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范建民  姚福胜  田晶  张稳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79-1582
本文论述王行宽教授从"痰、瘀、郁"病机立论,运用"杂病治肝,肝心同治"思想论治心胀经验.王行宽认为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阳、气营亏虚,标实为痰湿、瘀血、气郁夹杂,且标实决定了本病的变证.本病位在心,涉及肝、脾等脏,而"肝"与本病发展密切相关.依据"痰、瘀、郁"病机不同,将心胀分为初、中、后三期,以"益气养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为总的治则,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略论柔肝缓痉法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广魁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2-802
帕金森病 ,属中医老年颤证范围。病机属本虚标实 ,本虚为肝肾不足 ,气血两虚 ,标实为风火内生 ,痰瘀阻络 ,本虚标实 ,但以虚为本 ;筋急风动为病理关键 ,只有导致筋脉失养 ,影响筋脉的正常舒挛 ,失却自如保持动静的能力 ,才能致颤 ;柔肝缓痉乃其正治 ,内风与肝之关系最为密切 ,治肝乃治颤之大法 ,治肝之法甚多 ,但惟柔肝之法最顺肝刚烈之性 ,不可填塞峻补过猛 ,亦不可行气活血 ,通利熄风过峻 ,宜平补平泻 ,补而不腻 ,疏而不过 ,柔肝缓痉 ,缓缓图之 ,自拟芍药钩藤汤 (镇颤舒 )治疗帕金森病改善震颤、肌强直显著。  相似文献   

