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迷宫Ⅲ型(MazeⅢ)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在瓣膜手术同期行改良双极射频MazeⅢ手术,对照组给予单纯瓣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心脏结构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当日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LVEDD明显低于术前,LVEF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手术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徐辉  葛建军  汪洋  程光存 《安徽医学》2019,40(4):381-384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消融组,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 93±30. 06) min,术后监护时间为(1. 97±0. 9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1. 83±5. 50) d,术后病死率为1. 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消融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64. 58±43. 92) min,手术时间为(300. 03±53. 43) min,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3.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 方法 本科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治疗心房纤颤,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结果 术毕窦性心律者91例(91.0%),交界性心律者8例(8.0%),房颤者1例(1.0%);术后6个月随访: 窦性心律者80例(82.5%),交界性心律者17例(17.5%),无房颤者.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因出血二次开胸,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致围手术期死亡3例. 结论 改良迷宫同期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在手术同期行双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观察组在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1周心电图指标恢复情况以及1年后心功能等级。结果观察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射频消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1周观察组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1年后的心功能Ⅰ级(61.54%)所占比高于对照组(38.46%)(P<0.05)。结论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极及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VD)伴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RHVD伴房颤患者,按照摸球法分为研究组(n=60,接受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与对照组(n=60,接受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融时间为(20.63±8.54)min短于对照组的(28.65±8.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且研究组为(478.40±58.50)m,长于对照组的(425.32±50.6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21.67%,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8.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VD伴房颤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优于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可缩短消融时间,提高窦性心律转复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取55例瓣膜疾病或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射频消融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实施开胸直视下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则单纯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时随访,射频消融组中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80% vs 39%,P < 0.05)?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两组病例术后左心房横径?左室横径较术前都减小(P < 0.05);两组间比较,射频消融组术后左心房横径较对照组减小(P < 0.05)?射频消融组心功能≥Ⅱ级的比例射频消融组较对照组高(P < 0.05)?术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具有可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血栓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右胸微创切口外科治疗左房室瓣病变并同期采用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左房室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共60例,经右胸微创切口行瓣膜手术及心内膜射频消融术30例为研究组,经正中切口行瓣膜手术30例为对照组,两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中行左房室瓣成形或置换,并应用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房颤,射频线路以改良迷宫Ⅲ手术为基础.随访并比较分析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房颤的消除率.结果 研究组无中转开胸、再次瓣膜手术、延期拔除气管插管、血红蛋白尿、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延长、胸液量和输血量减少、住院日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6个月房颤消除率分别为96.7%、66.7%、73.3%和50%、23.3%、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 经右胸微创切口实施左房室瓣手术同期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既达到微创的理念,又能有效处理左房室瓣并消除房颤,并不增加心内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术后早、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同期钳式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的配合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同期钳式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对术中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进行探讨.结果:2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配合满意.结论:二尖瓣置换同期行钳式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效果确切,清楚了解手术过程,熟悉机器性能和操作是手术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夏梅  何萍  吴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28-112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对我科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间103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术后住院期间除2例于术后1周出现阵发性心房扑动,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96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0.3~6.5年,随访期间6例(6.25%)患者转为房颤心律,其余均为窦性心律。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有效方法,做好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射频消融迷宫手术联合应用可达龙治疗风心病房颤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组病人在瓣膜手术时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中术后应用可达龙;对照组在瓣膜手术时不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但同样应用可达龙,观察两组病人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7.5%,对照组为6.1%,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前病人左房内径小、房颤时间短者有利于窦性心律的转复,而术前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心胸比对其无明显影响;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后,即使没有恢复窦性心律的病人其室性心率也比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对治疗风心病房颤效果令人满意,对左房内径小、房颤时间短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且需要瓣膜置换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和心脏瓣膜手术[1],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测定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统计房颤消除率。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房颤消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同期伴发房颤,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科为收治的1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律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射频消融时间(25 -52)分钟,平均45.2分钟.随访(3 -12)个月,无1例死亡.窦性心律11例(91.7%),交界性心律1例(8.33%).全组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因出血二次开胸手术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科为收治的1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律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射频消融时间(25-52)分钟,平均45.2分钟。随访(3-12)个月,无1例死亡。窦性心律11例(91.7%),交界性心律1例(8.33%)。全组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因出血二次开胸手术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8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均系风湿性瓣膜病变,房颤病史6~240个月,平均(58.6±3.2)个月,按照Cox迷宫Ⅲ型手术路径进行盐水冲洗射频消融.术后使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射频消融时间(16±4.2)min.术后出院时16例恢复窦性心律,有效率88.9%.随访(36±7.6)个月,76.5%的患者保持窦性心律.结论 二尖瓣置换时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中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统一的标准筛选60例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术中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术后胺碘酮治疗和单纯瓣膜置换+术后胺碘酮治疗,并随访半年.结果 术后1、3、6 个月试验组房颤治愈率分别为777%、70%和667%,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1、3、6 个月治愈率仅为167%、133%、10%.结论 房颤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可作为快速、有效、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并发症发生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76例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时 ,采用心内直视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其合并的心房纤颤予以治疗。先期的 13例 (A组 )患者在CPB转流阻闭升主动脉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和二尖瓣置换 ;后期 6 3例 (B组 )采用阻断上下腔静脉后先射频消融右心房 ,再行二尖瓣置换和左房射频消融。结果 :A组 13例患者CPB转流 (10 4± 2 5 )min ,主动脉阻断 (6 1± 11)min。B组 6 3例患者CPB转流 (81± 19)min ,主动脉阻断 (47± 11)min ;应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 5 5 .9%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 71.4 %。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6 4例 ,占 84 .2 %。结论 :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中阻闭升主动脉前先射频消融左房可以明显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液可以加强心肌保护效果且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顽固性房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瓣膜置换术中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接受双瓣置换+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管理进行探讨.结果 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率3/9,其中再次开胸止血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3.51±8.12)h,重症监护时间(50.01±17.17)h,术后住院时间(13.77±9.86)d.结论 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房颤效果确切,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同时期接收的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瓣膜置换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观察组,瓣膜置换且未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指标,根据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在机械通气在时间、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LVEF以及近期疗效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Dd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行瓣膜置换术同期配合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患者113例。其中63例患者选择瓣膜置换同期进行消融手术的配合治疗,记为观察组。另外有50例患者未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后的转复率以及并发症比例。根据是否转复将观察组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对比两组的相关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观察组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观察组转复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观察组心功能Ⅲ~Ⅳ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而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3个影响观察组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即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LAD)以及是否为风湿性瓣膜病变等。结论应用射频消融手术在房颤治疗中能高效提高转复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房颤病程长、LAD长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变的患者手术成功的概率相对更低,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