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8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首先俯卧位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椎板钢板螺钉内固定,再改仰卧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6例患者四肢麻木症状完全消失,2例大部分消失(P<0.05);8例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及前路减压、Cage植人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一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18.7个月.显示椎间隙高度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骨性融合率100%,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3.5%,优良率82.2%。随访中未发现有Cage移位、下沉、假关节形成、椎间隙高度丢失、椎管再狭窄等问题。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满意.前路减压后以Cage植入椎间隙可获得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并可长期保持椎间隙的高度和颈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译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3—2012-06我科收治的24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末次随访.10A评分并观察颈部症状和活动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14.9分.改善率74.4%,术后CT片示:植骨愈合良好,柞管矢状径明显扩大,MRI示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对于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一期前后联合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23 ~ 78岁,平均57岁.病程6~15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及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3个月~4年,平均28个月,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周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神经减压及时、充分、彻底;对改善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不但缩短了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而且节约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钳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或颈椎带锁钢板进行同期前后路减压重建 ,一次性手术治疗 ,并进行分析。方法 :对 1 6例颈脊髓前后受钳夹的颈椎病患者 ,先后路颈椎扩大式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后行前路减压 ,颈椎椎间螺旋融合器或带锁钢板内固定植骨术 ,术后采用JOA 1 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 :平均随访 2 3个月 ,1 6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 ,其中 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 ,脊髓功能改善率 75 .6 %。结论 :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 ,安全有效 ,颈椎螺旋融合器和颈椎带锁钢板的应用解决了颈椎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前后入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以颈椎退行性变或发育性椎管狭窄为基础,因颈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脊髓的腹侧、背侧同时受压,单纯采用前方或后方手术,脊髓不能获得彻底减压,影响术后效果。自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9例,其中16例脊髓腹、背侧均受压者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方案的选择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脊髓受压主要来自前方,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02年8月~2004年6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8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板间隙减压黄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16例以黄韧带退变增生为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椎板间开窗黄韧带切除减压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优7例,良6例,优良率为81.4%,未出现脊髓损伤、颈椎不稳及术后鹅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间减压黄韧带切除术是治疗以黄韧带退变增生为主要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颈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1989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6例,其中30例行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余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10个月~2年(平均18个月),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组30例术后所有患者根性症状明显缓解,根据姜宏等提出的根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发现,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保守组6例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自身t检验,P>0.05)。手术组和保守组疗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校正X^2检验,P<0.05)。结论 对于诊断明确的3个节段以内的Ferguson Ⅱ型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该手术能够彻底解除脊髓压迫、缓解症状、稳定颈椎并有效避免该病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和早期疗效。方法 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16例,后路单开门成形术7例,前后路同时进行1例。结果 术后进行7~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0例,占83.3%。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彻底减压,维持正常椎间隙高度,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患者再手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患者再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及其相关问题。方法:我院2002年7月~2003年12月对40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术后疗效不佳或症状复发的患者进行了后路多节段(5个或以上)减压手术。根据其手术治疗方式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经前路手术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1)伴有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因素时,只选择部分压迫重的节段行减压融合15例;(2)经前路多节段(≥3个节段)减压融合后,相邻节段继续退变,出现新的脊髓压迫表现及椎间不稳定9例;(3)伴有OPLL时,行部分节段前路减压融合后,病变呈进展表现,产生或加重对脊髓的压迫8例。经后路手术者再手术的原因为:(1)后路减压节段不够5例(包括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者);(2)后路减压不充分3例。再手术后随访1.3~2.7年,平均2.1年,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获得一定的提高,JOA评分改善率为51.3%。结论: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病例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椎管狭窄因素仍然存在,经后路多节段(5个或以上)减压手术治疗可彻底去除颈椎管狭窄因素,有效解除脊髓前、后方所受的压迫,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一组因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分析其临床表现,并探讨其机制和影像学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 共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3.2岁.在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基础上无外伤等明显诱因,短期内症状急剧加重19例,逐渐加重6例.除脊髓型颈椎病的体征外,均出现浅感觉丧失或减退,而深感觉存在的"感觉分离"现象.下肢痉挛性瘫痪.其中1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肛门、膀胱功能失控.X线片和CT显示颈椎不同程度的退变.其中伴有颈椎管狭窄10例、颈椎不稳1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6例.MR检查发现均为椎间盘中央型突出,脊髓前中央受压迫.脊髓多有不同程度地萎缩.大部分病例在脊髓前2/3 T1WI信号稍低或无明显变化,T2WI高信号或稍高信号,但有6例T1WI和T2WI信号均无改变.在缓慢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脊髓前2/3囊性变.前路减雎24例,后路减压1例,采用JOA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疗效优(脊髓功能恢复率≥75%)11例,良(50%~74%)7例,一般(25%~49%)6例,差(≤24%)1例.结论 在无明显诱因下颈椎病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可引起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感觉分离"是诊断此疾病的基础,同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给予确诊.及时减压可取得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颈前路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有: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15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30例;上、下节段间盘再突出25例;脊髓减压不充分24例;“跳跃式”间盘切除10例。颈后路术后冉手术的原因有:减压范围不足77例;开门上、下节段压迫脊髓14例;前方椎间盘仍压迫脊髓9例:单开门术后再关门4例。结论:手术前充分分析颈脊髓受压的病理因素,合理选择术式、改善手术技术是减少压迫性颈脊髓病冉手术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椎管狭窄在临床发病的关系及其发病因素。报告9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结果: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解剖学发育异常,退变后引起椎间盘变性,突出及骨赘形成,并造成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以脊髓型颈椎病的形式发病。应用前入路直接切除致压物并行植骨融合术,如果椎管后方有致压物,可以有选择地二期施行后路减压。随访优良75例。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8):612-6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适应证并评定其疗效。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前后路治疗1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71例,女54例;年龄28-69岁,平均53.4岁。病程0.5-48个月,平均14个月。58例行前入路,67例行后入路。通过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分析,总结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按JOA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组术前(8.78±2.43)分,术后(14.68±2.37)分,其中优40例,良10例,有效6例;颈后路手术组术前(8.49±2.58)分,术后(14.26±2.83)分,其中优42例,良12例,有效8例。6例手术无效,其中前路2例,后路4例,后路1例术后症状加重。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同一入路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来自前方的压迫,少节段病变,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路手术;而对于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多节段病变,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30例,男19例,女11例,常规C3-C7减压,棘突打孔10号线固定在门轴侧侧块关节囊上12例,门轴侧C3、C5、C7侧块螺钉固定悬吊椎板18例,术前和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法)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6个月,平均25个月。按照JOA评分:优8例,良1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73.33%(22/30)。其中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C4或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在2年内因疗效不佳再行前路手术。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尤其适应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入路及方法。方法 自2009-01-2013-01行连续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63例患者,其中36例行前路分节段脊髓减压,27例行后路改良锚定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24个月(12-36个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前路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后路组(P〈0.05),而住院天数后路组长于前路组,前路组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方面明显好于后路组,在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分、NDI评分等2组无明显区别,在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方面后路组多于前路组。结论 前路组及后路组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前路组恢复颈椎的序列,并发症少于后路组,但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