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41-4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致盲性的疾病之一。RRD的病理解剖特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层间分离。尽管我国RRD目前年发病率低,但是RRD起病急,致盲率高,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RRD主要的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视、眼外伤、白内障术后及遗传因素。本文系统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治疗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并脉络膜脱离1例福州市人民医院林唯伊福建省立医院陈辉脉络膜脱离常并发于视网膜脱离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我们于1989年遇到1例浆液性脉络膜脱离并发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9岁。诉左眼视物模糊8天...  相似文献   

3.
李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4,(14):194-195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95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显效35例,占总数的77.78%,有效9例,占总数的20%,无效1例,占总数的2.22%,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中显效36例,占总数的72%,有效12例,占总数的24%,无效2例,占总数的4%,总有效率为96%。两组比较χ2=0.245,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很多,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便是常用的类型,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两种手术方式比较其疗效无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视网膜变性,玻璃体牵引、近视、眼外肌的运动、眼外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表现为视力明显下降,并伴有视物变形等的一种病症.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我们通过加强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O)患者术前体位的护理,使视网膜下液明显减少,脱离范围大大减少,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志敏  张福燕 《贵州医药》1995,19(6):360-36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合并睫状体脉络股脱离(简称脉脱)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起病急,迅速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手术成功率较低,术后视力恢复也差,多在0.1以下[1]。我科自199O年元月至1994年12月共收治孔源性网脱263例.其中伴有脉盼的19例(19眼),占同期网脱的7.2%,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最小者16岁;<SO岁的15例,>50岁的4例。高度近视12例,中度近视3例,轻度近视、正视各2例。一、眼部检查1.房水闪光:阳性14例,强阳性1例,阴性者4例。2.玻璃体:19…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 37例RRD患者,全部在显微镜下行裂孔定位、放液、巩膜外顶压、冷凝及扣带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首次视网膜复位者32例,再次手术复位者3例,总复位率为94.6%;视力提高29例(78.4%),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RRD手术具有简便、精确、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魏颖  李玉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12-11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78眼)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术前正确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保持一定的体位,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高眼压者7例,对症处理得到控制,出院时视网膜全部复位。结论:对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加强对症治疗与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孔原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眼底病之一,治疗多采取冷凝/电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巩膜外加压/环扎等,手术复杂,尤其是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预后也多不理想。自2002-02~2005-10,我院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六氟化硫(SF6)辅助激光光凝治疗黄斑及上位裂孔视网膜脱离29例(29只眼),随访12-40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ant,RRD)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机制。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对正常对照玻璃体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fluid,SR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含量进行测定。结果RRD组视网膜下液EGF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玻璃体组含量(P<0.01);不同病程、脱离范围、裂孔数目和裂孔大小之间EGF含量均不同(P<0.01或P<0.05)。结论EGF可能在PVR的病因、病理中起一定作用,是参与PVR形成的细胞因子之一,EGF可能是PVR最直接的罹患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我院100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患者的资料及术后护理方法。结果通过行之有效的护理,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并科学合理地掌握自我护理方法。结论积极正确有效的护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形成早期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31例(3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现视网膜裂孔后即进行激光光凝,围绕裂孔行2—3排激光光凝;激光治疗失败者改作手术治疗。结果26例单眼患病,5例双眼患病;周边视网膜裂孔26例(29眼),黄斑区裂孔5例(7眼)。周边视网膜裂孔1次激光光凝成功率62.07%(18/29眼),黄斑裂孔1次激光光凝成功28.57%(2/7眼)。随访6—14个月未见视网膜脱离。结论对部分早期的周边视网膜裂孔行激光光凝可以达到封闭裂孔避免视网膜脱离的目的,对黄斑区裂孔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正>缺血性心脏疾病亦称冠心病,指由炎症、冠脉粥样硬化、栓塞等病因致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改变的心脏疾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眼科较为常见,根据病因可以分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亦有学者指出全身疾病因素,如急性心肌缺血诱发机体应激状态可能对视网膜血供产生影响,进而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22):229-232
目的分析我院眼科中心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复位后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53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53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次手术前视网膜裂孔大小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裂孔位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次手术前的PVR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次手术前裂孔大小的构成比存在统计学意义(Z=-2.109,P=0.035)。第2次手术<1PD的小裂孔明显增多。两次手术前裂孔的位置存在显著性差别(χ~2=13.523,P=0.001)。第2次手术中下方视网膜裂孔的病例数增多。第2次手术前PVR程度较第1次严重(Z=-4.354,P<0.01)。结论新裂孔形成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新裂孔的形成以小裂孔及下方裂孔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与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半径等眼生理指标的关系;不同类型视网膜裂孔与年龄、屈光状态的关系;屈光状态与双眼RRD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3—2005-03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RRD患者82例96眼,选取与RRD组患者相同年龄、相同屈光状态的非RRD患者82例与RRD患者进行1∶1配对研究。结果各年龄组RRD发病构成比不同且各年龄组裂孔形态也有明显不同,圆孔以<40岁年龄组青少年人居多,其中20~29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马蹄孔以≥40岁年龄组中老年人居多,其中60~69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高度近视引起双眼RRD的比例高于正视眼及中低度近视组。中低度组近视引起视网膜圆形孔的比例高。RRD组角膜厚度小于非RRD组,尤其是圆形孔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RRD组眼轴长度大于非RRD组。角膜曲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各年龄组RRD发病构成比不同且各年龄组裂孔形态也极大不同,RRD圆形变性孔多见于20~29岁,马蹄形牵拉孔多见于60~69岁;角膜厚度变薄与眼轴增长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角膜薄、眼轴长者定期随访,密切观测,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避免R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姜静 《江苏医药》2012,38(18):2198-2200
目的探讨在气体辅助下532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5例(35眼),分三类:(1)单纯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在B级以下、其余网膜未见明显变性的8眼;(2)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下积液较多裂孔贴附不良、因出现新裂孔网脱术后复发总18眼,上述26眼行玻璃体腔注射纯C3F8,待裂孔周围积液吸收后行眼外激光光凝(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3)玻璃体切割术中直接经消毒空气行眼内激光光凝9眼。结果经过激光治疗的35眼中,原裂孔一次性封闭30眼,视网膜复位28眼;7眼重复治疗,6眼成功,1眼放弃治疗。结论气体辅助532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费用少,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激光治疗44例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脱离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近视是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对44例由中高度近视引起的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术治疗复杂孔源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0月入院的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28例28眼,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 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7眼(96.4%),最终复位视网膜28眼(100%)。所有病例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前后BCVA≥0.1者分别为5眼(17.86%)、18眼(64.29%)。晶状体损伤2例,无医源性裂孔。术后无低眼压(〈9mmHg),脉络膜脱离及眼内炎发生。术后一过性眼内压升高3眼。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缝合手术切口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陈月仙 《江西医药》2012,47(1):91-9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因视网膜裂孔的形成.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而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常需采取手术方法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而手术前后采取正确的体位.将对促进视网膜的复位及视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我院自2002年至2003年共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70例.根据临床手术方法不同,采取多种体位护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