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难经》的脉诊体系作了系统论述,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体系对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的影响。因此,提出《难经》脉诊体系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两个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于瘀血病证治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这一篇,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但并没有系统集成方药章节,然而治疗瘀血病证的方剂并非没有,而是散录在其他各主题篇章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癥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张仲景书中杂病共22篇,加上《伤寒论》中记载的有关瘀血病证治方剂20多首,按寒热归类有温性祛瘀和凉性祛瘀,温性祛瘀如小温经汤、胶艾汤、大黄虫丸等,寒性祛瘀如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硝石汤、升麻鳖甲汤等;按虚实证有攻下逐瘀和扶正祛瘀,攻下逐瘀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扶正祛瘀如百合地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此外还有利水消瘀的大黄甘遂汤,理气化瘀的枳实芍药散、旋覆花汤,逐水祛瘀的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土瓜根散,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为了便于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瘀血病证治的理解和研究,笔者以内科、妇科及外科临床疾病常用治疗方剂为主线分别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专书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 ,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它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经历代运用不衰 ,究其内容 ,新解几点如下 :1 辨证核心 六经新解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那么六经究竟应当怎样理解 ,它同现代医学有何联系呢 ?六经之经 ,与经络之经殊异 ,经 ,即部 ,如六部之部 ,是将身体的各个部位 ,内在体质统分为六个部位 ,其手足之分上下 ,犹宰职传列左右也 ,名为三阴三阳 ,各列为纲 ,以此囊括万病 ,立法较之思邈用脏腑统令百病 ,无择括三因为病纲 ,丹溪以气血痰郁… 相似文献
5.
内科疾病采用外治法,早在东汉末年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就有论述。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可将仲景外治法归纳为药塞法、熏洗法、外敷法、针灸法四种方法,以便指导临床。一、药塞法仲景用药塞法有肛门、阴道、鼻中三补给药途径。如《伤寒论》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开辨证论治先河 ,精于内伤杂病的内治 ,也长于内伤杂病的外治 ,现将《伤寒杂病论》中十分丰富的外治法内容 ,予以归纳介绍。1 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 (灌 )入鼻腔内 ,经鼻粘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 ,也包括用芳香走窜之药末刺激鼻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以通关开窍的催嚏法在内 ,是仲景治疗急重症的常用方法。如《金匮·痉湿病脉证治》谓 :“湿家病 ,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纳药鼻中则愈”。用搐鼻法急宣泄上焦寒湿 ,后世医家多从瓜蒂散类药物解之。如晋·葛洪《肘后方》即指出 :“若初觉黄 ,便作瓜蒂赤豆散 …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12.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以六百字精要之宏论,述世间至理之明言,字句铿锵,千古播扬。愚读此论,四十有年,揣度吟诵,获益匪浅。今重温原序,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兹略举一二,愿与同道共勉。1勤求博采,重实践方可为大医序言开篇明义,是被名医扁鹊的“才秀”所触动,于是经过“勤 相似文献
13.
14.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稳定的睡眠状态,最终导致睡眠不足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见病.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在治疗过程中又会因为西医滥用失眠药物而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失眠逐步成为社会医学的焦点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其中有很多经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失眠,临床效果良好,深得患者信赖. 相似文献
15.
16.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是诊疗疾病理、法、方、药完备的辨证施治纲领,而且记述了丰富实用的护理知识。通过对此著作的研究,从五个方面就其中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探索。一是仲景主张医疗护理本为一体,相互依存,治护不分。二是重视未病时养生调摄、预防护理,防病于未然。三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护,三因制宜。四是注意护理工作中的细节,保证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五是病情初愈后,适当护理,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7.
何振辉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51-53
论《伤寒杂病论》对骨伤科发展的贡献何振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510405广州)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与北宋林亿等人整理为《金匮要略》。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存世,使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其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不自觉地掺入了家乡土话——南阳方言,致后学者对一些症状、眯象、药物等把握不准,甚至产生误解,对学习《伤寒论》、应用经方带来一定困难。笔者世居南阳,为仲景故里之人,深习民俗,熟识方言,故将《伤寒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全卷问世之后,由于朝代更迭,"几经兵燹,几番播迁,几次增删,几许抄刻,亥豕者有之,杂伪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千百年来,每一朝代所能见到的《伤寒杂病论》传本均不尽相同,或编次倒置,或文意悬隔,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药等.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厥证相关条文内容的梳理学习,探求厥证的病因、病机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准确把握厥证的证候实质、提高临床辨治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