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我们医院奉命立即赶赴灾区展开医学救援,出色完成了任务。通过参加抗震救灾医学救援,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大量救援人员赶赴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与汶川地震灾区不同的是,玉树灾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于缺乏对高原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加上劳累、感冒、寒冷等因素,使救援人员中出现大量高原肺水肿患者,成为抗震救灾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炯  樊毫军  侯世科 《武警医学》2010,21(9):823-823
2010—04—14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玉树进行救援。这是救援队首次赴高原寒带展开救援,通过救援工作实践,笔者分析其面临的风险,研究和探讨解决对策,以期对今后武警部队在高原地区展开救援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本次地震的突出特点是发生在平均海拔4000m的高原。我们根据高原卫勤保障实践和高原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经验,对高原地区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各阶段卫勤保障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4日7:49时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造成千人致残、遇难,数万人受伤。玉树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地震发生的当天,我院按照上级指示,迅速组建了106人(其中护士14人)的救援医疗队,奔赴玉树参加医疗救援。同时,也立即启动院内救援预案,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州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这是一次世界最高海拔(4000m)密集人群居住区的大地震,通过医疗救援使我们认识到它的紧急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我们终于将其战胜了。由于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而青藏高原又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但对此人们尚囊充分认识,特别是身居青藏高原的医务工作者更应了解,玉树地震敲响了青藏高原防震及医疗救援的警钟。为此,本文将青藏高原地震的历史及现今情况进行回顾,对青藏高原地震的成因及防范作了概述。提醒我们,警钟长鸣,救援防范不可松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累计伤亡数量的变化速率,寻求医疗救援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方法 收集地震发生后每日、72小时及最终累计伤亡数量.观察变化速率,应用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TRI)、医疗救援死亡预警指数(DWI)和受伤预警指数(WWI),比较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效率.结果 汶川地震总医疗救援需求指数明显大于玉树地震....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震救援117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玉树地处海拔近4000m的高原,目前尚未见有文献报道高原地震伤救治的情况。我院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队员全部来自我院),地震当天20点就率先到达了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共救治了1178名伤员,现就我部这次地震医疗救援的特点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勇军  周其全 《西南军医》2010,12(5):952-953
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一个地震带,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大地震,给高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在这次玉树地震的抢险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宣传,群防群治,合理救治,做好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全体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为夺取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次高原地震救治经验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炳南  程正祥  王柯 《人民军医》2012,(12):1184-118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震后我院迅速抽组方舱医院奔赴灾区实施医疗救援。截至2010年6月10日,共接诊地震伤员453例,救治377例,手术227例,抢救危重伤员65例,创造了方舱医院收治的多项纪录。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钟道柱  余漩  欧阳伟  鱼敏 《人民军医》2010,(10):737-739
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是国家、军队突发事件卫勤救援的重要力量。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根据上级命令,第四军医大学紧急组织60人的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自4月15日晚到达玉树,至5月7日最后一批队员归建,共收治伤病员1763例次,手术45例,军人门诊724例次,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第四军医大学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组建以来首次执行任务,是对医学救援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救援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了解玉树地震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日后高原地区应急医疗救援中有效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从参加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25支救援队伍中随机选取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4支队伍,共67名队员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结古镇发生7.1级严重破坏性地震,在震后第二天中午急诊收治空中转运至我院的55例重症伤员。为此,本文就55例地震伤员的院内应急措施及心理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我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3],而且我国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分布密集,近年又进入地震频发期[2].我国专业的灾害医学救援队非常少,医学救援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救援实践中暴露出很多弊端和存在的问题[3],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更是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发生9.0级地震海啸,日本的应急医学救援紧张有序,充分体现了日本灾害医学救援的丰富经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是继“5·12”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不到2年时间内,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地震自然灾害。两次地震虽然地点、震级、波及范围不尽相同,但均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院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通报表彰的汶川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在抗震救灾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伤员救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救援人员心理危机干预自助方案》对我州参加玉树地震救援工作的前两批76名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重大灾难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成都“6·5公交车”事件、昆明“3·01”事件等,事发突然,伤病员大批量同时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极大危害[1]。这些突发重大灾害的应急医学救援,对护理人员的应急救援护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作为一所军队大型医院,在近几年承担了多次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任务,包括汶川、玉树、芦山地震、成都“6·5公交车”事件等突发重大灾害的应急医学救援,其中护理人员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我院的护理队伍整体得到了极大锻炼和考验。本文结合我院执行灾害医学救援保障任务的体会,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应急救援护理能力的做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地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灾区,但高原低氧环境严重影响救灾人员身体健康。为有效防治高原病,我校组建"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通过对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案,采取门诊、收治、巡诊、体检、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急性高原病的救治和预防工作,为及时控制急性高原病,尤其是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做出了贡献。本文总结了此次玉树地震医学救援中高原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并对高原病的防治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提高我国高原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4.14"青海玉树地震后,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进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200 m,自然条件恶劣,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救援官兵从平原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氧气比较稀薄,天气寒冷,加上救灾任务紧迫、工作繁重,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高原反应。此次救援过程中,我们根据总部指示,抽调人员组成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专家组),对救援部队进行高原病及高原反应的群防群控,效果满意。现对武警某部官兵193例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情况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术  蒋铭敏 《人民军医》2010,(11):833-834
2010年1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里氏7.0级地震,据无国界医师组织统计,本次地震共造成几十万人伤亡。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作出反应,展开救援行动。以色列政府派出了由以色列国防军医疗队抽组的救援队,在当地组建野战医院,开展人道主义医学救援。现将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