3.
肝苏方防治肝纤维化机理探讨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从体用言,是肝体阴用阳功能失调,肝体不阴(柔)而阳(硬);从标本言,湿热瘀毒为标,肝阴脾阳亏虚为本;矛盾分析之,主要是瘀是虚,故以柔肝阴,和肝血,运脾阳立法,体现本法的方剂是肝苏方,病证结合是防治本病的必要方法,临床体会,治病贵在守恒,治证务必应机。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标实以风、火(热)、痰、瘀为主。其病责在肝胃气机失常;本虚以气阴亏虚为主,病变主要责之脾肾,因此,邪实治在肝胃,正虚调补脾肾便是中风病证治的基本规律。由于标实本虚难以绝对分开,故治肝胃与补脾肾又常相兼并用。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老年颤证的范围.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标实为风火内生,痰瘀阻络,本虚标实,但以本虚为本;筋急风动为病理关键,只有导致筋脉失养,影响筋脉的正常舒展挛缩,失却自如保持动静的能力,才能导致颤振的发生.所以在帕金森病早期可以采取柔肝缓痉的治法,到疾病后期采取滋补肝肾的方法,以达到濡养筋脉、补益肝肾的结果,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探讨符为民教授运用健脾柔肝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收集符为民教授的相关医案,对运用健脾柔肝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用药规律和诊疗思路进行总结,并对临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符教授擅长以“精准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治疗本病,认为病因,以风、痰、血瘀、虚为病理基础,正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而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益气健脾,柔肝熄风,舒筋活络,为治疗准则,采用健脾柔肝法对HFS患者进行治疗。所举案例具体展示了上述治疗经验和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脂血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肝肾虚,标实为痰瘀气滞。治疗上重在滋补脾肾,兼顾痰瘀同治、调肝理气,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食居有节。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冠心病的中医基本病机是心脉瘀滞,那么心脉为什么会瘀滞呢?作者认为是肝失疏泄导致冠心病心脉瘀滞。因肝气不足或肝阴亏虚,致肝失疏泄,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失职,造成气滞、痰凝、血瘀、脂积,最终使冠心病心脉瘀滞,其病机实质乃是本虚标实。故在临床诊治冠心痛时,应紧紧抓住肝失疏泄这一病理环节,避免单一的活血化瘀治法,注意对多因素进行干预,开展个体化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10年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研究文献的总结,以期对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指导.肝纤维化的病变部位在肝、脾,可涉及肺、肾等脏腑,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气虚弱是内因,湿热疫毒是外因,正虚邪恋使疾病迁延难愈.痰瘀阻络是病理基础.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脾肾阳虚是必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多属肝、肾两经病变,兼及于脾,可由风、火、痰、虚、瘀等多种原因引起。病理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肝肾不足为其本,风、火、痰、瘀为其标。以肝风、肝火最为急迫。本病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在治疗上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亦可标本兼顾,攻补兼施,补肾健脾柔肝与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相结合。日常应注意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HE)是严重肝病发病后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主要变现为氨代谢异常。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及昏迷为主。中医认为本病可归属于“肝厥” “昏厥”,其主要病因为湿、热、痰、瘀、毒、虚、风,发病机制为肝病日久,正气不足,湿、痰、瘀、热诸邪相互胶着,气机郁滞,日久化火生风,上扰清窍,元神失灵所致。病属本虚标实。本病发病前期以实证多见,中后期多为虚实夹杂。肝-肠-脑轴理论是HE病机分析的新理论,其认为HE的发病病位在肝、肠、脑。临床上应用肝肠轴理论认识治疗肝性脑病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文章从HE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中医学者对肝性脑病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张桂芬  时吉来  王明坤 《河南中医》2011,31(12):1400-140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属本虚标实,主要致病因素为气滞、肝火、痰凝、血瘀,久病则气阴两虚。临床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可采用疏肝解郁、清肝凉肝、抑肝健脾、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滋补肝肾等治法。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方和谦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辨证以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较为常见。治疗以调补肝脾肾为主治本,兼顾祛风火痰瘀之标邪。强调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固本培元,以达平肝熄风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伍大华教授认为,眩晕乃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所致。其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津液、精、髓亏虚,不能上荣头目;标实或为风火痰瘀郁阻清窍,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上扰,发为眩晕。周围性眩晕急性期病机为肝风裹挟痰浊上犯,应治以熄风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缓解期以补肾培元为基本治法,采用平眩定晕汤平补肝肾,熄风化痰。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急性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缓解期以中医治疗为主。其病机为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痰瘀同治,常以柔肝通络汤为主方。精神疾患相关眩晕常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且常兼夹血瘀、痰浊、火热、水湿等病理因素,以疏肝解郁为治疗法则,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常以逍遥既济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7.
咳、喘、哮为肺系疾病,总的病机包括本虚和标实两个方面。标实总属风盛气逆、痰阻血瘀,具体来说,外风引动内风是中心环节,气血失调、痰瘀内阻为病理基础,气机升降失常为病机关键。本虚离不开气血阴阳的亏虚,肺、肝、肾阴血亏虚是咳、喘、哮发生的内在因素,而肺、脾、肾阳气不足是其根本原因。阐述了咳、喘、哮发生的病机以及在其发生过程中肝肺两脏生理相依、病理相关的特性,为调肝以理肺治疗咳、喘、哮提供更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湿热、疫毒、痰浊、瘀血等互结,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脾胃为后天之本,肝纤维化的治疗当以顾护中焦脾胃为主,脾胃健旺,则肝脏安和。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以恢复肝脏的生理特性为主,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导滞。血瘀证贯穿肝纤维化始终,且血瘀的程度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治疗除疏肝理气外,还应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以改善肝内气滞血瘀的状态。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病日久可累及肾脏,导致肝肾阴津亏虚,肝肾同病,故治疗应肝肾同治,滋水以涵木。  相似文献   

19.
1中医药对动脉硬化病机的探讨 目前,对于中医病机的认识,各家观点不一.一般都归之于肝肾亏虚,脾虚痰湿,气滞血瘀.即属本虚(肝、肾、脾不足)、标实(痰湿、气滞血瘀)之病证.黄河清等通过肝气衰弱与动脉粥样硬化在发病年龄、病机及症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动脉硬化的中医病机为肝气衰弱,痰瘀阻络[1].范英昌等提出了在动脉硬化病变中存在着气机壅滞,瘀浊阻滞,阴血亏虚的病机[2].于俊生等从探讨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瘀的关系出发来探讨了动脉硬化的中医病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瘀、痰、毒有密切的关系.并认为痰瘀毒是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3].周仲英等认为,动脉硬化病在血脉,根在脏腑,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在肝肾亏虚,以阴虚为主.标实主在痰瘀痹阻,以痰浊为重[4].  相似文献   

20.
王佳赢  范赟芝  叶放 《陕西中医》2012,33(5):581-582
周仲瑛教授认为慢性肝炎迁延不愈终将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者,以肝脾不调、肝肾阴虚为多见;标实者,湿热瘀毒郁结复合为患,瘀热相搏为其关键。治疗上应围绕基本病机,随证加减,灵活辨证施治,常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