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气,是中医学的特定术语.但在中医学中何谓正气?正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医临床和疾病的预防治疗有何重要作用?下面结合<黄帝内经>浅述人体之正气.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归之于“正气”,将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的各种有害因素归之于“邪气”。正气存在于体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的运行,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抗御外邪,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而邪气有外邪和内邪之分。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的抗原属于外邪,而自身抗原属于内邪。中医学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人体通过正气驱除外邪和内邪,以维持身体的稳态。  相似文献   

3.
“正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目前对它的内涵有两种不同的规定:一者为单纯“机能”;一者为结构(物质)和功能(活动)。笔者认为,正气应是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统一。首先,“正气”应有组织结构方面的含义。即指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只有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把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及人体抗御和消除各种病原体的作用,称之为“正气”。人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就强,体质就壮实,一般多表现出身体健壮、精神振奋、思维敏捷、目光炯炯、语声洪亮、面色润泽、举动灵活、反应灵巧等。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正气主要指人体防御机能和调节机能。  相似文献   

5.
1 正邪辨析 中医的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和理论学说.是中医学运用朴素的辨证法与对立统一规律,辨证归纳和分析制约人体健康与疾病两种对立因素而提出的一对范畴,所谓正邪,即正气与邪气.正气,即指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中医学“正气为本”的认识,结合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健康医学思想及对中医学“生生之道”的阐释,重新审视中医学之“正气”,进一步探讨中医学“生生之道”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基于中医学“生生之道”,探讨研究“治未病”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尝试基于中医学“生生之道”构建的健康医学新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为构建健康医学新模式及推动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方法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丁学平 《四川中医》2009,27(5):105-106
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学里属于痹证范畴,此病在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多发病,多因受风寒湿邪侵袭诱发,而贤阳不足、气血亏虚是其发病的主要内因。按中医学理论以口服养气血补肝肾剂、外用祛风寒湿活血化瘀药、再施以艾灸疗法,三法配合既能强身健体不伤正气,又能祛邪外出使身体逐渐康复。  相似文献   

8.
从"缺血预处理"谈"灸法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金双  孙忠人 《中国针灸》2008,28(3):222-224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体现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其中艾灸治未病更是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灸法能激发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未病先防的作用,与近些年提出的“缺血预处理”本质相似,殊途同归,更因其可操作性强、方法简单、无副作用而在预防医学的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发病学、防病学及古今临床方面论证了人体疾病的发生常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尤其是脾胃正气的盛衰,“健脾防病”是中医摄生防病的重要原则。并根据现代医学免疫学说与中药药理研究进展,论证了中医学是通过补益脾胃元气,提高人体防卫免疫功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临床从调理脾胃入手,提高机体防卫免疫功能,是防御外邪入侵、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钙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中医最根本概念“正气”有着紧密的联系。钙为正气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实现正气功能的必需元素,扶助正气可以通过补钙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内源性保护机制是生物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能力已作为疾病防治的一项新战略而受到广泛重视,该机制的本质是适应性反应诱导了内源性保护物质(保护性蛋白等)的产生,通过维持机体自稳态而增加机体的适应性和抗损伤能力,用药物等途径则可模拟或增强其保护作用。内源性保护机制与中医学的正气学说、扶正固本等理论有诸多联系,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质、发展和弘扬中医优势及促进中药开发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扶正畅郁论     
吕金仓  刘雅琴  白亚平 《河北中医》2012,(10):1546-1547
虚与郁是中医学中2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正气不足为虚,正气不畅为郁,人身诸病离不开虚与郁,故从虚郁立论,提出扶正畅郁之说,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扶正悦心饮诸方,体会如下。1人体恒虚,扶正为本虚者正气不足之谓也。何谓正气?就宇宙而言,充斥于天地的至大至刚之气为正气;就社会而言,正义、公平、和谐为正气;就人性而言,浩然之气概,刚正之气节,光明正大之作风,纯正良好之习性为正气;就身体而言,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邪防病和康复自愈等能力皆为正气。我们认为,人体恒虚。自有人类开始,虚弱即应运而生。天、地、人三者中,人居于天地之间,虽为灵物,却属弱者。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环境,进化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自人类文明而始,即不断改变衣食居处,生活习性,竭力适应天地造化,以求长生。人之体力和智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实际上增强的过程就是扶助人身正气的过程。正气充足则身心康健,正气不足则功用受制,功用受制则自我调节、适应环境以及抗病和康复能力皆弱,在人体则易病易天。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血瘀的形成与内异症的经血逆流过程、血管生成过程密切相关。内异症的根本发病机制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而正气与现代人体免疫功能存在内在联系,其治疗亦需从调节正气、改善脏腑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医学的本质研究始于现代医学进入中国的近现代。目前,虽然经过很多学者的思考与研究,但对于中医学的本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中医经典以及临床思维,参照西医学特点,对中医本质进行了思考:中医学的本质是抽象的物理哲学。对中医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院校学生与临床工作者对中医的认识、学习、学术传承与科学研究,不至于舍本逐末,从而可以避免中医临床水平的下降以及中医西化等问题的发生。另外,从中医的本质可以知道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与评价中医学是不恰当的;对于中医学的学习、传承、研究应重点落实到中医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医理论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免疫学思想和内容。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表现为防御、自稳、监视3个方面。而中医学中与此功能相类似的无疑是“正气”。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在,正气必趋。正气又以卫气、元气、脏腑之气等为主。卫气的主要功能就是护卫机体,抗御外邪;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人体各脏腑必赖元气激发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和抗御外邪。历代医家特别注重脏腑免疫思想,《诸病源候论》曰:“脏气实者,邪不能伤”。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症状产生的根源是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症状有其基本的病机,然而引起这些基本病机的原因则因不同疾病:不同证而别。中医学整体审查的目的是辨证论治,在辨证过程中特别强调一些代表该证主要矛盾的主要症状。中医学症状对疾病的诊断意义比较有限,其广度有待扩展。中医学症状依然欠客观、标准、量化,尚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亦须在较高层次上阐明中医学症状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气强盛与否,与发病、病势演变、预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纵观《伤寒论》全篇,笔者认为其主导思想就是顾护正气,并体现在固肾元、护胃气、存津液、扶阳气、勿伐正5个方面。血液病包括良性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  相似文献   

18.
浅谈正气与现代免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免疫研究的深入,其与中医学正气的内在联系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与中医技术魏贤辉福建省平潭县民间医药研究会350400时至今日,人们仍将中医学与中医技术这二者不同内容合二为一把中医学视为中医技术,也把中医技术等同于中医学。这说明人们对中医学与中医技术还未从本质上区别。中医学与中医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中医...  相似文献   

20.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草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医学认为,疾病就是正气与邪气一对矛盾斗争的过程,机体正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中医非常重视扶正固本,选用补益、强壮的方药来补充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的不足。现代医学认为,这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