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体外微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的抗性率,我国境内的分别是95.7%(22/23)、88.9%(8/9)、16.5%(4/24)、22.2%(2/9)、11.1%(1/9)、20.8%(5/24);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176、72、6、13、118、16nmol/L;ID95依次为830、512、34、80、650、88umol/L。缅甸境内的分别为100%(29/29)、83.3%(5/6)、13.8%(4/29)、16.7%(1/6)、16.7%(1/6)、21.4%(6/28);ID50分别为240、52、6、14、120、18nmol/L;ID95为1408、384、34、80、650、96nmol/L。境内、外恶性疟原虫对奎宁均敏感,ID50分别为608、470nmol/L,ID95为2560,1690nmol/L。证实该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高度抗性.且缅甸高于我国;对氨酚喹亦普遍产生抗性;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咯萘啶有少数疟原虫产生低度抗性。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醇和咯萘啶无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  相似文献   

2.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依次为249.4、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氯喹及氨酚喹 (阿莫地喹) 有无交叉抗性及其与青蒿琥酯联合使用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用Rieckm ann 体外微量法比较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氨酚喹的敏感性。结果: 氯喹对青蒿琥酯敏感株与抗性株原虫的ID50 分别为90.9 及112.0 nm ol/L, ID95 均为320.0nm ol/L; 氨酚喹ID50 分别为50.9 及133.5 nm ol/L, ID95 均为320.0 nm ol/L。在联合用药组中, 青蒿琥酯及氯喹的完全抑制浓度(ID95) 分别为3.2 及20.0 nm ol/L,为单用组的1/125 和1/16;青蒿琥酯及氨酚喹的ID95 分别为3.2 及5.0 nm ol/L, 为单用组的1/125 和1/64。结论: 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无明显交叉抗性,青蒿琥酯与这2 种药物联用在体外测试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萘酚喹、甲硝唑、诺氟沙星单用及其与青蒿琥酯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比较青蒿琥酯对恶性疟原虫敏感株与抗性株的差别。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萘酚喹、甲硝唑、诺氟沙星、青蒿琥酯对敏感株的ID50分别为88.5、1303.3、1215.9及9.6nmol/L;对抗性株的ID50依次为119.4、35879.6、9818.2及85.1nmol/L。在青蒿琥酯与这3种药物伍用中,青蒿琥酯的ID50分别为20.0、33.0及5.0nmol/L,单用组较之分别高出3.3、1.6及16.0倍;其他3种药物的ID50依次为15.7、198.6、34.0nmol/L,单用组较之高出6.6、197.7及287.8倍。结果提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甲硝唑、诺氟沙星有交叉抗性的征兆;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萘酚喹伍用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氨酚喹及哌喹目前已不适应于云南恶性疟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哌喹、甲氟喹及奎宁的敏感性。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采自云南省瑞丽11个县、市的恶性疟原虫对以上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云南省南部、东南部及西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分别为96.7%、78.9%及95.7%,ID50依次为125nmol/L、136nmol/L、及176nmol/L;对氯酚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85.3%及88.9%,ID50依次为52nmol/L、54nmol/L及72nmol/L;对奎宁均为敏感,ID50依次为480nmol/L、352nmol/L及608nmol/L。南部及东南部原虫对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68及88nmol/L;结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4-氨基喹啉类药物普遍产生抗性,其抗性程度来自滇西及其相连的缅甸感染的疟原虫明显高于滇东南;对奎宁及甲氟喹敏感。氯喹、氨酚喹及哌喹目前已不适应于云南恶性疟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萘酚喹,甲硝唑,诺氟沙星单用及其与青蒿琥酯伍用的体外抗疟作用,比较青蒿琥酯对恶性疟原虫敏感株与抗性株的差别。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萘酚喹,甲硝唑,诺氟沙星,青蒿琥酯对敏感株的ID50分别为88.5%,13.033.1215.9及9.6nmol/L,;对抗性株的ID50依次为119.4,35879.6,9818.2及85.1nmol/L。  相似文献   

8.
青蒿琥醌敏感与抗性株恶性疟原虫对木芴醇,蒿甲醚,双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本葱醇,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是否存在交叉抗体,本芴醇与青蒿琥酯伍用是否有增效作用,运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上述3种药物对青蒿琥酯敏感株恶性疟原虫的ID50分别为72.3、14.6及13.4nmol/L;对抗性株的ID50依次为66.8、80.5及72.6n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西段恶性疟原虫对蒿甲醚等7种抗疟药的敏感性,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2003年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蒿甲醚、氯喹、哌喹、萘酚喹、咯萘啶、本芴醇和青蒿琥酯7种抗疟药的敏感性。结果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和CI MC,蒿甲醚为299.2和1 253.2 nmol/L;氯喹为123.0和325.9 nmol/L,抗性率83.33%;哌喹为167.5和628.1 nmol/L,抗性率91.67%;萘酚喹为57.5和176.6 nmol/L;本芴醇为89.5和472.1nmol/L;咯萘啶为40.1和137.1 nmol/L,抗性率31.58%;青蒿琥酯为14.4和30.6 nmol/L。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仍具抗性,但抗性程度呈下降趋势;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基本敏感,但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对新药萘酚喹、本芴醇敏感。  相似文献   

