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化疗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临床特征、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进行国内外文献复习,汇总分析右美沙芬治疗甲氨蝶呤化疗相关中枢神经毒性的病例,总结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结果: 文献回顾共26例患者静脉输注或鞘注甲氨蝶呤后2~14 d出现中枢毒性反应,表现为肢体运动或(和)感觉障碍、言语障碍、意识障碍、震颤等,给予口服右美沙芬治疗后24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观察期有后遗症。平均起效时间10.1 h,平均缓解时间10.8 d。结论: 右美沙芬是甲氨蝶呤中枢神经毒性潜在的特异性治疗药物,症状出现后及早给药(<24 h)可缩短起效时间和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2.
苯(口恶)洛芬自1980年用苯(口恶)洛芬抗风湿治疗不到两年,因在老年人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死亡而停用。此种毒性在原先有肝、肾疾病,又同时应用髓袢利尿剂的身材矮小的女性表现得尤为严重。毒性可能是因以下两个因素合并存在所致,一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血浆半衰期延长,二是由于药物在胆小管内沉淀并阻塞胆小管所致。使用苯(口恶)洛芬的经验证明,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方式有很大差异。阿司匹林的毒性由阿司匹林产物引起的CNS 毒性的典型表现为可逆性双侧听力丧失或耳鸣。由于阿司匹林毒性的早期症状缺乏或未被认识,老年人常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阿司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三甲基氯化锡(TMT)低剂量染毒小鼠血清、肝脏和脑的氧化损伤情况方法将56只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7组,每组8只。2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MT 1.0和2.15 mg/kg,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在染毒后24h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的SOD和MDA水平;另外2个实验组腹腔注射TMT 2.15 mg/kg,2个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染毒后3和7 d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中的SOD和MDA水平。结果 2.15 mg/kg TMT染毒组动物在20 h后开始出现神经毒性症状,2.15 mg/kg TMT组动物染毒后24h,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肝脏SOD明显下降(P<0.01或P<0.05),1.0 mg/kg TMT染毒后24 h,血清和脑组织中MD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2.15 mg/kg TMT染毒后3 d肝脏、脑组织SO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染毒7 d,血清MDA增高,肝脏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给予小鼠低剂量TMT染毒小鼠24 h后,血清、肝脏和脑组织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过氧化损伤,而在染毒后3和7 d肝脏和脑中SOD会发生损耗,而小鼠过氧化损伤程度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抗菌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致平 《首都医药》2004,11(10):12-15
(一)概述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是指吡啶酮酸Pyridonecarboxylicacid并联苯、吡啶或嘧啶环等芳香环组成的化合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细菌DNA促旋酶与拓扑异构酶IV而出现抗菌作用,是对人类相对安全的一类合成抗菌药。(见图1)1962年发现萘啶酸,继而出现奥索利酸,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包括当时一些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有抗菌活性。这些被后来称之为第一代的喹诺酮,都是疏水性化合物,抗菌谱窄,在体内易被代谢,组织浓度低,中枢神经毒性较大,仅用于治疗尿路与肠道感染。1975年出现在7位上连有哌嗪基的吡哌酸,为两性离子型亲水性化合…  相似文献   

5.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Aβ毒性级联损伤是其核心病理之一。栀子苷是栀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苷元为京尼平。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苷和京尼平具有抗Aβ毒性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内质网应激、抗炎症反应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从分子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近年来栀子苷及京尼平治疗AD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有关文献,以期为栀子治疗AD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甲基氯化锡(TMT)低剂量染毒小鼠血清、肝脏和脑的氧化损伤情况方法将56只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7组,每组8只。2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MT 1.0和2.15 mg/kg,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在染毒后24h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的SOD和MDA水平;另外2个实验组腹腔注射TMT 2.15 mg/kg,2个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染毒后3和7 d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脑中的SOD和MDA水平。结果 2.15 mg/kg TMT染毒组动物在20 h后开始出现神经毒性症状,2.15 mg/kg TMT组动物染毒后24h,血清、肝脏和脑组织中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肝脏SOD明显下降(P0.01或P0.05),1.0 mg/kg TMT染毒后24 h,血清和脑组织中MD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或P0.05),2.15 mg/kg TMT染毒后3 d肝脏、脑组织SO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染毒7 d,血清MDA增高,肝脏SOD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给予小鼠低剂量TMT染毒小鼠24 h后,血清、肝脏和脑组织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过氧化损伤,而在染毒后3和7 d肝脏和脑中SOD会发生损耗,而小鼠过氧化损伤程度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7.
