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1981年1期刊登了杨秀民同志撰写的《实则未必阳明,虚则未必太阴》一文,(以下简称“杨文”)读后很受启发。笔者对文中某些观点,尚有不同见解,故呈管见进一步探讨之。“杨文”认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对于《伤寒论》阳明病和太阴病是适用的,但对于阳明,太阴所相应的脏腑病证则欠妥,提出“实则未必阳明,虚则未必太阴”的质疑。前者适用,后者“未必”,其理由有三。1.六经病和脏腑病两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实则阳明以“胃家实”为纲;虚则太阴,以“腹满,食不下,自利”为纲。李东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279条论太阴腹痛证,其实也是脾虚便秘证,便秘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不运,因虚致实。治疗太阴病的大便秘结需标本兼顾,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本方,在温运脾阳的基础上导腐秽下行。提示临证治疗便秘,应分清虚实,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通降阳明,虚则温运太阴,充分体现《伤寒论》扶正以祛邪,治病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4.
探讨王庆其教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经验,并举验案1则。认为脾气亏虚、气阳不足、虚火上炎是重要病机,临证根据"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原则,区别阴阳虚实,对于脾气亏虚、阳气不足者应以健脾益气为主辨证治疗;可从外科"痈疡"论治,将中医外科治疗痈疡的"消、托、补"三法则应用于本病的辨治过程中;该病反复发作的原因与患者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临证应"辨质论治",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体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5.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言简意骸,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在中医学中,将脾胃提到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这样重要的位置,并弄清楚其实质,对于在临床中正确掌握脾胃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帮助。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应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与肺,尤其是指足阳明胃腑,足太阴脾脏。至于  相似文献   

6.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所提出的。这是对清代和清代前的医家关于阳明、太阴病变规律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中医临床上对阳明、太阴病证的辨证施治曾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脾胃在《伤寒论》三阳三阴病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病中是特别注重脾胃的。先从阳明和太阴病篇来看:《伤寒论》阳明病多胃家实证治,太阴病多脾家虚证治。这显然是从临床上丰富和发展了《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阴阳异位,……故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阳明病胃家实证治的显著特点是“燥”和“降”两个  相似文献   

8.
根据脾胃病的证治规律,分析和论证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说明掌握阳明胃与太阴脾之间相互制约和转化的规律,临床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常达变,以变求常,才能体现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精神,取得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立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对阳明病的理论来源及其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传承与演变。《黄帝内经》从阴阳气血盛衰、气机开阖、经脉主病、标本从化等方面论述阳明之生理、病理,认为其具有捍卫诸阳、维络阴阳、多气多血、主阖、本燥标阳从中化等特点。《难经》拓展对于阳明经脉的论述,提出“冲脉并行阳明经脉,阳明脉浮大而短,手阳明属下部,足阳明属中部”等观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现阳明与其他五个界面生理病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联性,对同时立足于阳明合病去解释和治疗相应疾病进行了延伸,如太阳阳明合病宜透邪;正阳阳明多见火热燥实,久则津液不足;阳明少阳合病则少阳枢机不利,阳明失阖;太阴阳明合病,虚寒治之太阴,湿热治之阳明;少阴阳明合病,注意顾护元气;厥阴阳明合病,土虚木乘,注意顾护中土。温病学医家关于阳明病进一步拓展了“承气法”,并更注重固护阴津,明确卫气营血辨证,提出阳明温病热邪深入营血分的治法。后世医家还提出了“膈阳明分上热中寒,宜上下分消”“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郭龙龙  何丹  黄雅慧 《河南中医》2019,39(11):1625-1627
阳明中寒证的基本病机为胃中虚冷,即脾胃阳虚,寒邪犯胃。不能食为阳明中寒证的主症,兼症可有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腹满、腹痛、胸胁满、胁下痛、心胸痛等症状,脉象为沉紧(弦)而迟。以温类药为主治疗,吴茱萸汤类的温补方为治疗阳明中寒证的主方。阳明病无虚寒证,其病机特点为火热炽盛,热盛伤津,属实证范畴;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为寒为虚,病机以脾胃阳虚,寒湿内盛,升降失常为主,属虚寒之证。阳明中寒证与太阴病在发病、证候、病机及治疗上均具有一致性,因此,认为阳明中寒证属于太阴病。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中医》2021,39(2):13-14
通过整理吾师临床治疗关于阳明咳嗽的案例,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角度探讨、分析阳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论治特点,吾师认为"太阴虚寒,阳明积热,肺气上逆"为这类人群咳嗽的病机,并提出"温中补虚,清泻阳明"的治则。  相似文献   

12.
浅议《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之先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较甚时,急救其里而后攻表;若太阳太阴合病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13.
脾病系指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各种病证。由于脾胃同居中焦。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病理上常以脾胃统称。古人认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故治疗上,又常以脾胃分治。临床配伍用药,必须根据脾胃的功能特点,恰当地选择药物,做到治脾治胃的分治与合治的统一。兹就脾病的用药特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失眠出现的症状舌脉,按六经辨证,将里虚寒证、气血亏虚证、太阴清气不升证、湿浊困阻证、痰湿内蕴证以及升清降浊失常等症状表现均归入太阴病的范畴,从太阴病论治失眠,同时兼顾太阴病的合病并病表现来论治失眠。本文通过太阴湿伴阳明热证、太阴阳明合病痞证、太阴阳明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夹水饮血瘀等5个医案的解析,说明从太阴病论治失眠,修复太阴的气化功能,注意祛除水饮湿浊血瘀等邪气,恢复气血津液的循环运行,是失眠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许斌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为外感内伤共同致病,外感多为风温阳邪始犯太阴之表,继可内传阳明、少阳,七情内伤太、少二阴之里,而生气滞、血瘀、痰湿之有形之邪循经上结于颈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提出初犯太阴、顺传阳明、止于少阳、太少二阴具虚的疾病传变顺序。本病病机关键为风温侵袭,痰气瘀热互结。治疗原则总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散阳邪、清内热、行气化痰活血、内补二阴之虚为治疗之法,并在脉证结合基础上分经论治。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明病》篇载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一般认为此句是阳明病之提纲,而有人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该条不能完全概括阳明病的病机与证候,因而不能作为阳明病之提纲。为了回答孰是孰非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概念。1有关阳明病的几个概念1.1何为阳明病从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消长的理论来看,阳明表示阳气充盛;从经络学说来理解,阳明是气血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的经络,它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从藏象学说来看,阳明指胃与大肠,是气血充盈的脏腑;从发病学说来看,阳明的病邪属于阳邪、热邪,与病邪作斗争的正…  相似文献   

17.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18.
阳明病阳明病分表里两证,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里证即阳明府证,以承气汤证为主,必须细辨。表证阳明表证即阳明经证,以白虎汤证为主。但有纯实与兼虚之分,纯实如白虎汤证,兼虚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病属“胃家实”,“胃家实”是概括阳明病的“经证”和“府证”而言。凡伤寒病热盛化燥的则病人阳明,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理论角度探讨了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浊瘀血的关系,认为本病以脾虚胃盛为本,痰浊、瘀血与脂膜互结为标,致冲任胞宫闭塞,卵子发育闭锁而发病,通过运脾和胃、祛湿化瘀,配合调整生活习惯,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邪以后形成太阳阳明的具体机理可以分四种情况。太阳阳明的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