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毒性心搏骤停急救论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毒性心搏骤停(toxic cardiac arrest,TCA)是指由于毒物或毒素进入体内,与心血管发生化学性或物理化学性作用,破坏了心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心血管发生急性中毒性或严重的器质性病理改变.导致心血管损伤而发生的心搏骤停。另外,插管洗胃时的神经反射,以及患者原有显性或者隐匿性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发生中毒损伤时都有可能导致心搏骤停。  相似文献   

2.
了解心搏骤停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是院前判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帮助我们在院前急救中尽快明确诊断,针对患者的原发病进行治疗,提高复苏的成功率。一、心搏骤停的病因心搏骤停的病因分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两大类,前者属于心血管突发事件,由于心脏本身的原因导致心脏突然停搏。后者属于非心血管突发事件,由于心脏以外的原因导致心脏突然停搏。在猝死患者中,由心血管突发事件所致占绝大多数。在发病后24h内的猝死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占75%,在发病后1h猝死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占80%~90%。其他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消化…  相似文献   

3.
商娜  周荣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0):2393-2397
201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均对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了年度更新,主要是针对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电除颤难复律性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方面的变更。本次指南的更新是基于回答心肺复苏期间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早期(在第1个小时内)施用任何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安慰剂或不施用药物的情况是否会影响预后这个问题。AHA和ILCOR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流程与管理进行了更新,并在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相关文件。本文旨在对关于心搏骤停期间或之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新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4.
赵达明  张锦龙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92-1093
目的使医务人员在对心室纤颤(室颤)性心搏骤停的急救中,正确地选择电除颤的能量,从而确保有效地实施电除颤,提高心搏骤停的急救水平。方法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结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会议"("共识会议")与相关指南,介绍电除颤的能量选择方法。结果成人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采用36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的能量水平;双相波除颤首次采用150~200J或12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或递增的能量方案。结论在对室颤性心搏骤停实施电除颤时,应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选择能量。医务人员需要在领会"共识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指南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新指南认为2005指南实施以来存在胸外按压质量有待提高、各个急救系统中院外心搏骤停的成活率相差较大以及院外心搏骤停发生时目击者极少实施心肺复苏(CPR)等问题,并为此做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重视心搏骤停后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心搏骤停成活率.本文就新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阶段的部分更新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低血钾 (缺钾 )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DP)致心搏骤停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17例低血钾诱发TDP致心搏骤停的病因、缺钾原因、临床表现、血清钾测定值、心电图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低血钾诱发TDP好发于女性 ,以长QT间期伴长联律RonT及“尖端扭转”现象为心电图特征 ,缺钾纠正前阿斯综合征及心搏骤停易反复发生。如原有冠心病 ,则易猝死 ,与非冠心病患者对照有显著差异 (P <0 .0 5)。治疗上应禁用Ⅰa、Ⅰ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补钾、抑制早期后除极 (EAD)和 /或缩短动作电位时间 (APD)对TDP有效。结论 低血钾是引起TDP的主要诱因 ,该类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具有高度致命性 ,易致心脏骤停 ,是心血管内科常见急诊 ,必须及时识别 ,并给予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7.
杨旻 《安徽医学》2012,33(6):763-764
正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是心搏骤停抢救生命链中的重要一环,对已恢复自主循环的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呼吸、循环及多脏器功能的支持和治疗,寻找并治疗心搏骤停原因和预防心搏骤停再次发生,以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人  相似文献   

