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锁孔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锁孔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经验。【方法】对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锁孔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注意事项。【结果】28例均取得了优良结果。【结论】锁孔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近年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结果,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从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进行后颅窝手术探查的2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有1例术中采用脑室镜协助观察。结果:在头颅磁共振扫描上,有11例可见疼痛一侧的桥脑旁有异常血管影。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出脑干处有血管压迫者19例(动脉血管压迫16例,静脉血管压迫3例)。19例中,术后早期疼痛完全缓解17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2—18d,所有患者疗效满意。随访个1月-5年,痊愈24例,有效3例,无效1例,复发3例。复发原因为遗漏责任血管或血管、神经隔离物移位脱落,或术区粘连致新生责任血管,再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估。方法:对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手术,通过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38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33例,4例仍有轻微疼痛,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目前一种针对患者发病机制治疗的有效、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分辨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显示桥小脑角的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及22例面肌痉挛患者。利用高分辨3D-FIESTA原始图像作MRVE重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判断有无血管压迫神经。其中6例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①高分辨3D-FIESTA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神经与血管呈中等信号,对比良好;②MRVE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解剖结构;③面肌痉挛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7.3%(17/2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0.6%(12/17);④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有血管受压,术后随访有5例痊愈,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高分辨3D-FIESTA成像结合MRVE后处理重建能三维立体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医师设计和优化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诊断三叉神经痛和神经血管压迫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且进行MRI迷路水神经成像检查,分析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并比较患者三叉神经池段形态学参数(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长度及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  结果  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成像检测处左侧受压80例,与临床左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0.91%,右侧受压74例,与临床右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2.50%,未见压迫14例;患侧和健侧压迫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压迫动脉为中小脑上动脉,占70.83%(119/168);患侧压迫程度较高(P < 0.05);两侧三叉神经最大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横截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积较低(P < 0.05)。  结论  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能够有效诊断三叉神经痛,显示神经周围具体情况,判断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学改变,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精确地评价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的规划是有用的。应用界限成像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能立体的显示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的解剖学关系,评价责任血管的存在,压迫的部位及程度。界限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及成功地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8.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MR成像序列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部分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脑池段的神经血管压迫(Neuro vascular compression,NVC)所致 [1],微血管减压术是此种原因所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影像上精确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微血管减压术至关重要.MRI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文献资料颇多.文献中应用最多的MR成像序列是3D FSE T2WI及TOF MRA,由于该成像序列固有的缺点,其对NVC显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痛,具有阵发性、单边性、撕裂样、短暂性疼痛,一般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的特点,这是由于三叉神经入根区存在血管压迫或三叉神经入根区被增厚的蛛网膜束裹,导致脱髓鞘病变而异常放电,右侧发病率高于左侧。目前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原理为解除责任血管和增厚的蛛网膜对三叉神经入根区的压迫,具有治疗效果最明显,并发症最少的特点。微血管减压术要求操作精细,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充分神经减压,术中特别注意保护面、前庭神经和延静脉,以减少并发症和避免再次复发。现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发展、手术要领、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行经乳突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找到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并充分游离神经。结果 28例第2天疼痛完全消失,1例术后1 a疼痛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有效的,显微器械和手术技巧能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行神经根微血管减压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HR-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及三维快速稳态自由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采集原始横断面三维数据,分别重建平行于神经脑池段的斜矢状面及垂直于神经的冠状面,从多角度共同观察研究其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行双盲对照。结果:78例(97.50%)患者显示一支或多支神经血管接触和(或)压迫(neurovascular contact/compression,NVC)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或其邻近脑干,其中54例(67.50%)显示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其他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某些静脉。NVC点距神经出脑干平均距离为(2.80±0.73)mm,其中42例(52.50%)NVC发生在近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27例(33.75%)发生在远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9例(11.25%)仅存在血管与三叉神经邻近脑干接触。联合应用3D-TOF和3D-FIESTA,其诊断灵敏度达97.44%,特异度为100%,准确率达97.50%。结论:HR-MRI检查不仅有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较为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患,大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小脑桥脑角处的三叉神经后根,受到异位血管的压迫,而解除异常压迫后,疼痛得到缓解或解除[1].目前显微血管减压(MVD)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手术方法.我院于1997年1月~1999年3月,采用MVD治疗三叉神经痛1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就有关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TN)患者实施显微外科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其临床特征、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同时分析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实施神经减压治疗后,完全减压92例,不完全减压10例。随访后,治愈82例,显效16例,无效4例。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显微外科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效果理想,患者预后效果良好。术中应密切配合护理措施,全程医护结合,确保充分减压,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33例术中观察,研究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方法经乙状窦后入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根及其周围进行认真检查,寻找病因,对神经根构压迫的各种病灶分别给予相应的减压等处理。结果233例全部治愈。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因责任血管压迫者220例(占94.4%);肿瘤压迫7例(占3%);单纯蛛网膜粘连者6例(占2.6%);在责任血管压迫的同时伴有蛛网膜粘连者23例。结论血管压迫与动脉硬化两种因素并存是导致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部分为肿瘤压迫,而蛛网膜粘连致痛者亦占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15.
“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2月到2010年6月,7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14例患者责任血管迂曲,采用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用福爱乐医用胶(FAL)把责任血管粘到小脑幕上.通过电话随访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4例患者疼痛消失,手术并发症为暂时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头痛和耳鸣.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 ~ 126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责任血管袢迂曲变长,难以常规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8年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使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91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无神经血管压迫复发组为88.10%,康复组为42.86%。复发组无神经血管压迫的比例明显高于康复组。通过单一因素分析可以了解,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疼痛类型、年龄、影像学结果中血管压迫现象和责任血管是否存在。患者痊愈后与其性别、病理位置、血管压迫现象、病程是否存在受压位置无明显相关性。根据二项式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可知,血管压迫现象、不典型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现象都是对患者预后效果能够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不典型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是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因此对这三种因素进行预防能有效改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显微血管神经减压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解放军第一六三医院王连元,孙念胜,郭国华,卢明,姚兴发,彭立辉显微血管神经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及舌咽神经痛,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治疗神经原性高血压则报道不多,我院自1986年以来开展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中青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63例中青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可见明显责任血管压迫,并且有压痕;36例可见责任血管与神经相贴,无明显压痕;6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压迫。31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32例行蛛网膜松解术。【结果】本组63例无手术死亡,治疗后全部有效,随访49例,5例复发。【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蛛网膜黏连松解术是治疗中青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使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临床收治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34例,并参考相关文献。 结果34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由占位性病变引起,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31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中10例术中发现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33例患者的疼痛症状消失,1例患者明显减轻。 结论相应CPA区占位性病变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要病因,原发性因素可同时存在,头颅CT及MRI检查必不可少,手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手段。术中切除肿瘤后,应注意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神经情况,做到三叉神经充分减压。  相似文献   

20.
85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老年人手术的安全性问题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一项课题.近年来随着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用手术的方法为这些患者减轻痛苦并取得了成功.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已作为三叉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