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针对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探讨中医治疗胃瘫的新方法。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2例经置入输出襻空肠或十二指肠内的胃管或营养管应用中药和营养液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西药治疗,观察胃肠动力恢复的时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营养状况指标,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均治愈,治愈时间14~30d。无再次手术。但2组胃动力恢复时间、营养状况指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胃瘫疗效确切,胃瘫治疗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贲门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在促进患者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129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在术后8d较术后1d明显提高(P〈0.05)。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防治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胃底贲门癌术中放置鼻肠管予以早期EN简便易行,既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具有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6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给予胃动力药、心理干预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结果 16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均痊愈。治愈时间1~2周8例,2~3周4例,4~5周2例,5~6周2例。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非手术的综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9月本院收治的24例腹部失手术后发生的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19例,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发生于术后5~11d.24例均行非手术治愈,治愈时间为13~31d,其中采用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恢复比肠外营养支持者提前.[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采用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2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经鼻空肠管早期EN治疗SAP20例(EN组),全疗程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SAP22例(TPN组),观察两组治愈率、病死率、细菌或霉菌感染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EN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细菌或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TPN组(P〈0.05)。治愈率、病死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患者因行EN治疗而加重SAP病情。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EN治疗对SA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胃术后经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胃手术后患者,行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探索其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对52例胃手术后患者,行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营养状况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例营养治疗顺利,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提高,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胃手术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方式,合理的护理对保证其成功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胃瘫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01-2008-12收治1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7-14 d。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0-41 d恢复并痊愈出院,其中3周内治愈9例(50%),4周内治愈17例(94.44%)。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手术过度牵拉、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应用三腔胃肠管在腹部大手术后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材料由华瑞制药公司生产的FREKA三腔胃肠管;病例收集本科2002年12月至2009年6月308例腹部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上消化道肿瘤238例,其中食管贲门癌150例、胃窦癌65例、胃体癌23例、其中行胃癌根治术毕1式吻合55例,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12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8例(3例结肠肝曲癌侵犯十二指肠);空肠曲肿瘤12例行病灶切除。阻塞性黄疸术后15例(包括胰头癌7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门奇断流术后10例,大肠癌手术30例,重症胰腺炎10例,术后胃瘫5例。营养途径置入方法在腹部大手术后完成大部分消化道重建后,术中将改进采用新型华瑞制药公司生产FREKA三腔胃肠管留置至空肠上段,尽可能远离吻合口;术后16~28h实施肠内营养治疗。结果运用新型三腔胃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安全可靠,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较少的并发症,与其他营养管相比具有更明显优势。结论新型三腔胃肠管进行空肠肠内营养的同时,可进行胃内减压,提高置管耐受力、尤其把三腔胃肠管术中置人的方法拓宽了三腔胃肠管的应用途径;减少恶心呕吐及肺部感染,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试验组28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21例,给予胃肠外营养。比较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和胃瘫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以及总蛋白(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胃排空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好,并能有效促进胃瘫的恢复,对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应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1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既往腹部手术后12例胃瘫患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均获痊愈。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在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总体上能够减少平均胃瘫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2周及4周时检测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重症监护病房的机械通气患者84例,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与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各42例。PN组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予能量,EN组经鼻胃管给予能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病情转归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PN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明显少于PN组,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PN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本院38例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行肠外营养支持设为PN组,15例行肠内营养支持设为EN组,观察两组术后生化营养指标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治疗7 d后EN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均显著高于PN组(P〈0.05),且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出血、腹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胃肠肿瘤术后的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3.
梁红亮  杨曦  陈旭平  陈霞  付丹 《华西医学》2012,(11):1617-1620
目的研究经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后行肠内营养对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营养状况和预防感染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因SAP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经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27例进行传统的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营养状况、预防感染及器官衰竭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评分、血白细胞计数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器官衰竭和(或)局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是SAP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预防感染和器官衰竭的发生,促进营养状态的恢复,与TPN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经胃镜放置空肠营养管是实施EN的有效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维持和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42例随机进入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PN)组,每组21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7天检测营养状态指标,统计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EN组白蛋白为(39.8±4.2) g/L,明显高于PN组的(35.2±4.1)g/L(P =0.001);EN组ALT水平明显低于PN组(P=0.001);血糖为(7.2±0.4) mmol/L,明显低于PN组的(10.8±0.4) mmol/L(P =0.026);肛门排气时间为(65.3±12.7)h,明显短于PN组的(97.4±9.4)h(P =0.001);平均营养费用为(4851±538)元,明显少于PN组的(11 320±1170)元(P =0.000).EN组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EN是安全、经济、可行的.与PN支持相比,EN可更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费用,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陈颖  陈屹 《全科护理》2013,11(5):391-392
[目的]探讨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胃瘫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术后发生胃瘫的1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胃肠减压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比较两组病人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以及胃肠道的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饮食时间、胃肠道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术后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促进术后胃瘫恢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手术患者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1年5月间,本院因住院手术并经过电子胃镜、病理活检检查确诊为胃癌患者36例。予经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2周,对肠内营养完成情况、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术前1 d及术后第14天检测患者体重、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并评估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结果通过留置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平均需(43.2±11.4)h。患者行肠内营养后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但术后10 d免疫学指标如IgA、IgG、IgM[(1.79±0.60)g/L、(10.78±2.88)g/L及(1.11±0.23)g/L]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术后并发呕吐、咽喉疼痛等并发症率发生率13.9%(5/36)。结论腹腔镜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疗效确切,且与开腹手术相比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周后族 《华西医学》2009,(10):2654-265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接受肠外营养支持(PN)和肠内营养支持(EN)。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肝肾功能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术后7d的营养支持治疗,EN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升高程度明显大于PN组,胃肠功能较PN组更快恢复。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肝肾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患者术后临床恢复的影响。方法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质量、血红蛋白(HGB)、血清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d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5/20),明显低于PN组45.00%(9/20)。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鲍海咏  李珉  牛毅  严海萍 《临床荟萃》2009,24(18):1568-157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72例食管、贵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纽)36例和常规输液纽(对照组)36例,分别比较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体质量、血浆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但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34.9±3.5)g/L、(216.3±37.1)g/L和(166.5±49.3)mg/L,在肠内营养支持7天后上升至(41.3±5.8)g/L、(294.7±44.5)g/L和(186.3±37.5)rag/L(均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EN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在肠内营养支持后明显改善(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有明显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