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AR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325m1)的患者人仍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或质疑。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按推荐剂量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时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和其他任何一种药物失败是一样的包括他汀类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李永霞  封启明 《海南医学》2010,21(10):115-117,111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要比正常人高2-4倍,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但是近年来发现这一特殊群体虽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是仍有血栓事件发生,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本文就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机制、评价方法及如何克服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6月老年冠心病患者245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至少≥30d,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GPⅡb/Ⅲa水平,并进行生化、同型半胱氨酸、CRP等相关检测。结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组较阿司匹林敏感组CRP及GPⅡb/Ⅲa水平均升高(P〈0.05)。阿司匹林抵抗与性别、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无关。结论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牛率.其伴有较高CRP及GPⅡb/Ⅲa水平。  相似文献   

5.
张剑宇  刘冬柏  彭岚  刘定华 《广东医学》2012,33(8):1175-117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对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43例明确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n=81)和联合应用组(n=78)。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联合应用组:复方血栓通胶囊1.5 g,3次/d口服;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分析治疗2周后阿司匹林聚集率,使用2检验分析组间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阿司匹林组及联合应用组在同一诱导剂下均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联合应用组在花生四烯酸诱导下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二磷酸腺苷诱导下,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应用组抵抗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及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对改善缺血性卒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216-219
目的探讨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中年高血压患者177例,根据是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达标组(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血压不达标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比较2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情况,并对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高血压患者177例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21.5%(38/177)。血压达标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1.8%(10/85),血压不达标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30.4%(28/92),血压不达标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达标组(χ~2=8.978,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体质量、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较阿司匹林敏感组女性比例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女性为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年高血压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时,有较多的女性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患者空腹血糖和血压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后的急性血栓事件中起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显著减少。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仍有大量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如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或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经常伴随着不稳定斑块、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意外的高发病率。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减少血栓素A_2的生成,但不完全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武刚  程璐 《重庆医学》2013,(21):2486-248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确诊为T2DM的患者496例,连续4周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用光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别比较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随访1~4年后比较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发生AR的占总人数的11.69%;发生ASR的占总人数的37.90%。女性在AR组与ASR组中人数较多(67.48%);AR组与ASR组患者较AS组的餐前空腹血糖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均高于A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T2DM患者进行AR相关检测,推荐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推荐的服用剂量,并且密切监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钢  袁琛  赵荣诚 《医学综述》2009,15(6):829-831
阿司匹林在血栓性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中已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却仍不能避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由此"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被提出。阿司匹林服用剂量、环氧化酶2过量表达、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的作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亚型多样性及其他血小板活化途径的可能作用均可能引起阿司匹林抵抗,本文就阿司匹林抵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作成  李曦铭  贾红丹  丛洪良  王林 《医学综述》2009,15(12):1849-1853
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之一,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有重要影响,对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近来阿司匹林抵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用来描述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在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后仍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明确抵抗的原因和机制将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受益匪浅。本文旨在对这一方面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然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我们观察了冠心病患者中的AR现象,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志刚  张程立 《医学综述》2009,15(17):2664-2666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规律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仍不能减少临床动脉血栓栓塞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其可能机制包括依从性差、药物剂量不足、肠道吸收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更新加快、血栓素生成旁路途径等。明确抵抗机制并在临床上采取措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将使广大患者获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掘出A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月因冠心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或半抵抗组与阿司匹林敏感组在合并病史,性别,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空腹血糖(FBG)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 215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或半抵抗发生率为27.4%(59/215);阿司匹林抵抗组或半抵抗组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抵抗率明显高于男性(49.2%,31/63 vs 18.4%,28/152;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或半抵抗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升高为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在临床中确实存在,可能与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升高、性别有关。其发生抵抗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01年的抗栓治疗报告之后,有关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动脉血栓方面作用的新成果已经公布,这些新的数据可以概括为:(1)在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的前提下,阿司匹林已经被许多指南推荐为一级预防药物;(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且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仍有血栓事件发生,但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诸多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对阿司匹林抵抗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本文对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不同实验方法调查431例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患病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X  Fan L  Cao J  Wang Q  Liu L  Hu G  Hu Y  Wang Y  Wu R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4):338-342
目的: 评价常用的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的科学性及一致性;调查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在老年患者中的患病率。方法: 入选了北京万寿路地区431例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1个月),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筛查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计算其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的发生率。AR诊断标准:1) 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2) 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70%。符合2项为AR;两项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3) AA作诱导剂,血栓弹力图法检测AA聚集率≥50%为AR。结果: AA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为13.69%。ADP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30.16%。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23.67%。采用单一方法诊断AR一致性差(Kappa<0.4)。采用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分别为8.35%和8.82%,二者诊断AR一致性较好(Kappa=0.793)。结论: 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AR时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可能能够代表真实AR的发生率。在北京万寿路地区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实验室AR的患病率为8%~9%。  相似文献   

18.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试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处理策略等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在防治血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但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它的疗效。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规服用阿司匹林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仍高于特定水平,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尽管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阿司匹林由最初的被用于解热、镇痛、抗炎等逐渐应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上5%~60%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联合应用具有扶正化浊、活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也许可以解决具有不同群体特征性的阿司匹林抵抗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