吕伯钦  邓海 《毒理学杂志》1993,7(2):109-112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和生活性中毒。关于CO的毒性作用及中毒机制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但对其神经毒性机制,特别是迟发脑病的机制尚未被阐明。一般认为,急性中毒时,血中碳氧血红蛋(COHb)含量明显增高,抑制了输氧功能,由于脑缺氧而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为了探索急性CO中毒对中枢神经功能的影响,应用大鼠急性CO中毒模型观察其视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呋喃唑酮引起神经系统毒性及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NKI、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Embase 6个数据库1966—2013年关于呋喃唑酮引起神经系统毒性及精神障碍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及临床研究。结果 43篇文献共报道219例有关神经系统及精神障碍ADR的病例,其中中枢神经毒性16例,周围神经毒性176例,精神障碍27例;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30岁年龄段;原发病多为胃炎;当日剂量≥0.5 g或服药时间在11~30 d时,发生此类ADR的风险最大。结论呋喃唑酮致神经系统毒性及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是超剂量、长疗程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河豚毒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方法 在斑马鱼中用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和10%致死浓度(LC10)测定和评估河豚毒素的急性毒性。结果 经Origin 8.0软件模拟,得出河豚毒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MNLC为8.62μmol/L,LC10为15.2μmol/L。在本实验条件下,16.0μmol/L及以上浓度河豚毒素可诱发斑马鱼心包水肿和心律异常,终点时出现部分或全部死亡。河豚毒素的急性毒性靶器官是心脏和肝脏,主要表现为心包水肿、心律异常和卵黄囊吸收延迟,毒性出现浓度为0.958μmol/L。结论 河豚毒素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心脏和肝脏毒性,且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的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度鲁特韦(dolutegravir)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类型1(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药(INSTI),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联用治疗HIV-1感染。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其毒性小,没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毒性,在大于临床剂量27倍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生育毒性和致畸毒性。临床研究显示DTG对初次治疗的HIV感染者、当前疗法治疗失败但未使用整合酶抑制药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对抗病毒治疗失败、且对雷特格韦( raltegravir )和(或)埃替格韦( elvitegravir)耐药的成人患者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体内外试验研究均显示较强的抗HIV-1病毒活性,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现将其药效学、安全性、药动学及临床研究等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致神经毒性反应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2009)、万方医学网(1998-2009)、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09)和PubMed数据库,查阅有关文献全文,对获得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获得78例头孢吡肟致神经毒性反应的病例资料。头孢吡肟致神经毒性反应在老年人、肾功能不良患者中发生率高,剂量大、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如意识混乱、昏迷、反应迟钝、神情淡漠等)和神经兴奋性增高(烦躁不安、言语错乱、抽搐、癫痫样发作等)。发生神经毒性反应后早停药、注射氯硝西泮及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等是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原发疾病较重、治疗措施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结论:头孢吡肟所致的神经毒性反应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这种严重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脓毒性休克家兔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ED)对脓毒性休克家兔血气、血生化指标及动物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动物脓毒性休克后1 h用3个剂量ED(1.6,0.8,0.4 mg·kg~(-1))治疗,测定4个时相点动脉血气及酸碱度,并测血乳酸(L)、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酐(Cr)及尿素氮(BUN)含量。观察24 h时动物存活情况。结果:家兔脓毒性休克4 h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L、LDH、BUN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动物死亡率为70%。不同剂量ED治疗后可改善血气、酸碱平衡紊乱,增强SOD和CAT活性,降低LD、MDA浓度及LDH活性。治疗后3个剂量组动物死亡率分别为0,0和33%,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ED能增强脓毒性休克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脓毒性休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诱导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宿主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3~2006年之间符合入组条件的免疫受损宿主分为2组:拉米夫定预防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预防组是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化疗之前2周左右开始使用拉米夫定0.1g口服,1次/d,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化疗之前未使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在宿主出现HBV再激活表现时开始用相同剂量进行治疗。分别比较免疫抑制治疗或细胞毒性化疗前2周及开始后4周检测的肝功能、HBV标志物及HBV病毒定量。结果拉米夫定预防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过程中及结束后,8.3%(1/12)出现HBV再激活表现;对照组85.7%(12/14)出现HBV再激活,其中1例死于暴发性肝衰竭,1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早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有效预防免疫受损宿主HBV再激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洛拉替尼片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的IV期肺腺癌患者应用洛拉替尼片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病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本类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临床表现及适宜治疗方式。结果 本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答不切题、睡眠差、情绪激动、易怒、不识人,与国内外报道的洛拉替尼相关性中枢神经毒性相似,立即采取停药措施,给予奥氮平对症处理,3 d后完全缓解,1周后降低洛拉替尼片剂量重启治疗,未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洛拉替尼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医疗用毒性药品(以下简称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该类药品如果正确管理及使用,将会有益于患者;如果管理不严或使用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因此笔者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毒性药品的管理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对该类品的管理有所帮助。1国家关于毒性药品的管理状况根据我国2015年4月24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  相似文献   

16.
