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硝喹1、5及10mg/L 喂感染间日疟原虫的阳性大劣按蚊;另以5、20mg 硝喹给疟疾患者服用,取血离体喂蚊,感染后8 d,分别解剖。用透射电镜观察蚊体内卵囊内成孢子细胞及子孢子的超微结构变化。显示硝喹作用后成孢子细胞与子孢子的细胞质出现空泡,甚至溶解,线粒体肿胀,虫体形态异常。随着药量的增加,超微结构的变化更加明显,蚊胃壁上的卵囊随用药量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间日疟现症病人用复方蒿甲醚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12和24h分别以大劣按蚊叮咬吸血感染,结果用药前按蚊的唾腺子孢子阳性率为75.82%,用药后5h有极少数吸血按蚊的胃壁卵囊阳性,但唾腺中均未检出子孢子。服药后患者血内疟原虫无性体及有性体较治疗前迅速减少,表明复方蒿甲醚能迅速杀灭红内期间日疟原虫,并能抑制其在蚊体内的孢子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和高敏感度的蚊体内间日疟原虫检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方法针对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种属特异性保守区域6个位点设计2对引物,以感染性按蚊、阴性按蚊、恶性疟原虫及正常人血DNA为模板评价LAMP的特异性。将间日疟原虫CSP基因质粒DNA梯度稀释,并与阴性按蚊DNA按1.0μl加1.3×10^6、1.3×10^5、1.3×10^4、1.3×10^3、1.3×10^2、1.3×10^1、1.3×10^0拷贝混合后为模板进行LAMP反应,观察其检测敏感性;将感染性按蚊与阴性按蚊DNA作1:2、1:4、1:8、1:16、1:32、1:64、1:128、1:256稀释,然后以稀释样本为模板进行LAMP反应,观察批量检测的敏感性。再用此方法与镜检解剖、巢式PCR同时检测同批次人工感染的67只按蚊,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此法检测感染性按蚊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检测不同比例稀释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质粒DNA与按蚊DNA混合物,最低可检测1.3×10^2拷贝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质粒DNA与按蚊DNA的混合物;检测不同比例感染按蚊与阴性按蚊DNA混合样本,最低可检测出在128个按蚊中有1个感染按蚊的混合样本;用此法检测67只同批次人工感染的按蚊,检出率为47.76%,解剖镜检检出率为25.37%(χ^2=7.24,P〈0.01),巢式PCR检出率为40.30%(χ^2=0.73,P〉0.05)。以镜检解剖作为金标准,LAMP敏感性为100%,巢式PCR敏感性为100%。结论LAMP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简便、快速、敏感性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间日疟现症病人用复方蒿甲醚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5,12和24h分别以大劣按蚊叮咬吸血感染,结果用药前按蚊的唾腺子孢子阳性率为75.82%,用药后5h有极少数吸血按蚊的胃壁卵囊阳性,但唾腺中均未检出子孢子。服药后患者血内疟原虫无性体及有性体较治疗前迅速减少,表明复方蒿甲醚能迅速杀灭红内期间日疟原虫,并能抑制其在蚊体内的孢子增殖。  相似文献   

6.
广西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感染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广西微小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较高,卵囊阳性率为85.2%,腺感染率为70.6%,中华按蚊卵囊阳性率为1.9%,腺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海南大劣按蚊卵囊阳性率为38.0%,腺感染率为56.5%。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经长或短潜伏期后发病患者的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卵囊和子孢子发育过程及各期形态基本相同。早期卵囊表面光滑,随着卵囊继继发育增大,其表面出现皱褶。囊壁内侧面比较粗糙。囊内发育以细胞质伸出小突起(子孢子芽),出现裂隙开始,成孢子细胞形状不一,子孢子芽或成排从成孢子细胞伸出,或呈放射状排列。成孢子细胞残余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小突起及浅表皱褶。游离子孢子开始聚集成团,并在囊内活动,最后,从囊壁小孔逸出,或从囊壁上的裂口大量涌出。子孢子逸出后在蚊胃上只留一个空囊。子孢子细长,多数呈 C 字形,表面光滑,前端稍平,在虫体部前约1/3处可见微孔。  相似文献   

