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影像表现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分析各证型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全部行CT扫描并记录CT征象,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CT扫描可见椎间盘向左侧或右侧突出,硬膜囊的神经根受压移位;风寒湿滞型CT扫描显示椎间盘呈中央型突出,硬膜及神经根受压移位不明显;湿热痰滞型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别;肝肾亏虚型CT扫描多为椎间盘膨出,常伴有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各证型在CT检查结果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所有患者行CT、MRI扫描并记录影像数据,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以旁中央型突出为主;湿热痰滞型以中央型突出为主;肝肾亏虚型以中央型突出为主。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的狭窄,而且常出现曲度变直现象;湿热痰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骨质增生样变和生理曲度的变化;风寒湿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管狭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较为复杂,腰椎的曲度变化、腰椎管的狭窄及骨质增生都多见。结论: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CT表现,为中医分型提供影像学指标。方法:对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并进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各证型的CT表现特点。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的CT表现特点:气滞血瘀型常表现为旁中央型突出;风寒湿滞型表现为中央型突出;湿热痰滞型常表现为外侧型突出;肝肾亏虚型常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丁国勇 《新中医》2015,47(11):111-1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方法:选择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及肝肾亏虚型,患者同时接受腰椎间盘CT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T表现,探讨CT对中医分型的价值。结果: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有342个椎间盘突出,按照中医分型例数由多到少排列分别为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气滞血瘀型CT表现以旁中央型突出为主、风寒湿滞型CT表现以中央型突出为主、湿热痰滞型CT表现以外侧型突出为主,肝肾亏虚型CT表现三种突出均可见;肝肾亏虚型严重小关节退变、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及Schmorl结节例数均多于其他三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CT检查可以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能够丰富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莉  曾亮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7-18
目的:通过对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表现和临床辨证分型进行研究,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各证型CT征象的规律性。方法:对20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CT平扫,观察、记录病变的CT表现,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各证型在CT检查结果中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具有相关性,将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CT指标客观化乃至定量化,可以丰富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磁共振成像(MRI)参数的对应关系,提高LID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方法:分别对190例LIDP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MRI检查,简单对应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MRI诊断为无椎间盘退变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和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与轻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与重度退变的点集合最近,χ2=88.053,P=0.000。(2)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最靠近外侧型突出的点集合,风寒湿滞的点集合最靠近偏旁型突出的点集合,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中央型突出的点集合,湿热痰滞证的点集合未显示出与突出部位类型的明显对应关系,χ2=17.056,P=0.009。(3)中医证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对应关系:气滞血瘀证的点集合投影最接近脱出型的点集合;风寒湿滞证、湿热痰证点集合与突出型点集合的投影位置接近,肝肾亏虚证的点集合最靠近膨凸型的点集合,χ2=15.954,P=0.014。结论:LIDP中医证候分型与MRI影像学参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MRI显示的椎间盘无退变、外侧型脱出多倾向于气滞血瘀证,椎间盘轻度退变、偏旁型突出多见风寒湿滞证或湿热痰滞证,椎间盘重度退变、中央型膨凸者偏重肝肾亏虚证,MRI显示的影像参数可作为LIDP中医辨证施治的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证型腰椎小关节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与证候评分间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65例L3/4和(或)L4/5和(或)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分为肝肾亏虚组(129例)和气滞血瘀组(136例),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腰椎小关节对称性等影像学参数的各自特征;用证候评分量表量化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的严重程度,分析腰椎小关节上述影像学指标与证候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腰椎小关节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肝肾亏虚组患者与气滞血瘀组相比,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高(P<0.05),腰椎小关节角度趋于矢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对称性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肾亏虚组证候评分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小关节角度及不对称性与证候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不同的腰椎小关节影像学特点,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也可以反映肝肾亏虚型腰...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MRI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的MRI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90例腰间盘突症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辨证分型,并观察常规腰椎MRI影像学表现中的椎间盘本身的改变、椎体及附件的改变,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MRI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血瘀型22例、寒湿型16例、湿热型14例、肝肾亏虚型38例,肝肾亏虚型发病率42.2%最高;血瘀型多为青年人,肝肾亏虚型多为老年人;血瘀型多为侧后突,寒湿型和湿热型多为侧旁型突出,肝肾亏虚型多为中央型突出;椎间盘突出程度分析:血瘀型最重,肝肾亏虚型最轻;椎体和附件改变情况:肝肾亏虚型最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椎间盘突出MRI影像学存在相关性,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以较准确地确定腰椎间盘患者的中医分型,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病变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寒湿证、湿热证和肝肾亏虚证,进行腰椎CT扫描,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瘀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以后侧型为主,寒湿型和湿热型以中央型和后侧型为主,肝肾亏虚型以后侧型为主;椎间盘突出数量、椎间盘变性程度和腰椎椎体、附件变化以肝肾亏虚型患者最重,寒湿型、湿热型次之,血瘀型患者最轻。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借助CT检查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统计患者的中医证型情况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气滞血瘀型、肝肾亏虚型患者的腰椎间盘以后侧型突出为主。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肝肾亏虚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的腰椎间盘变性比例、小关节退变比例、侧隐窝狭窄比例、椎管狭窄比例、黄韧带肥厚比例高于其他中医证型,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临床上可通过CT检查来辅助判断其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中各项指标与传统中医理论各种症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分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与患者中医证型的关联。