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因为病人有时会自行停药,或医生在调换其它降压药时,不加注意而突然停药,引起一种所谓降压药戒断综合症,甚至有高血压脑病、心肌梗塞、突然死亡等危险发生的可能。一般认为降压药能引起戒断综合症的主要是中枢神经抑制药及β阻滞剂,而钙拮抗剂心痛定也有报告(表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AKI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老年AKI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及治疗情况,了解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 导致老年AKI的主要原因为血容量不足循环障碍(52例占41.93%)、肾毒性药物(36例占29.03%)、梗阻性肾病(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24例占19.35%)、原发肾脏病(12例占9.68%),共死亡30例,总住院死亡率为24.2 %.死亡30例中,其中死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12例(占40%),多脏器衰竭10例(占33.3%),尿毒症脑病8例(占26.7%).非透析患者72例,死亡12例(占16.7%),透析患者52例,死亡18例(占34.6%).结论 老年AKI患者的主要病因为血容量不足循环障碍、肾毒性药物、梗阻性肾病、原发肾脏病.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尿毒症脑病是老年AKI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老年AKI治疗分非透析和透析治疗,透析治疗死亡率高于非透析治疗死亡率,可能与透析患者疾病本身病情重、电解质紊乱、尿毒症脑病、尿毒症心肌病等并发症多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用小鼠、兔及犬研究了三尖杉酯碱(HA)和高三尖杉酯碱(HO)的毒性。兔及犬连续给药五或七天,两药毒性的主要靶器官都是胃肠道、心脏和造血器官。大多数毒性死亡皆可归因于心功能障碍。用致死剂量时,尚个别出现轻、中度肝、肾损害。间歇地重复给药共三疗程,未出现其它重大毒性,但心脏及造血显示为轻、中度累积性的毒性,毒性与剂量大小平行,可及时发现,停药后是完全可逆的。在至少六周的观察期内未见重大迟发毒性,两药均未见种属间、个体间或与性别有关的毒性性质上的显著差异。HA及HO的家犬中毒剂量(高)分别是0.45mg/kg/天×5及0.16mg/kg/天×7。小鼠急性LD_(50)(±S.E.)分别是4.17±0.30及3.17±0.19mg/kg。HA与HO相比,两者毒性在性质上无重大差别,程度上则HO显著大于HA。  相似文献   

19.
7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7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经验。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4例肿瘤全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生存良好。结论:手术结合放疗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核苷类似物(NAs)对恶性肿瘤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治疗效果及化疗前抗病毒用药对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肿瘤患者中进行细胞毒性药物化疗的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病例。对照组为规范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观察化疗后乙肝病毒活跃情况和肝功能损害;预防组在化疗前1~2周使用NAs,根据具体情况持续使用NAs 6~12月,观察HBV再激活的情况和临床表现。结果共收集227例患者,化疗期间共出现67例(29.5%)HBV再激活。对照组102例患者中56例(54.9%)出现HBV再激活,其中19例患者发展为重型肝炎,9例死亡,2例转至外院行活体肝移植;预防组125例患者在使用NAs后有11例(8.8%)出现HBV再激活,其中5例发展为重型肝炎,2例死亡。两组再激活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χ2=57.4,P<0.001)。结论恶性肿瘤合并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在接受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前应及时使用NAs抗病毒治疗,以减少HBV再激活的发生,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