;慢性迁延性  相似文献   

6.
在血液透析单位的患者中,采用双盲法,分别注射抗HBs免疫球蛋白(HBIG)或无抗HBs的正常人的免疫球蛋白(NHIG),并进行对比,以研究HBIG预防HBsAg血症的效果。被试者无肝炎的病史,在试验前6个月期间,进行逐月检查,均未测出HBsAg、抗HBs、抗HBc。无选择地对29名被试者分别肌注NHIG或HBIG 5毫升。两组例数基本相等。6个月后再同样地注射第二次。在试验后的16个月内,逐月检查血清中的HBsAg、抗HBc、抗HBs,并测定转氨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BsAg,并定出亚型;应用间接血凝检测抗HBs;应用对流电泳、补体结合反应检测抗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相当缓慢,400例以上健康青年在用40μg 疫苗3次后,1月内仅31%抗体(抗 HBs)阳性,2月内(首次加强后1月)77%阳性,6月第2次加强后96%抗体阳性,男性血透病人抗体阳性更慢。用高滴度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提供被动性免疫则明显早于疫苗,然而据报告,HBIG 的预防效应相当有限。另外,因免疫球蛋白半衰期短,对连续接触乙型肝炎病毒(HBV)者需反复给予 HBIG,这样价格高昂,易致敏。本文报告90例单用疫苗或与 HBIG 合用的医务人员的致免疫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双重免疫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传播.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HB-sAg携带者高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因而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流行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于1995年12月至2001年12月对676例HBsAg、HBeAg、抗-NBc 3项阳性的孕产妇采用产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以及胎儿出生后注射HBIG、乙肝疫苗双重方法来阻断HBV母婴传播,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对1972~1978年间发生的69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NANB)肝炎进行5~11年随防的结果。输血后2周~6个月内,有2次或2次以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又无法用其它原因解释者为输血后肝炎。如果抗 HAV-IgM、HBsAg和抗 HBc 均阴性则为输血后 NANB 肝炎。若在6个月内 ALT 恢复正常者为急性肝炎,以后不再随访。如果6个月后 ALT 仍不能恢复正常则为输血后慢性 NANB 肝炎,作为继续随访对象。本组21例作了经皮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其中4例发现肝硬化的组织学证据。慢性肝炎患者如果连续3次或3次以上ALT 值正常,且每次间隔1个月以上,可认为 ALT  相似文献   

10.
Levin等调查了一次由急性肝炎恢复期牙科医生造成的乙型肝炎爆发,13例就诊者因此患肝炎,病人既无输血或与黄疸者接触史,亦无注射毒品史,推测系通过针头。注射器,或者唾液或血液的气溶胶传播。 Rimland等调查发现1例无症状携带HBsAg的口腔外科医生在4年内引起就诊的53例病人发生乙型盱炎:7例作了HBsAg亚型检查,其中6例与该医生相同。这种传播是勿庸置疑的,重要的是其频率多大。Williams等报告:2名HBsAg阳性肝炎潜伏期内(病前6周)的牙科医生所治疗的237例病人,进行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感染已可用各种血清学和酶的标志检查加以确定,目前有60~90%输血后的肝炎病人在血清学上均未发现与上述二种肝炎有关的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显然亦与这些病例无关。人们推测可能存在另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本文研究了一些患急性或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以探查是否存在一种可传染给猩猩的传播因子。资料和方法 4例急性或慢性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PTH)患者和1例曾触发二起PTH献血员的血浆或血清由静脉接种于5头黑猩猩,接种量自3~75毫升不等。输血后肝炎的诊断依据是输血后2~26周中,ALT(丙氨酸转氨酶)上升至正常限值之2 1/2倍(112Iu/升),第二次复查(间隔至少1周)超过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探讨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乙型肝炎再感染或复发后的处理措施及疗效。结果13例患者分别采取拉米夫定改为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或加大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的方法,其中5例HBsAg经治疗后转阴,5例HBsAg明显下降,总有效率76.9%。结论肝移植术后HBIG、恩替卡韦、阿德福韦能不同程度控制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13.
血清免疫球蛋白(ISG)对预防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效果尚未肯定。作者报道用ISG预防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依据是非甲非乙型肝炎为全球性疾病,市售ISG制品可能含有抗非甲非乙型病毒抗体,在病毒入侵期使用ISG则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危险性。291例病人均为接受心脏手术和输血者。所有病人均无肝炎证据,6个月内无黄疸病人接触史和未使用血制品、没有使用肝毒药品。无酗酒。临床检查无肝病体征。143例患者术前24小时和术后1周分别肌肉注射16%的ISG 10ml,对照组148例未注射ISG。所有受试者输血前和手术后2~4周分别采血,以后每月1次至少6月。如谷丙转氨酶升高,则进一步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抗-HAV、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直接和总胆红素。如病人有肝炎症状,则测定抗-HBc IgM和抗-HAV  相似文献   

