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常即普遍性,变即特殊性,《伤寒杂病论》内容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总不外常与变。因此说,常变观是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仅《伤寒杂病论》中有常变观的学术观点探析如下。证候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2.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来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张仲景对补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补法之运用,为后世医家运用补法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仲景补法之运用可概括为清补与温补、峻补与缓补、通补与涩补、间补与正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温法是治疗寒证的基本原则,为“八法”之一,在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体现,至今仍指导临床,笔者就学习所得归纳分述如下:1温阳固脱1.1固阳救逆  相似文献   

4.
王茂松 《四川中医》1999,17(11):9-10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来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全书立方二百八十一首,其中运用挂枝的方剂就有七十四首。由此而见,桂校是张仲景应用得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并以挂枝为主药组成的桂技场作为第一方。后世医家称桂技汤为群方之魁。本文是笔者学习了仲景之用,结合临床试作初步探讨。三件天对枝枝的应用笔者就仲景用挂校之加减法,以及对组成相似而有桂核取舍不同的相类处方的比较,概括列表,看仲景对挂技的临床应用(见表1、2)。综上所述,桂技在张仲景的处方中,有解肌和营,温助心阳、通阳利水、温经止痛以及平肾…  相似文献   

5.
李增华 《光明中医》2007,22(11):2-4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专书,书中理法方药俱备,在理论和临床上,对中医内、妇、外等学科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运用生地黄具有以下特点:药量方面,用量较大,可能与鲜地黄含有较多水分有关,现代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方的临床疗效且保障用药的安全性,用量为48~92 g.用法方面,常针对不同病情灵活选择恰当的剂型及煎服方法.药物功效方面,鲜地黄凉血止血之力较强,但张仲景未将其用于出血性疾病,而更侧重于其补血凉血的功效.治疗疾病方面,偏...  相似文献   

8.
范春 《国医论坛》2004,19(1):7-9
食疗 ,即饮食疗养的简称 ,是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 ,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手段或措施 [1 ]。中医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内容 ,早在商汤时代伊尹撰写的《汤液经法》即是一部用汤液醪醴防治疾病的方书专著。《  相似文献   

9.
王春霞 《光明中医》2011,26(4):651-65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失眠又称为"不得眠"、"不得卧"。通篇有多处亦论述到了失眠,多是作为其他病症的兼症出现的,虽然还未将失眠作为一类单独的疾病进行论述,但张仲景在病因病机及方药方面已经对失眠有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病因病机大体包括:热邪内扰、心血不足、心肺阴虚、心肾不交、  相似文献   

10.
11.
张仲景应用附子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3,(12):2045-2049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附子非常广泛,处处注意保护人体阳气,是自《神农本草经》之后,临床上广泛而又大剂量应用附子第一人。附子在汤剂中,张仲景用量比较大,而在散剂、丸剂中,所占总药比例是很小的。在讲究服法的同时,还讲究应用策略,比如:回阳救逆急用生用,热病救逆善用敢用,应用剂量因人而异,煎服方法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预治防变的思想,是在全面继承《内经》、《难经》关于“治未病”的预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刻意发挥而形成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其《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仲景抨击了当时的“居世之士”不知养生防患慎微之理,“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而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当“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说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仲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伤寒杂病论》及相关研究医籍为蓝本,对《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证治条文进行梳理,涉及表证头痛、半表半里证头痛、里证头痛、表里同病头痛。治用解表、清、泻、温里之法,表里同病者,分清主次,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是仲景创制诸多治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也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仲景活血化瘀法,弘扬仲景学说,文章通过梳理历代名医和现代研究对仲景活血化瘀法的论述,提出仲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特点:六经皆有瘀血病证,重视血水互患理论,擅用攻逐瘀血法、温通活血法及虫类药物。为临床活血化瘀方药的选择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于公元二世纪初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以及方药配伍变化运用等贡献,都具有举世公认的定论。然仲景之功,宏伟无边。笔者每读仲景书一次,辄有新的受益与启迪,发现仲景在优生学方面亦堪称上溯历代之精华,下开后世之先河。兹就《金匮·妇人妊娠病篇》中关于优生的学术思想探析如下。一、改善母亲体质,以育优质胎儿中国古代对优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史记》、《列女传》、《黄帝内经》乃至更早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张仲景在组方过程中运用了阴阳学说,具体表现为滋阴与助阳并用、寒热并用、散敛并用、升降并用、攻补并用、气血同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事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史书无传,本文考证认为张仲景约生于公无160年,卒于公元318年前后,终年58岁左右。他少时从文,听何颙之建议而改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学成后正确诊断了王仲宣的麻风病,并指出其预后。因伤于伤寒热病侵夺病家性命及世人不留心医药,于公元205年至217年间,以十二年之努力研究伤寒,并著成《伤寒杂病论》。公元217年举为孝廉,后任长沙太守,开设过坐堂门诊,不久逝世于任上。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辨治干呕常见证型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悬饮证、中虚湿热痞重证、少阴阳虚戴阳证、少阴阳虚寒证、厥阴肝寒气逆证、饮阻脾胃寒证、脾胃寒湿哕逆证、产后感风寒证,以及胆胃气逆证等,临证若能以此分型辨治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所载大小汤每对皆可治疗同类疾病,大看无异,细究有别。故仲景以疾病变化为底,稍改治疗之法及方药组成以成大小汤,其立法处方之妙之巧,给人颇多启迪。本文从大小青龙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大小承气汤、大小建中汤、大小半夏汤等六对大小汤的药物组成、主证病势及方剂功效等方面进行比较,阐明每对方剂的差异之处,以便对相关方剂的理解及临床应用有进一步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高小莲 《国医论坛》2010,25(6):11-11
<正>《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据统计含有大黄的方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达89次。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匠心独具,《本草思辨录》说: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兹分析如下,敬希贤达指正。1通便秘导瘀血必资大黄大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载: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性禀直遂,长于下通,在通秘结时,张仲景必资大黄。如大小承气汤中,与行气开郁的枳实、厚朴配伍则入阳明气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