8.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815-1816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上最紧急、最危险的急症,对常常单独工作并缺乏除颤器等复苏设备的全科医生来说就更为棘手.在医院外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预后极差,我国目前院前复苏成功率多低于1%,多数患者猝死在医院外.因此与其在心搏骤停发生后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不如识别高危人群,提前预测心搏骤停,并在该症发生前及时加以干预,对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制止心搏骤停发生较复苏容易得多,患者的预后也好得多.心搏骤停预测的研究内容可因角度不同而异,可以将其分为定性预测:患者是否有发生心搏骤停的可能;定量预测:其可能性有多大;高危人群分析:哪些人易发生心搏骤停;紧急预测:心搏骤停是否即将发生,其研究主要针对危重急症患者;心搏骤停发生的时间、地域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等,本文试图概括性地对上述内容加以讨论.深入了解心搏骤停的发病机制是正确预测心搏骤停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分析内容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正>冠脉痉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平滑肌节段或弥漫性痉挛性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坏死[1],临床上常促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缓慢性和/或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1-2]。可能是因为冠脉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缺血区域心肌传导抑制,心肌内电生理稳定性减退,易形成激动折返而导致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另外,低血钾常致心律失常,严重者出现室颤、心搏骤停,在急诊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心血管急症、危重病,病情凶险,抢救不及时随时可发生心搏骤停,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发现,立即抢救。现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某种因素使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体循环或肺循环压力突然增高导致急性心排血量降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急性右心衰竭比较少见,多由大块肺栓塞所致,表现为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偶也可发生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以肺水肿为主要表现:是由于血浆渗入到肺间质,随后又渗入到肺泡内影响气体交  相似文献   

12.
郭治国  马青变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2):3901-3905
心搏骤停后急性肾损伤(AKI)是心搏骤停患者经有效生命支持获得自主循环恢复后常面临的重要并发症。由于其高发病率、病死率,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目前,心搏骤停后肾保护措施仍然有限,复苏后休克状态可能成为临床重要的干预靶点,给予精确的液体管理有望明显减少AKI的发生或进一步恶化。新型肾损伤标志物有助于更早发现心搏骤停后AKI患者,为尽早识别和实施干预提供线索,从而改善预后。本文重点就心搏骤停后发生AKI的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及新型肾损伤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刘翠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Z1):160-161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指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恢复濒死患者的心搏、呼吸和大脑的功能,进而挽救生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心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仍然很低,发生在医院内的心搏骤停其复苏的成功率也只  相似文献   

14.
《基层医学论坛》2012,(11):1498-F0004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4月5日发表的一项大型瑞典队列研究显示,被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在接下来数周内发生自杀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那些被诊断具有不良预后癌症的患者,以及癌症不能以既往精神或心血管疾病解释的患者。既往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发生自杀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3):2198-2199
心脏病是导致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为了便于预测这类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可能性,可将其分为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两种,其中前者又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非冠脉性心脏病两种(见图1)。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心搏骤停的机制已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绍,本文和后面的文章将讨论非冠脉性器质  相似文献   

16.
1化学中毒性心脏骤停及其病理生理变化 化学中毒性心脏骤停即因化学毒物或某些毒素进入体内,与心血管系统发生化学性作用,破坏了其正常生理功能,使心血管发生急性中毒性器质性病理变化,致心血管损伤而发生的心脏骤停。注意:有些化学中毒患者原有显性或者隐匿性心血管疾病,有时因插管洗胃时的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早期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对急性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心搏骤停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的急性、非感染性患者46例,按照心搏骤停后30 d是否存活分为2组,分析心搏骤停后患者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两组之间48 h内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②死亡组白细胞在心搏骤停后即开始出现显著增高,在48 h内下降;③死亡组降钙素原水平在心搏骤停后24 h左右达峰。结论:心搏骤停后患者的白细胞及降钙素原均出现显著增高,心搏骤停48 h内白细胞出现较大增幅的患者可能提示不良预后,早期降钙素原水平及其增长幅度未能预测患者的30 d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血液循环停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在数十秒内完全中断,迅即使患者处于临床死亡阶段,如果在数分钟内得不到正确救治,病情将进展至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随着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心搏骤停的发现也越来越多,通过给予积极的干涉治疗,能使疾病的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本文搜集我院2006至2007年期间长时间心搏骤停的患者3例(其中一例停搏长达163s),现将其临床及动态心电图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全麻诱导时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循环反应的危害性,己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气管内插管后引起的循环系统最严重的并发症——心搏骤停,报告的尚不多见。近十年来,作者在气管插管后发生了4例心搏骤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为特征;新生儿和小婴儿常不出现典型痉咳,但咳嗽数声后即发生屏气、发绀,以至窒息、惊厥或心搏骤停,严重危害患儿身体健康。我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