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在肌强直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肌强直病患者均进行常规针电极EMG、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的检查。结果:20例肌强直病患者均有肌强直放电,NCV及F波均正常;其中6例先天性肌强直病患者EMG轻收缩平均时限及电压均正常,重收缩时呈干扰相;另14例患者EMG轻收缩时平均时限缩短及电压降低,重收缩时呈病理性干扰相,EMG呈肌原性损害。结论:EMG在肌强直病诊断及分类诊断中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在不同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信号的变化特点,并与Any Body软件颈椎建模仿真所得的相关肌肉力活性变化特点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合理性。方法选取10例青年志愿者,行仰卧位颈椎牵引,JE-TB0810表面肌电仪测试颈部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EMG信号,利用平均肌电值(average EMG,AEMG)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分析颈部EMG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斜方肌上部和胸锁乳突肌AEMG均随着加载质量和牵引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上部AEMG较胸锁乳突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肌肉在不同牵引角度和加载质量下MP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与颈椎牵引建模仿真所得斜方肌上部和胸锁乳突肌肌肉力活性特点相符。结论仿真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临床上可根据颈部肌肉的兴奋程度和疲劳时间合理施加牵引重量,既达到治疗效果,也提高患者的舒适性,为颈椎牵引设备的进一步研制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于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smoothed nonlinear energy operator, SNEO)的方法对表面肌电(surface EMG, SEMG)信号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 MUAP)的发放信息进行检测,提出一种能较精确确定MUAP发放数目的阈值检测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分别对肌肉轻度收缩和中度收缩时的SEMG信号进行了MUAP发放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轻度收缩时的SEMG信号,本文的方法十分有效,而对中度收缩时的SEMG信号也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肌患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对16例肌营养不良患进行常规肌电图(EMG)、神经电图(ENOG)检测,EMG检测四肢近端肌肉及腓肠肌等,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诱发电位波幅。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所检肌时限异常率占82%,波幅降低率占72%,大力收缩早募集占60%。结论:肌电图检测可以对肌营养不良和脊肌萎缩症提供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肌电信号(EMG)可以判断肌肉功能是否正常,这对利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肉痉挛性疾病十分有意义。EMG属于生物电范畴,信号微弱,并且易受干扰,针对EMG的特点设计信号调理电路。该电路采用两级隔离放大并经过滤波处理来提取肌电信号。对信号处理电路的特性分析表明,文中所设计的电路可以有效提取10~500Hz的肌电信号,并有效抑制工频干扰,因此该电路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6.
该项发明系有关假肢或终端装置的肌电控制系统。闭合环路系由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控制元件和电源盒组成。终端装置调整到与肌肉收缩相应的肌电控制信号幅值成正比例。在不需要用电源驱动电机时,控制装置可使静止电流减小到最低限度以保存电池电源。当肌肉收缩时相应产生微小的电位。这种由残肢者受意志控制的肌肉所产生的电位,对于假肢是理想的控制信号。一个能对肌肉收缩与身体被更换部分发生同样反应的假肢,可以经过最低限度的重新训练以后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检测对提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0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肌电图检查中自发电活动,MUP时限、波幅及多相波,最大随意收缩时的募集形式,以及NCV检查及肌肉活检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65例EMG示肌原性损害,同时观察到15例患者出现NCV的轻度减慢(18.6%)、5例(6.3%)患者NCV远端潜伏期延长、21例(26.3%)患者出现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轻度下降。10例(12.5%)患者EMG、生化检查、肌肉活检正常,仅表现为MUP多相波增多,但追踪观察三个月后,其中6例患者EMG出现肌原性损害。结论:EMG、NCV测定和追踪监测是诊断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部运动功能神经肌肉调节机制的研究在假肢控制、康复治疗和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abor小波和格兰杰因果(WT-GC)实现皮层肌肉耦合(CMC)分析,并定义GC峰值频率和显著性面积指标,定量描述不同频段的脑-肌电耦合及信息流向特征。同步采集10名健康被试在10%和60%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的脑电(EEG)与肌电(EMG)信号,运用脑-肌电同步性分析方法进行手部不同力量下的脑-肌电同步耦合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与10%MVC相比,在60%MVC握力输出下,EEG→EMG和EMG→EEG方向GC峰值频率均向高频段转移;EEG→EMG方向上beta频段的GC显著性面积降低,并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验证,所提出方法能够有效刻画不同频段的皮层肌肉间能量耦合特征,可描述不同信息传递方向上的神经元同步振荡强度,也可揭示皮层肌肉运动系统通过调节神经元同步振荡强度、频段与流向来控制手部力量输出的神经机制,为探索手部运动控制与反馈信息解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健康人在行走过程中大脑皮层与肌肉间的功能性关联,探究正走与倒走过程中该功能联系是否存在差异,分别对10名健康被试进行时长大于10 min的正走和倒走测试;基于格兰杰因果性算法(GC)对测试过程中同步采集到的头皮脑电(EEG)与表面肌电(EMG)信号进行分析,进一步定义不同节律下EEG和不同肌肉EMG的GC显著性面积指标,用以定量描述皮层-肌肉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和信息流向,并分析脑电功率谱与该功能性耦合关系的联系。Wilcoxon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倒走过程中股直肌与胫骨前肌在EEG→EMG和EMG→EEG方向上alpha和beta节律的GC显著性面积指标较正走过程存在显著下降(P<005);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正走和倒走中的EEG功率谱峰值与EEG→EMG方向的GC峰值存在线性相关性(P<005)。实验说明,健康人步行时EEG和EMG间存在方向性耦合关系,并且脑电alpha和beta节律参与步行中的控制反馈过程,从而证明该研究方法可以刻画大脑皮层与肌肉之间的同步特征与功能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5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EMG)分析,分析其在诊断FSH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门诊就诊的15例FSHD患者,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双侧口轮匝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下肌、胫骨前肌进行针刺EMG测定,观察插入电位、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MUP)及早募集情况、重收缩主动募集情况;对患者面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MNCS),观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对患者双侧正中神经、腓肠神经进行感觉神经传导测定(SNCS),观察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结果:EMG表现为肌源性损害,MNCS表现为CMAP幅低,SNCS无异常。结论:肌电图为面肩肱型肌肉瘫痪无力患者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明确区分是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并可以判别肌源性损害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1.