8.
广西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感染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广西微小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较高,卵囊阳性率为85.2%(23/27),腺感染率为70.6%(12/17);中华按蚊卵囊阳性率为1.9%(2/106),腺感染率为0(0/93);而对照组海南大劣按蚊卵囊阳性率为38.0%(35/92),腺感染率为56.5%(39/69)。  相似文献   

9.
双氢青蒿对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qinghaosu,DQHS)对约氏疟原虫在斯氏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方法:受染疟原虫小鼠一次性经口灌喂不同浓度DQHS药液后,供蚊虫吸血,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对照组和用药组的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结果:DQHS对疟原虫配子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配子体成熟程度和用药剂量不同有关。未成熟配子体对药物较敏感;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卵囊和子孢子的阳性率和密度随之逐渐下降;但180mg或240mg/kg用药组对子孢子密度的影响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电镜观察60mg/kg作用16h后,用药组的蚊胃上卵囊(12d-13d解剖蚊),出现膜受损,甚至胞质空泡化。120mg/kg药量对蚊体内3日龄卵囊作用16h,卵囊仍继续发育,比较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卵囊和子孢子密度, 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 > 0. 05) ; 两组卵囊超微结构形态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DQHS 影响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性而减少蚊媒传播, 但对蚊体内子孢子增殖期不起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间日疟病人血,离体感染中华按蚊,分离子孢子,用10~12万条子孢子/次的量,免疫BALB/c小鼠,抗体效价均达到1:640,取其脾细胞作融合试验,已培养出抗体滴度高、特异性强的抗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单克隆抗体(McA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西间日疟原虫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血样 31份 ,Chelex- 10 0离子交换法用于提取滤纸血样中的 DNA,改进的套式 -等位特异 - 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鉴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 结果 在 19份广西当地间日疟病例血样中 17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89.5 % ) ,2份为热带族虫株 (10 .5 % ) ;12份输入病例血样中 ,温带族 8份 (6 6 .7% ) ,热带型 3份 (2 5 .0 % ) ,PV- 2型 1份(8.3% )。 结论 目前广西当地流行的间日疟以温带族虫株为主 ,少数热带族病例出现在环江和防城县 ;但输入间日疟病例中热带族虫株感染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酶染色法观察了我国间日疟原虫广东深圳和始兴、湖南长沙和湖北应城不同地区四个分离株在培养物中的休眠体。各分离株休眠体占肝期原虫的比率分别为40.1%、43.5%、50.6%和57.1%,与纬度呈正相关:y=-668+2.05x。当不同虫株来源的地区纬度差大干5°时,其休眠体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四个地区分离株的红外期裂殖体和休眠体的大小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间日疟原虫休眠体在肝期原虫中所占比例较南方者为大,这与临床上北方间日疟以长潜伏期为主,南方以短潜伏期为主的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在海南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适合疟疾流行区现场应用的PCR 检测间日疟的方法, 并在现场与常规涂片镜检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改良血样的采集及模板处理, 设计引物及优化反应条件等, 建立简便、敏感与特异的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方法, 并在海南省疟疾流行区对310 例间日疟患者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 PCR 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特异性, 其敏感性为10 个原虫/μl。PCR检测和镜检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4.2% 和31.9% , 与PCR比较, 镜检法有5 例误诊或漏诊。结论: 此PCR 法可用于现场检测间日疟患者。  相似文献   