14.
己型肝炎     
非甲、非乙、非丙、非戊型肝炎称为己型肝炎(F型肝炎)。在散发性急性肝炎和输血后慢性肝炎中确实存在少数难以用现有诊断技术确定的病原者。正在作病毒学的进一步研究。目前采用排除法来诊断己型肝炎。实践中发现约10%输血后肝炎和5%散发性肝炎的原因不明,有人检测40例暴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仅2例为丙型肝炎。另有人检测79例输血  相似文献   

15.
范竹萍 《肝脏》1998,3(1):44-45
自从丙型肝炎病毒(HCV)发现以来,已明确它是输血后肝炎和散发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随着血液筛选方法的改进,HCV所致的输血后肝炎已明显减少.但由于一些危险因素,如器官移植,医务人员的接触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透析病人,吸毒者和他们性伴侣,齿科和外科医生的介入手术、唾液传播、HCV家庭成员的传播和HIV感染等,都发现与HCV的传播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是临床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不是一项绝对安全的治疗措施。在诸多不安全表规中有的通过努力可以预防,有的则难以预料和避免。输血后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但是,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后产生输血后肝炎却屡见不鲜,有的甚至累及成千上万的人。如巴黎国家输血中心,对供血员检测不严,造成了40万人感染输血后肝炎。我国某地对输血后肝炎进行了系统研究,献血员肝炎患病  相似文献   

17.
黄章 《内科》2008,3(5):685-686
目的观察HBsAg(+)孕妇在孕期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后,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评价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338例HBsAg(+)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HBIG组),分别在孕32周、36周和40周时肌注HBIG200IU;另一组为对照组,孕期未注射HBIG。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均取外周血测HBsAg和HBVDNA,均进行乙肝主被动免疫。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为5.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为14.5%(X^2=10.675,P〈0.01)。结论HBsAg(+)孕妇孕期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抗原发现前究竟有无肝炎存在没有直接证据,还有施行输血以前的肝炎和肝硬化其乙型肝炎抗原的阳性率与现在的相比差别究有多大也完全不清楚。为此目的作者检查了1906~1928肝硬化标本54例,用染色电镜法,当时诊断为甲型者20例,乙型者34例。结果前者5例后者3例乙型肝炎抗原阳性,即54例中8例阳性(14.8%)。说明施行输血前即有乙型  相似文献   

19.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评价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组 :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内注射HBIG 4 0 0IU直至临产 ;对照组 :孕妇不注射HBIG。两组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及 15d时肌内注射HBIG ,满月、2月和 7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标志。 10 4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 10 5例新生儿完成随访满 1年。结果  5 1例新生儿系HBIG组母亲所生 ,宫内感染率为 5 .9% ,达 1岁时HBV慢性感染率为 5 .9% ,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的有效保护率达 94 .1% ;5 4例对照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8.5 % ,随访至 1岁龄的HBV慢性感染率为 16 .7% ,抗体有效保护率是 83.3%。宫内感染率之比 χ2 =3.86 ,P <0 .0 5。结论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 ,其有效保护率达到 94 % ,能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获得目前最大限度的提高对HBsAg、HBc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血源乙肝疫苗单独或加用HBIG免疫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ASC)母亲的新生儿。经5年随访,63例儿童中受到保护者60例(95.2%),3例儿童HBsAg转阳;抗-HBs持续阳性者50例(79.4%)。免疫接种后抗-HBs的有效保护水平以第一年为最高,以后抗-HBs滴度逐年下降。乙肝疫苗加用HBIG组在第4或第5年时给予加强针较为适宜;单独注射乙肝疫苗组于第3年时给予加强接种。经加强注射后大部分儿童抗-HBs转阳率及滴度仍可上升。本组对免疫接种无反应者约占16%,对他们每年给予注射乙肝疫苗一次,HBsAg在随访期一直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