运动皮层和肌肉之间的功能连接直接关系到上肢功能障碍者的康复,神经肌肉的活动状态可以通过脑电-肌电(EEG-EMG)相干性来分析。本文通过在进行手抓、握及手腕屈、伸4组动作时,采集皮层运动区的9导联EEG信号和前臂4导联的EMG信号,进行相干性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在β频段,右手做屈指、伸指动作时相应的右前臂指屈肌(FD)、指伸肌(ED)与大脑左侧C3导联相干系数值较大(P0.05);右手做屈腕、伸腕动作时相应的尺侧腕屈肌(FCU)、桡侧腕伸肌(ECR)与大脑左侧C3导联相干系数值较大(P0.01)。研究结果为探索基于皮层肌肉相干性(CMC)的手部运动信息解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MG,s EMG)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它蕴含信息丰富并且与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用来识别运动意图和利用肌电反馈评估肌肉功能状态。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逐渐将s EMG的应用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本研究总结了肌电-计算机接口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肌电-计算机接口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的验证实验均采用电刺激方法诱发肌肉收缩,施加电流的影响使接收到的表面肌电信号混有外来电流成分,无法有效分析其与肌肉收缩,特别是与高位运动中枢的关系。 目的:观察新西兰兔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与肌肉收缩及高位、低位运动中枢的关系。 方法:在新西兰兔清醒状态下通过针刺右侧跟腱诱发腓肠肌收缩,局麻清醒状态下离断右侧坐骨神经,分别在针刺跟腱、钳夹离断的坐骨神经远侧断端、针刺腓肠肌和被动活动腓肠肌时,检测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强弱及类型。局麻下于L3平面横断脊髓,针刺左侧跟腱诱发腓肠肌收缩,检测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强弱和类型。 结果与结论:正常状态下经针刺跟腱诱发腓肠肌随意收缩时,可接收到400 μV、持续4 s的宽底随意波;横断脊髓后针刺跟腱诱发的反射性腓肠肌收缩接收到的信号小于100 μV、持续时间小于1 s;离断坐骨神经后刺激跟腱、神经和肌肉时,均未引起肌肉收缩,但可接收到强度小于10 μV、持续时间小于0.5 s的干扰波;被动活动关节牵拉腓肠肌时未检测到肌电信号活动。说明兔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产生于肌肉收缩之前,是以高位运动中枢为主、低位运动中枢为辅发放到肌肉的驱动电信号的综合,而非肌肉收缩本身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膝关节术后发生股四头肌伸肌滞后的患者运用伸肌训练与电刺激治疗效果。方法 将30例膝关节术后发生伸肌滞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伸肌训练组(A组)与联合运用伸肌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B组),两组都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前及训练2周后评定伸肌滞后角度。结果 A组伸肌滞后角度治疗前14.5°±7.33°,治疗后8.4°±6.75°;B组伸肌滞后角度治疗前13.9°±9.15°,治疗后3.9°±3.56°。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A、B两组改善程度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电刺激联合运用相比,伸肌训练可有效改善股四头肌的伸肌滞后。  相似文献   

15.