10.
1992年10-12月在云南南部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得甲氟喹、奎宁、氨酚喹、氯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磺/乙)及咯萘啶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依次为46、480、52、150、2×104/25×102及15nmol/L;ID95分别为160、1536、292、680、24×105/3×105及60nmol/L。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奎宁均敏感;对氨酚喹及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30/30)及96.7%(29/30);咯萘啶测定5例,其中1例显示有抗性。20例中有13例的恶性疟原虫可在最高药量磺/乙井中发育至裂殖体。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与氨酚喹有明显交叉抗性,对奎宁与甲氟喹可能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等1997年8-10月,参照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了蒿甲醚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及咯萘啶、氯喹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6.19%(32/42)、72.50%(29/40)和73.81%(31/42);ID50依次为180、72及128nmol/L;ID95为1600、416及640nmol/L。蒿甲醚板与氯喹板相比,测定成功率相同,疟原虫在各浓度药井中的抑制率亦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而裂殖体形成例数依次减少。提示本文制作的蒿甲醚测定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监测。咯萘啶与以往测定结果相比,敏感性又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纵向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WHO体内四周法及体外微量测定法,在云南南部勐腊县进行敏感性纵向监测。结果:1984-1985年和1995年体内观察分别为36例和39例,其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2.7h±16.0h和56.2h±27.4h。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64.2h±22.9h及55.3h±11.8h。复燃率分别为15.2%(5/33)和37.5%(9/24)。1988、1990、1992和1995年体外测得ID50分别为13.0nmol/L、20.0nmol/L、32.0nmol/L和40.0nmol/L。ID95依次为48.0nmol/L、136.0nmol/L、325.0nmol/L和330.0nmol/L。抗性率分别为0、8.8%、13.8%及36.4%。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1988及1990年在滇南恶性疟流行区用体外微量法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青蒿琥酯及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98.7%(75/76)、27.6%(16/58)、13.8%(9/65)及97.7%(43/44);半数抑制量(ID_(50))分别为125.0、19.0、4.7及243.3nmol/L,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则未见明显的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以上3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而对氯喹及哌喹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 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纵向监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应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测定法于停用氯喹前的1981年及停药后的1984、1988—1990和1992年在云南省南部的勐腊县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97.4%、100%、96.1%及93.7%;ID50依次为170、132、125及110nmol/L,ID95为1000、740、707及576nmol/L;平均抑制量分别为55.4、46.7、45.8及35.4pmo1/井。与1981年测得结果相比,抗性率无明显变化;ID50分别下降22.3%(P<0.05)、26.4%(P<0.05)及35.3%(P<0.01),ID95依次下降26.0%(P<0.05)、29.3%(P<0.05)及42.4%(P<0.01)。平均抑制量分别下降15.7%(P>0.05)、17.3%(P<0.05)及36.1%(P<0.01)。提示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并不稳定,而是随药物压力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现场体外监测方法,指导药物敏感性监测。对照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在自制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测定板中测定了以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9.4%,79.8%,78.6%及77.3%,与WHO提供的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氨酚喹)相同;疟原虫抑制率亦与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板相似,均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提示自制测定板药物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测定21例恶性疟患者对氯喹、哌喹、咯萘啶和青蒿琥酯的抗性率分别为85.7%、66.7%、38.1%和5.0%。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哌喹普遍产生了抗性,且抗性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对咯萘啶敏感性下降,多数病例对青蒿琥酯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血症病人血,喂饲大劣按蚊,血餐后12~13d,解剖唾液腺,计数子孢子感染率。本芴醇服药前及药后24,48h腺感染率分别为35.0,9.13,3.8%(P〈0.05);本芴醇分别与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伍用,治疗前腺感染率分别为25.4,42.6,63.2%,服药后48h皆降至0,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单独使用,治前感染率分别为14.3,67.9,5.3%,治后48  相似文献   

20.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现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各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以指导合理应用抗疟药。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甲氟喹和奎宁分别测定36例和33例,未发现抗性病例。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抗性率分别为84.6%、86.1%和38.0%。有8.3%病例对咯萘啶有抗性,少数病例对青蒿素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结论:云南和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有高度抗性,但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有所恢复。对哌喹抗性率和抗性程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对咯萘啶和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在逐渐降低。上述抗疟药抗性之间有一定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