结果:经对比分析,旁中央型突出多见于气滞血瘀型(P0.05);中央型突出多见于风寒湿滞型(P0.05);外侧型突出多见于湿热痰滞型(P0.05);椎间盘膨出多见于肝肾亏虚型(P0.05)。结论:CT图像所证明的结果与中医证型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临床处理中二者可相辅相成,互为诊断的参照。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型特点,并反推其病机特点。方法:对12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的证型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各有15种;30种证型中占比例较高的前5种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并寒湿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证。所统计的4种证类按占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肝肾亏虚证类,气滞血瘀证类,风寒湿热证类,气血亏虚证类。结论:气滞血瘀证(或证类)与肝肾亏虚证(或证类)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最常见的证型(或证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以及风寒湿热阻络,其核心是经气不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照中医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进行分类,分别选取50例,并相应选取各5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受检者均通过PFK-800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腰背部、股后区、小腿后区。并记录相同区域的两侧体表温度差值结果:1、中医各证型与对照组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中医各证型之间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对照组中的健康人群双下肢温度高低不是非常明显。气滞血瘀型与湿热痰滞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高;而风寒湿滞型与肝肾亏虚型患者的患侧温度要比对侧温度低。结论:1、通过红外热图技术结合相应的临床体征能够很好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双下肢温度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差异)。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红外热图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型,为中医在辨证过程中判断寒、热证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17-17
作者对2 0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表现和临床辨证分型进行研究,以探索两者之间的特征和规律。血瘀证 此证占本次观察总例数的375 % (75 /2 0 0 ) ,而在75例血瘀证中又以侧后型椎间盘突出为主(73/75 )。此证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较重,一般为中度或重度突出,有84 % (6 375 )的患者突出的椎间盘超出椎体后缘且大于3mm,有88% (6 6 75 )的患者神经根明显受压,有387% (2 975 )的患者硬膜囊受压。所有病例临床均有急慢性腰部扭伤史,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舌质紫黯,脉涩或弦数。腰部损伤急性者,多由于突然暴力损伤所引起,如过度后伸与前压、扭转弯曲超过了…  相似文献   

15.
吴利  张静  黄曾  郑玉英 《中国中医急症》2022,(12):2170-2172
目的 对5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中医体质分类及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LDH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LDH“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王琦体质九分法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LDH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体质分类和辨证分型。结果 患者的中医偏颇体质以血瘀质(28.84%)、阳虚质(18.60%)和湿热质(15.87%)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血瘀证(36.01%)和湿热证(26.11%)为主;对中医证型分布和体质分类进行Fisher确切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 <0.01),提示LDH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证型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LDH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血瘀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主要证型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体质和证型之间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需“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黄疸出现时间、分娩方式、总胆红素值等信息。结果 3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湿热郁蒸证117例(33.6%),寒湿阻滞证111例(31.9%),气滞血瘀120例(34.5%)。中医证型与胎龄:湿热郁蒸证足月儿比例为54.7%(64/117),高于其他两型,寒湿阻滞证足月儿比例55.9%(62/111),高于其他两型;气滞血瘀证型中早产儿比例46.7%(56/120),明显高于其他两型,具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以气滞血瘀证为主(53.8%,56/104),足月儿以湿热郁蒸证(42.4%,64/151)、寒湿阻滞证为主(41.1%,62/151)。过期儿中以气滞血瘀证为主(41.9%,49/117)。中医证型与性别:中医证型与性别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88,...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上海市长宁社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布规律、中医证型特点和诊治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对原发病因、中医证型与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多中心随机取样收集病例1000例;采用SPSS软件包,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进行K聚类分析,再对每种类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对每位患者的治法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收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22种,症状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腰腿痛、腰骶痛、腰胀痛、一侧性下肢麻木、向下肢放射性疼痛,活动加重;症状出现频率较低的是刺痛、冷痛、灼痛、腰膝酸软、下腹痛。91%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综合疗效达95%以上;辨证分型与x线、CT扫描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病机;x线、CT扫描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非手术治疗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和适宜治疗证型方法。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型——湿寒型、气血瘀滞型、气虚肾亏型、复杂型。均采用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疗法,观察并比较不同证型在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4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寒湿型、气血瘀滞型、复杂型均优于气虚肾亏型。结论: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中医分型疗效有一定差别,说明本疗法的疗效机理主要为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对气虚肾亏型患者应考虑加用其他补肾益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的相关性,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寻找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确诊为OSAHS的患者64例,采集患者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资料,由高年资中医进行虚实分类和辨证分型,进行多导睡眠仪监测,采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统计分析OSAHS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统计学分析,OSAHS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AHI值、LSPO2值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值无差异(P>0.05)。痰瘀互结证AHI高于其他证型,痰湿内阻证AHI和肺脾气虚证AHI低于其他证型;痰湿内阻证LSPO2高于其他证型,痰瘀互结证LSPO2和肺脾气虚证LSPO2低于其他证型;OSAHS的证型与AHI、LSPO2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5,(2):254-256
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属于"腰腿痛,痹症"范畴,辨证分型为:血瘀证型、寒湿证型、湿热证型以及肝肾亏虚型。中医治疗方法有:口服药物、康复、推拿、针灸与牵引等。笔者收集近六年来以针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性资料,总结以针刺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