人体运动中脑电(EEG)信号和肌电(EMG)信号间的同步特征能够反映皮层肌肉间功能耦合(FCMC)的关系。本文将Gabor小波和传递熵(TE)结合,提出一种新的方法(Gabor-TE)用以定量分析不同恒定握力下EEG-EMG信号间的非线性同步耦合特征及方向特性。本研究首先选取9名健康受试者在4种不同恒定握力下的EEG、EMG信号,并以Gabor小波变换进行局部分解;然后计算频带TE值并定义单位传递面积指标(ATE),分析恒定握力下EEG-EMG信号的局部频段同步特征及方向特性;最后探究EEG信号和EMG信号功率谱对Gabor-TE方法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恒定握力下,β频段EEG→EMG方向TE值高于EMG→EEG方向,且随握力水平增加EEG→EMG方向上β频段ATE值降低;γ频段TE值在EMG→EEG和EEG→EMG方向上的差异随握力增加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EMG功率谱与特征频段TE结果强相关。本文试验结果表明,Gabor-TE方法能定性、定量描述EEG-EMG信号在局部频带和信息传递上的非线性同步耦合特征,今后或可为研究运动控制及患者康复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中风康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肌肉功能评价问题,研究有效的脑电(EEG)信号与肌电(EMG)信号相干性分析及相干显著性判断方法,探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脑、肌电相干差异性表现。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解的脑、肌电相干性分析方法,定义了相干显著性指标定量描述EEG、EMG信号在某频域内的相似性和锁相活动。通过对中风患者和健康人膝关节"屈"、"伸"运动中脑、肌电相干性分析实验,得到以下结论:在相同运动模式下患者健侧的脑、肌电相干性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患者患侧的脑、肌电相干性在gamma频段存在明显缺失;但随着运动功能的康复,患者患侧的脑、肌电相干性与健侧gamma频带脑、肌电相干性的差异会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对经基因确诊的3例肯尼迪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进行总结分析。3例患者均行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神经传导检查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检测项目包括运动神经潜伏期(Lat)、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潜伏期(lat)、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EMG:检查双侧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的时限、波幅,重收缩时的募集相。结果:第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低和SCV正常。第2例患者双正中神经运动Lat延长、CMAP下降,NCV减慢,双正中神经感觉未测及SNAP波幅,合并腕管综合征;其余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和SCV均低。第3例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SNAP波幅低和SCV下降。本组3例患者EMG多块肌肉静息时出现2处以上的纤颤波、正尖波,轻收缩时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部分呈巨大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结论:KD患者EMG呈广泛神经源性改变,可累及感觉。  相似文献   

18.
胸小肌构筑特点和肌内外神经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平  薛黔  谢鹏 《解剖学研究》2003,25(3):206-208
目的 为胸小肌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 2 0具成人尸体和 10具经甲醛固定的尸体分别进行胸小肌的肌构筑和肌内、外神经分支分布研究。结果  (1)胸小肌肌重 (4 2 3± 10 1)g ,肌长 (15 5± 1 8)cm ,肌纤维长 (9 4± 1 4 )cm ,生理横切面积 (4 3± 1 4 )cm2 ,羽状角为 (11 5± 1 7)° ;(2 )支配胸小肌的胸内侧神经和胸外侧神经在肌腹中部形成一“U”型神经襻 ,胸小肌各肌齿均有细长的神经分支分布。结论  (1)胸小肌为一羽肌 ,这种构筑特点使其在收缩力和动幅上均有增加。 (2 )Sihler′s神经染色技术使肌亚部的研究更加简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及特点。方法:对22例MND病人常规进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检测(NCS),侧重肌电图(EMG)检测四肢肌肉(特别是远端肌)及舌肌、胸锁乳突肌、T10椎旁肌,观察所检肌肉静息、轻收缩、重收缩时的变化。结果:NCS检测运动神经102条,感觉神经90条均在正常范围。EMG检测肌肉243块均表现为广泛性神经原性损害,其中:186块(22例)可见失神经电位(纤颤电位、正尖波),162块(15例)见束颤电位,144块(18例)见高波幅(≥5mV)、宽时限的巨大电位,128块(17例)重收缩时见募集电位减弱为高波幅的单纯相。EMG舌肌检测阳性率为82%;胸锁乳突肌检测阳性率为52%;T10椎旁肌检测阳性率为7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在MND诊断中十分必要,其中EMG是诊断MND最重要的检测手段,EMG广泛性神经原性损害是MND特征性改变。束颤电位、巨大电位是诊断MND的常用指标。舌肌、胸锁乳突肌和椎旁肌在MND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舌肌和胸锁乳突肌作为必选检测肌肉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舌肌与胸锁乳突肌EMG的结合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咬肌EMG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MND患者均进行常规EMG检测,包括上肢、下肢、胸锁乳突肌及咬肌,测定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多相波、时限及波幅,募集相。比较患者咬肌EMG与胸锁乳突肌EMG相关性及差异。结果:咬肌EMG病变程度与胸锁乳突肌EMG比较,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和波幅异常表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多相波、募集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时限增宽幅度分别为66.44%、58.8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ND患者咬肌EMG检查所见异常表现与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异常表现具有可比性,在MND患者伴有颈椎病,尤其是患有高颈段颈椎病时,进行咬肌EMG的检查更具有鉴别诊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