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调查陕西省的啮齿动物与莱姆病病原的贮存宿主。方法夹夜法和莱姆病病原的BSK-Ⅱ培养分离。结果记述啮齿目Rodentia已知7科35属56种,其中松鼠科Sciuridae 6属6种,鼯鼠科Pteromyidae 2属4种,跳鼠科Dipididae 5属5种,刺山鼠科Platacanthomyidae 1属1种,鼹形鼠科Spalacidae 2属6种,仓鼠科Cricetidae 12属16种,鼠科Muridae 7属18种。从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Hodgson体内培养分离出1株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结论初步掌握了陕西省啮齿动物与莱姆病病原的潜在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莱姆病在山区儿童中的流行状况及特点。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了514例山区儿童抗莱姆病螺旋体IgG、IgM抗体水平,并进行了传播媒介、带菌率、病理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结果514名儿童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率8.17%,IgM抗体阳性率2.14%,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蜱的带菌率为30%。结论山区儿童中存在莱姆病感染,约50%的感染儿童为无症状隐性感染,应注意早期发现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长白山林区莱姆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18名长白山林区人群的莱姆病抗体水平,对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相关调查.[结果]218名受检者中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为18人(8.25%),其中青壮年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老年人群;阳性者中近2年内有蜱叮咬史者为10名.所有阳性者均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皮疹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肌痛、关节炎、心功能异常及神经精神症状.[结论]长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流行,其状况与中国东北地区其他林区流行状况相类似.蜱叮咬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但亦不能排除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4.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中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人群感染率为13.53%;蜱类调查显示,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26.00%,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是;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天津地区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对野鼠、野兔、牛、羊、狗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用病原分离培养方法和PCR方法对野鼠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结果野鼠的血清莱姆病感染阳性率最高为32.00%(32/100);并从大林姬鼠、社鼠、小林姬鼠的脾脏和/或肾脏中检查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断。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为Borreliagarinii基因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天津林区鼠类为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1975年,Steere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Lyme、Old lyme和East Hadden三镇发现一组流行性关节炎,其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方面与风湿性关节炎明显不同,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临时定为莱姆病关节炎,以后,发现该病可致使多器官、多系统受损,而改命名为莱姆病(Lyme disease).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 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 ,人群感染率为 13.5 3% ;蜱类调查显示 ,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 2 6 .0 0 % ,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媒介 ;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 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导天津市蓟县莱姆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在天津市蓟县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蓟县存在莱姆病感染,平均感染率为5.97%,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感染率分别为6.57%,8.73%和1.76%,山区、半山区高于平原地区(X2=6.59,P<0.05),根据流行病、临床学、血清学确定典型病例25例,疑似病例3例。此结果首次证实天津市存在莱姆病。为今后开展莱姆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莱姆病在我国的首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作者在黑龙江省林区观察到莱姆病162例,此病又名伯格多费里疏螺旋体病,系由硬蜱传播,可引起人体多器官病变,早期皮肤病变是慢性游走性红斑,以后可有头痛、颈项强直、面瘫等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关节损害。免疫学检查发现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有高度特异性抗体。对部分现症病人青霉素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本病例报告系莱姆病在我国的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河南地区人群有否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及感染程度,我们于1990~1993年,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了本省不同地理环境的居民血清1963份,作了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G)检测,检出抗体阳性124人,人群感染率为6.32%,(新安县、罗山县、淮滨县分别为13.83%、5.80%、3.96%);不同年龄组、职业、性别人群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确诊莱姆病40例,表明河南山区、平原地区人群均有不同程度感染。  相似文献   

13.
用免疫印迹法检查40例具有某些莱姆病相关症状的病人血清,发现4例血清中同时存在高滴度抗-31KDa和抗-4KDa莱姆病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占总检查例数的10%。该4例病人分别被误诊为心肌炎和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无一例诊断为莱姆病。此结果证明湖南存在莱姆病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测定了90例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42例,脑梗塞48例)血清IgG、IgA、IgM和C3水平,并与40例健康对照者之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脑血管病患者无论是出血还是梗塞,血清IgG及C3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之间各体液免疫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脑血管病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脑出血和脑梗塞可能有着相同的血管免疫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Touchdown PCR检测野生中缅树鼩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Touchdown PCR检测野生中缅树鼩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方法从昆明及其周边地区捕获30只野生中缅树鼩,乙醚深度麻醉后处死,取内脏-30℃保存备用。用总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组织总DNA,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的DNA含量,用热启动Touchdown PCR技术检测野生中缅树鼩的伯氏疏螺旋体flaB基因。对PCR产物做凝胶电泳,凝胶成像仪观察并照相。结果Touchdown PCR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重复3次,结果一致,野生树鼩的伯氏疏螺旋体DNA阳性率为63.33%(19/30)。结论野生树鼩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并且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李静  梁张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35-1038,1042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莱姆病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本文主要从莱姆病的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行特征等方面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通过对承德地区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多年防治,使全区居民平均患病率降至3%以下,7~14岁中小学生肿大率降至20%以下,达到了中共中央北办规定的基本控制和消灭地甲病的标准。达标后经过六年定点动态观察,结果居民患病率逐年稳定下降,中小学生肿大率在8~13%之间。说明目前食盐含碘量可以满足人体需要,能有效地控制地甲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