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穗东  符瑜亮  陆武泽 《海南医学》2016,(18):3044-304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40例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A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46%,对照组为93.33%,观察组B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0.91%(30/33),对照组为90.63%(29/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27.27%(3/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A型和B型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型骨折患者的桡骨短缩值为(2.415±0.589) 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866±0.776) mm,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12.331±1.553)°、(2.123±7.445)°,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423±0.817)°、(6.158±4.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A、B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相当,但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则明显不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该院8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及尺偏角恢复程度及治疗优良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0±1.33)周,与对照组的(10.96±1.0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研究组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3%,较对照组的79.1%高(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效果突出,能有效促进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LCP内固定器治疗与石膏固定的效果。方法将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LCP内固定器治疗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用Mcbride评分[1]标准行功能评估。结果LCP内固定器组复位质量和疗效均优于石膏组。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行LCP内固定器治疗是该类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86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6例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石膏组),130例行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手术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4)周比(12.4±0.8)周,P=0.315];手术组出现并发症14例(10.8%),石膏组出现并发症16例(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组复位效果(掌倾角、尺偏角)明显优于石膏组(P<0.001);手术组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仅在术后3个月时优于石膏组(P<0.001),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两组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比较,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早期(术后3个月)功能结果,但晚期(术后6个月和12个...  相似文献   

5.
张建军  李金光  何世凯 《海南医学》2016,(17):2790-2794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优劣势。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博乐市博州人民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外、内固定组,每组各54例,分别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闭合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中期疗效。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0.7±5.4) min、(55.1±8.1) mL、(7.6±2.0) d和(82.8±9.5) d,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的(70.3±6.6) min、(80.2±9.3) mL、(12.5±2.7) d、(114.5±12.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患肢活动时VAS评分(4.2±0.8)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三项指标分别为(12.8±1.5)°、(24.1±1.8)°、(2.2±0.4) mm,与外固定组[(9.3±2.0)°、(21.2±2.0)°、(3.0±0.5)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内固定组上述指标(13.5±1.6)°、(24.9±2.3)°、(0.8±0.4) mm也与外固定组[(11.2±2.1)°,(22.7±2.5)°,(1.4±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主动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与健侧百分比[(77.7±5.5)%、(68.4±4.9)%、(80.6±5.0)%、(73.3±5.4)%、(79.5±5.9)%]均显著优于外固定组[(62.4±5.1)%、(59.5±5.3)%、(65.8±5.8)%、(57.8±6.1)%、(6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2.96%(34/54),与内固定组的70.37%(3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6%(7/54)、11.11%(6/54),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基础情况、经济条件及具体伤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董桂贤 《重庆医学》2018,(16):2235-2238
目的 观察内固定和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袁法分为内固定组和外固定架组(各50例),其中内固定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掌倾角(PTA)、尺倾角(RI)及尺骨变异(UV)恢复情况,腕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总费用.结果 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均满意,但内固定组术后3d的PTA、RI及UV恢复情况均优于外固定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3个月PTA、RI及UV丢失情况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治疗总费用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中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03%)略低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且具有较佳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邱垂明  赵正兴  王东 《海南医学》2012,23(19):72-73
目的探讨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从发生骨折到入院治疗不超过两周。上述患者分为三组:石膏固定组、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采用SheaKS等评定方法,根据患者主诉、腕部疼痛情况、手指感觉恢复情况及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2.6%,外固定支架组优良率为85.2%,石膏固定组优良率为70.3%,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显著高于石膏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近似,均优于石膏外固定治疗,但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措施,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操作简单,仍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切开复位组(33例)与闭合复位组(33例),切开复位组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复位组予闭合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恢复与功能情况。结果切开复位组和闭合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2.3)周和(10.8±2.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恢复情况以及腕关节功能评价情况均优于闭合复位组。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可靠恢复桡骨长度,可早期功能锻炼,缩短康复时间,获得理想的复位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分别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组,切开复位组与手法复位组,每组各25例,对比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切开复位组与手法复位组相比总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与手法复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相比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相比疗效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对桡骨远端骨折56例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56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两组,每组28例。予以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予以研究组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8.57%是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6.43%,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仅能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而且还能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2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B组)、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C组)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和PRWE评分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A组优良率为88.1%,B组优良率为86.1%,C组优良率80.6%,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虽解剖复位程度不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仍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0例行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为闭合复位组,42例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为切开复位组。结果:9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闭合复位组优、良、可、差分别为20、21、6、3例,优良率82.0%;切开复位组优、良、可、差分别为18、19、4、1例,优良率88.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92,P0.05)。两组患者6周时影像学测量及8周时腕部功能情况比较,切开复位组优于闭合复位组(P0.05)。结论: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不如内固定精确,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尺倾角复位后存在一定的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直接闭合复位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有限切开复位,观察组患者实施直接闭合复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直接闭合复位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优于有限切开复位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闭合复位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腕关节背伸角、掌倾角和尺偏角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和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彭硕 《微创医学》2012,7(1):28-3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微创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前臂(经腕关节型)外固定器为基础治疗,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和克氏针固定等微创技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2例。结果患者经上述治疗后骨折均完全愈合,功能良好;腕关节功能按改良Shea评定法进行评分,随访6~9个月(平均7.5个月),结果优14例,良4例,中4例,差0例,优良率为81.82%;与对侧正常腕关节比较,患侧腕关节的活动范围、桡骨高度和尺偏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掌倾角恢复略小。结论采用前臂(经腕关节型)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和克氏针固定等微创技术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复位,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上蔡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0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予以对照组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桡骨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缩短其骨折愈合时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两种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采用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方法对65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内固定组Dienst功能评分总优良率84.8%、术后桡骨长度(7.16±0.85)mm,均高于外固定组的56.3%、(6.23±0.94)mm,2组Dienst功能评分、总优良率以及术后桡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但是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AO分类方法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及复位评分的优良率结果:乙组(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术)治疗效果相比甲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和丙组(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术)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肌腱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可根据患者个人病情及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老年患者更宜将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夹板固定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结果: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8.6%,闭合复位夹板固定组为72.1%,两组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复位时间与闭合复位夹板固定组对比,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优良率较好,但该方法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术后的恢复有一定影响,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骨折复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