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比较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4例,根据方法不同分氟桂利嗪组、尼莫地平组,各42例。氟桂利嗪组采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尼莫地平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情况、头痛持续时长、头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尼莫地平组患者偏头痛治疗总有效率和氟桂利嗪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偏头痛发作情况、头痛持续时长、头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偏头痛发作情况、头痛持续时长、头痛程度相比于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尼莫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氟桂利嗪组低(P<0.05)。结论: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效果相当,可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发作频率,但尼莫地平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盐酸氟桂利嗪、阿司匹林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6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试验组采用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治疗中,采用盐酸氟桂利嗪、阿司匹林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可以减少头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尼莫地平与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沈丘县中医院收治的7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6例。A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B组给予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B组为91.6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B组的22.22%(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能够获得与氟桂利嗪相当的临床疗效,但尼莫地平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氟桂利嗪,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月经性偏头痛进行预防性治疗,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月经性头痛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组在经期前2 d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至月经结束后3 d,疗程为6个月。两组均于头痛发作时给予布洛芬0.2 g口服,头痛终止后停止服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偏头痛的头痛程度、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评分,并比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头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月经期前后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可以有效控制偏头痛发作,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12例偏头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56例)和B组(56例)。A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B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月均头痛发作次数较少,头痛指数较低(P<0.05),A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较尼莫地平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肝汤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偏头痛肝阳上亢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接受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疏肝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而胀、目赤、心烦易怒、口苦等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氟桂利嗪片治疗基础上采用疏肝汤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效果优于单纯氟桂利嗪片治疗。  相似文献   

7.
屈军 《中外医疗》2016,(10):149-150
目的 探讨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在老年偏头疼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诊治的60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疗效率,显著高于临床治疗疗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程度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头痛发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头痛程度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头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偏头痛患者在氟桂利嗪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廖建云 《当代医学》2014,(30):119-120
目的探讨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88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患者给予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均比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0.41±0.12)h、头痛程度(1.36±0.24)分、头痛发作频率(2.02±0.0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2±0.88)h、(3.14±0.99)分、(3.91±1.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255-1257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法与西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组22例,西药盐酸氟桂利嗪组22例,通过以每月头痛发作天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指标,比较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法与西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均可以减少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发作天数并降低疼痛强度(P<0.05),盐酸氟桂利嗪起效速度可能快于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但干预12周后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与盐酸氟桂利嗪疗效相当(P>0.05)。结论: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用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治疗,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收诊的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采用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疼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泰必利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柔肝愈偏饮防治肝郁血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给予柔肝愈偏饮、氟桂利嗪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中医证侯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随访3个月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与随访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偏头痛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头痛程度进行比较,每项症状组内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头痛主证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3个月的积分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愈偏饮防治肝郁血虚型偏头痛临床有效,其治疗1个月疗效与氟桂利嗪相当,随访3个月疗效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2.
杨正运 《中外医疗》2016,(22):136-138
目的:探讨偏头痛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6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58例对照组和58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病症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长、伴随症状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偏头痛对生活影响情况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为49.5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头痛病症严重程度评分为(1.54±0.74)、发作次数评分为(1.01±0.85)、持续时长评分为(1.25±0.85)及伴随症状相关的证候评分为(0.85±0.36),对照组治疗后痛病症严重程度评分为(4.47±1.30)、发作次数评分为(2.79±1.54)、持续时长评分为(2.03±0.96)及伴随症状相关的证候评分为(0.85±0.36),观察组各项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结合尼美舒利分散片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能够显著提神给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明显延缓偏头痛的症状,能够降低患者治疗后的病症复发情况,同时改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王文富  刘诗翔  伍艳 《医学综述》2014,20(21):4025-4026
目的探讨丹灯通脑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38例,根据用药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单一治疗组(65例)予以盐酸氟桂利嗪单一治疗,联合治疗组(73例)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联合丹灯通脑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单一治疗组58例完成研究,联合治疗组69例完成研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次数分别为:单一治疗组(3.2±0.9)次和(1.3±0.4)次,联合治疗组(3.1±1.2)次和(0.8±0.1)次,两组患者治疗后次数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单一治疗组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62.1%vs 87%,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单一治疗组为6.89%,联合治疗组为7.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丹灯通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盐酸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解郁方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偏头痛-抑郁症共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文拉法辛胶囊口服,治疗组患者给予解郁方口服,两组均治疗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采用偏头痛疗效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偏头痛症状程度,比较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分级、伴随症状的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5.75%,对照组为65.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伴随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17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郁方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偏头痛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头痛患者85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用药1个月后开始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症状量化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症状量化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能有效地减轻或终止头痛的发作,缓解伴发症状,提高疗效,预防头痛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对64例功能大体评定量表(AGF)>70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氟桂利嗪和安慰剂,疗程12周。在治疗前、治疗12周末应用认知功能评定量表(RBAN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量表分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对照组仅视觉广度因子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五个因子及量表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疗后五个因子及量表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桂利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超重男性病人对血浆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新诊断肥胖/超重T2DM男性病人40例,随机分为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20例(观察组)和不加用利拉鲁肽20例(对照组),治疗6个月,观察利拉鲁肽注射液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睾酮的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FPG和HbA1c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PG和HbA1c均降低(P<0.05和P<0.01),HOMA-β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睾酮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睾丸酮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有效降低新诊断T2DM合并肥胖/超重病人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可提高血浆睾酮水平.  相似文献   

18.
郝帅 《中原医刊》2013,(23):72-73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外伤性癫痫患者1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丙戊酸铗治疗组(A组)50例、苯妥英钠治疗组(B组)50例和两药联合治疗组(c组)5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控制癫痫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有效率比较,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外伤性癫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求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45例、针灸组41例。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SACS)、疼痛程度标尺法(VAS)、经颅多普勒(TCD)评价治疗结果。结果:针刀组和针灸组CSA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针刀组对于CSACS评分的改善优于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与治疗后CSA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针刀组对于VAS评分的改善优于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与治疗后VA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刀组TC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VS值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针刀组TCD平均血流速度(VM)中的基底动脉(BA)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及针刀组均能改善其CSACS评分、VAS评分及TCD指标,针刀组疗效优于针灸组,TCD可以作为评价CSA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高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164-116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和凝血功能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进展率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进展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2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