14.
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钻入红细胞后,早期环状体呈哑铃形,其纳虫空泡内膜状物质通过红细胞中狭窄通道排出。滋养体形状不规则,或呈卵圆形,由单层表膜包绕,细胞质内具有无嵴线粒体,纳虫空泡中有电子致密颗粒。配子体形状规则,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由两层表膜包绕,细胞质内具有有嵴线粒体。雌配子体细胞质内核糖体、嗜锇小体和线粒体都比雄配子体丰富。被寄生的红细胞的3个主要变化为出现小泡、细胞质裂隙和凹窝小泡复合物。后者沿红细胞表膜分布,可能是薛氏小点。  相似文献   

15.
对112例发热病人血样同时进行镜检和用McAb-McAbELISA夹心法检测间日疟抗原,发热病人血片分别由基层镜检员和省级专业人员镜检,检出间日疟阳性率分别为30.36%和43.75%,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42.86%,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在95%以上。具有采样方便、样本可成批操作、结果客观等特点,适用于基层开展灭疟后期疟疾传染源监测。  相似文献   

16.
复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经优化的PCR反应体系, 对疟原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结果: P.f.与P.v.分别被扩增出206 和370 bp 大小的DNA片段,与人白细胞DNA 无交叉;用该反应体系至少可检测出原虫血症为5×10- 7的P.f.感染和1.02×10- 6 P.v.感染; 自云南疟疾流行区采集的783份滤纸干血滴样本中, 复式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5.8% , 误诊率为0, 漏诊率为0.1% , 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84.9% 、3.1% 和1.0% , 两者符合率为95.8% 。结论: 本复式PCR检测疟原虫较镜检敏感、特异, 适用于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疗效考核和献血员的筛选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PCR检测技术在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区诊断疟疾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海南省疟疾混合感染流行区 3 0 4份滤纸干血滴样本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 3条引物 ,采用PCR技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不同的DNA片段 ,检测现场所采样本中的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 ;同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 结果 在 3 0 4份样本中 ,PCR法阳性 15份 ,其中间日疟 7份 ,恶性疟 8份 ;镜检法阳性11份 ,其中间日疟 6份 ,恶性疟 5份。镜检阳性的样本PCR均为阳性 ;镜检阴性而PCR阳性的 4份样本 ,其扩增产物经限制性酶切鉴定 ,证实为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 结论 此PCR检测体系灵敏、特异 ,对诊断或鉴别诊断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肝癌细胞在体外培养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获得成功,在国内首次建立肝癌细胞—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体外培养系统。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受感染的斯氏按蚊唾腺,制成子孢子悬液,并接种到肝癌细胞中进行体外培养,7d后在培养物中可见红细胞外期裂殖体。第10d,在培养物中加入正常人O型红细胞,继续培养,14d后分离红细胞制成涂片,可见大量环状体和早期大滋养体。提示此种肝癌细胞可作为我国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19.
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建立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基因分型法用于地理株的鉴定。[方法 ]Chelex 10 0离子交换法提取滤纸血样中的微量DNA ;套式PCR和等位特异PCR技术、琼脂糖电泳分析法、斑点印迹和Southern印迹 探针杂交技术分别用于判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结果 ]用本文描述的套式 等位 特异PCR分型法 ,从一小片滤纸血样提取的微量DNA中 ,扩增出不同长度范围的 3种判别性片段 :6 5 0~ 770bp(间日疟种特异 ) ,15 0~2 30bp(温带族特异 ) ,5 88~ 6 15bp(PV 2型特异 )。用本法检测参考虫株出现的带型和长度与设计的靶序列完全吻合。检测 5 9份国内感染血样 ,42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 ,15份为热带族虫株 ,2份为PV 2型虫株。 4份境外感染血样中 ,2个巴基斯坦分离株均为温带族 ,缅甸和老挝各 1株均为热带族虫株。 [结论 ]①本法能同时区分PV 1型 ,PV 2型以及温带族与热带族虫株 ,且较现有 (PCR 探针杂交 )法更为简便、快捷 ;②现场血样初步检测结果显示 :我国存在PV 1型 (温带族与热带族 )虫株和PV 2型虫株 ,也可能存在温带族东南亚组虫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