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62例,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F,TFPI水平。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发生于子宫颈癌3例,子宫内膜癌3例,卵巢癌2例。 TF,TFPI含量及活性对照组与3种妇科肿瘤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TF有血栓形成妇科肿瘤组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TFPI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浆TF,TFPI水平升高更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它是体内反映纤溶和凝血活性的分子标志物,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筛选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本综述了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临床出血及治疗干预的血友病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探讨TFPI在血友病出血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A 54例,血友病B 11例)及20例正常健康对照以ELISA法检测TFPI值,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说明二组的差异与差异的意义。结果血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FPI均值分别为96.90±24.06 ng/ml及85.17±12.62 ng/ml,二组之间P〈0.05(P=0.006),血友病患者TFP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友病A与血友病B组的TFPI均值分别为96.93±24.67 ng/ml及102.21±30.59 ng/ml,二组之间P〉0.05(P=0.537)。血友病A、B之间TFPI水平无差异。结论血友病患者TFP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表明血友病出血机制除与因子Ⅷ、Ⅸ水平相关之外,尚与TFPI水平增高、凝血酶生成的负调节增强密切相关。提示抑制TFPI活性水平,有助于制止血友病出血。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一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浆TF、TFPI一1水平的变化。结果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一1水平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及健康对照组(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一1水平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肌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明显增高,TF、TFPI一1可作为榆涮电|科肿瘤尤苴县妇科恶忡肿瘤术后深静H永向柃形成的雷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缸拴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2)血浆水平变化。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组TFI浆水平显著高健康对照组(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I浆水平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21浆水平与健康对照及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TF明显增高,可作为检测妇科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TFPI-21浆水平无明显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深静脉血栓疾病(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培养大鼠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筛选并构建IL-6干扰表达腺病毒载体;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含有IL-6干扰基因的腺病毒构建IL-6干扰表达的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创...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总蛋白S(T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以探讨这些分子标记物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TPS、t-PA、vWF和Fn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S和t-P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或0.05),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和Fn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中总蛋白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纤维连接蛋白量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P选择素(P-selection)、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对腹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9-02/2020-12月在作者医院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生LEDVT患者31例(LEDVT组),未发生LEDVT患者89例(非LEDVT组),分析两组患者的P-selection、LPA、vWF差异,研究P-selection、LPA、vWF对腹部创伤患者LEDVT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LEDVT组的P-selection、LPA、vWF水平显著高于非LEDVT组(P<0.001);P-selection、LPA、vWF联合检测对LEDVT的预测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P-selection、LPA、vWF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selection、LPA、vWF的临界值分别为49.52ng/ml,6.55 μmol/L以及251.25%.结论 P-selection、LPA、vWF对腹部创伤患者LEDVT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建议临床针对预测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诸多因素。方法: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进行评估,检测D-二聚体,TM及PT,APTT,Fg,HCT,PLT,WBC相关血栓形成因素。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分别进行x^2检验,P>0.05,无显性差异。对出血量进行x^2检验,≤30ml组P>0.05,无显性差异,>30ml组P<0.05,有显性差异。血栓组和非血栓组D-二聚体(第1天,第6天),TM(第1天,第6天)行t检验,存在显性差异(P<0.05),非血栓组D-二聚体(第1天,第6天)行t检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液均呈现高凝状态,出血量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n=16)和非DVT组(n=64)。检测患者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并分析其诊断下肢DVT的效能。结果DVT组PAP、TM、t-PA、D-D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TA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PAP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81(95%CI:0.789~0.943)、68.75%、93.75%;TM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17(95%CI:0.715~0.895)、87.50%、73.44%;t-PA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19(95%CI:0.717~0.896)、93.75%、64.06%;D-D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04(95%CI:0.700~0.884)、68.75%、85.94%。四者诊断下肢DVT的效能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检测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96(95%CI:0.947~1.000)、100.00%、93.75%。联合检测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AUC高于PAP、TM、t-PA、D-D单独检测。结论检测血浆PAP、TM、t-PA、D-D有助于诊断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四者联合检测可提升诊断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利于DVT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TT、PT、TT、Fbg、INR。结果检测92例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检测的38例治疗前病例aPTT为26.6±2.93 s,Fbg含量为4.86±1.71 g/L,较之治愈组的54例aPTT 43.3±8.90 s、Fbg含量2.43±0.81 g/L,65例正常人组aPTT 29.8±2.92 s、Fbg含量3.21±0.68g/L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凝血5项过筛试验对DVT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判断和抗血栓治疗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 S(PS)、蛋白 C(PC)及活化蛋白 C 抵抗(APC-R)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 DVT 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ELISA 法、免疫浊度法检测100例 DVT 患者和 100例健康人的 AT 活性及含量、总 PS 含量、PC 活性及 APC-R。结果 DVT 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T 活性及含量、总 PS 含量、PC 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呈显著性(P<0.01~0.001);本组100例 DVT 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 PS 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PC 缺陷为8%(8例),AT 缺陷占5%(5例),APC-R 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 DVT 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人静脉血栓易栓症的病因组成比与西方国家不同,因此对每一 DVT 病人均应进行抗凝蛋白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28例老年住院患者采取加强心理护理,疏导患者情绪;经常更换体位,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进行呼吸及咳嗽练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给患者穿弹力袜,以利回流;给患者多饮水,输液纠正脱水,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不在同一处反复穿刺,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等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 128例老年住院患者中,通过积极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大大低于文献报道的10%~20%的发生率.结论 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高蕊  曾媛媛 《血栓与止血学》2021,(3):526-527,530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以80例卵巢肿瘤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干预后静脉通畅评分降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卵巢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韩诗卉 《中外医疗》2016,(33):161-163
目的 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9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其根据数据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采取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29例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预后.结果 研究组满意率100.00%与对照组满意率75.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期间,研究组30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6例,未出现出血/新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对照组29例,好转29例,3例发生出血,2例出现新的血栓形成,1例发生肺栓塞(因发现和治疗及时,无1例死亡).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高,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中,静脉血栓发展的过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凝血物质被激活,血流降低。这就很容易理解抗凝和最大程度的减少静脉淤积就可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下肢的DVT常原发于腓肠血管静脉瓣功能异常或伴有淋巴管路病变,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低切相对粘度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提示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抗凝、活血化淤方法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并将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6年来收治82例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采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42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40例,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