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和DSA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武警四川总队医院2008-06至2016-08经病理证实的5例FNH患者的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为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DSA检查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 5例均为单发肿块,CT平扫均呈密度不均、边界较清的稍低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心为条状或放射状无强化瘢痕影;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改变,中心低密度瘢痕影无强化;延迟扫描低密度瘢痕逐渐强化。DSA中病灶表现为富血供占位,供血动脉迂曲、增粗,进入病灶后呈放射状分布显示,染色均匀,境界清楚。结论 FNH的CT多期扫描和DSA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者结合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尚文  陈自谦  钱根年  钟群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6-509
目的:总结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三期增强CT表现。结果:CT平扫21个病灶中7个病灶呈均匀低密度,14个呈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19个病灶有明显均匀强化、1个中等不均匀强化、1个轻度不均匀强化,6个病灶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影;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10个病灶呈略高密度,6个病灶呈等密度,5个病灶呈略低密度。平扫显示7个病灶伴有中央星状疤痕者,多期增强CT显示15个病灶有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强化。结论:CT检查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FNH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DSA和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DSA和MRI影像资料,DSA检查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MRI检查为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DSA显示病灶富血供性,供血动脉增粗、迂曲,进入病灶后的供血动脉分支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病灶染色均匀,边界清楚;6例见肝静脉引流。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于动脉期呈显著强化,持续至延迟期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3例病灶中央显示瘢痕组织信号,于门脉期开始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结论 FNH的DSA特征为供血动脉分支进入病灶后呈辐射状向周围分布,且常见肝静脉引流,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敏感显示其病灶中央的瘢痕组织信号,两者结合检查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多种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DSA及18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的影像表现,认识FNH的多种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10例FNH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分析其多种影像学表现.1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DSA肝动脉造影,2例行18FDG PET显像.结果 10例FNH均为单发性结节,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2例.肿瘤直径1.1~9.3 cm,平均5.1 cm.CT检查10例,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8例病灶(直径均>3.0 cm)中央区有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9个结节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2个病灶中央或周边见增粗迂曲血管,其中1个尚可见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现象;门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8个高于或等于肝实质,2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7个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3个低于肝实质,5个病灶中央更低密度有强化.血管造影:4例FNH的供血动脉均来自肝动脉系统,供血动脉增粗、扭曲, 1例血管分支放射状分布,周围呈环绕状聚集染色,中央局限性缺损,另3个分支血管紊乱并呈抱球征,1个尚见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2例18FDG PET显像均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结论 FNH 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而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呈轮辐状向周围发散.这些影像特征有利于FNH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小肝癌的不典型CT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菊临  覃志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75-1379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SHCC 22例共24个病灶的CT征象。结果:22例共发现24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0个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略高密度或中心性斑点状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7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密度;5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强化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2例巨块型肝癌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特点为肿瘤供血血管强化,结节型8例表现为病灶斑片状及边缘强化,肿瘤供血血管不明显,小肝癌5例为动脉期全瘤强化.强化后CT值可增加40HU以上,肝转移瘤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环形轻度强化,呈现典型“牛眼征”。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明确肿瘤血供和肿瘤生长方式与小肝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军德  张晓  张云平  邓亚  万慧 《西南军医》2009,11(6):1068-1069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及DSA影像表现特点,对比不同检查方法,评估治疗和预后,避免CT检查遗漏微小病灶单独手术治疗后短期复发。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及DSA表现。结果50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均不同程度显示;再行DSA血管造影,除肿瘤均可见供血血管增多、增粗、迂曲,肿瘤染色,动-静脉短路外。病灶数目较CT检查增多、巨块型肝细胞癌伴子灶较CT检查增多。结论不同影像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检查显示在动脉期病灶较正常肝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且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DSA显示肿瘤血管增多、增粗、肿瘤染色、是否有无动-静脉漏和微小子灶形成等一系列征象。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21例SHCC中,检出26个病灶,其中20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平衡期为低密度,动脉期检出率为92.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均接受超声、CT和MRI检查,其影像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分析。结果超声显示了2例的肝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1例CT平扫肝右叶病灶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后,肝右叶前段有一直径约3.1cm的类圆形病灶呈均匀强化。MR平扫见2例的肝内结节病灶均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逐渐下降。结论腹部超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而CT和MRI,尤其是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为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Insulinoma)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10个病灶)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T 5例,MRI 3例),其中CT行平扫与增强三期扫描,MRI包括平扫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T2 WI、脂肪抑制T2 WI、双回波T1 WI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技术(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T1 WI增强序列和脂肪抑制T1 WI动态增强序列.结果 胰岛素瘤良性5例(单发3例,多发2例),恶性单发合并钙化1例.CT检出3例5个病灶(检出率55.6%).2例钙化,1例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于动脉期显影最佳,2例漏诊.MRI检出3例7个病灶(检出率100%).平扫肿瘤在T1 WI上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或中等强化,在动脉期强化相对明显;另有1例多发2个病灶CT漏诊,MRI能够清晰显示2个病灶;1例多发4个病灶CT显示3个而MRI显示4个.结论 胰岛素瘤作为富血供肿瘤,无论CT或MRI均在动脉期强化明显,对于临床怀疑胰岛素瘤者应减小扫描层厚和间隔(以<5.0 mm为宜).CT和MRI两种扫描方式相结合,前者对钙化敏感,后者可以发现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为等密度的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 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7例幕上原始神经胚层肿瘤患者均经MRI检查,6例又经CT扫描。所有患者的MRI与CT表现是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的。结果 肿瘤病变的部位包括额叶2例,顶叶、胼胝体、侧脑室、松果体、顶枕叶各1例。7例肿瘤均呈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体积较大,常伴囊变或出血。肿瘤的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CT平扫肿瘤常呈等或稍低密度,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结论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确诊需结合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痛(IHPCC)的CT表现。方法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患者均经常规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IHPCC患者中,肝脏左叶和右叶的病变分别见于13和4例;单发与多发病灶分别见于16和1例,圆形与分叶状病灶分别见于8和9例。病变直径2.1~11cm之间。在CT平扫像上,病变密度低于肝实质,CT值介于10—30HU。IHPCC伴胆管扩张和结石分别见于8和1例。病变区肝脏轮廓显示膨隆7例,外部轮廓萎陷6例。在动态增强CT像上,病灶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的薄环形强化,病灶内部呈线条状或网状强化。在延迟期CT像上,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IHPCC在CT平扫与动态增强CT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尤其肝内发现边缘强化的低密度病灶伴胆管扩张,以及延迟期像上显著强化,高度提示本病。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分析小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 ,评价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2 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 ,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 ,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 :2 1例共发现 2 4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肝动脉期 87.5 %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12 .5 %无明显增强 ;门脉期均呈低或稍低密度 ;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 :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 ,从而为准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PCC)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00年10月至2005年3月间在我院诊治的IPCC18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螺旋CT平扫+增强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证实,本组患者CT直接征象是平扫肝实质内见低或略低密度边缘模糊不清的类圆形、不规则形及分叶形的占位性病灶,增强早期肿瘤周边轻度强化之后为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间接征象是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周边肝被膜回缩,病灶周围血管改变及肝门、后腹膜淋巴结肿大等。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上多无肝硬化表现,AFP多阴性,肿块较大,且伴有钙化,增强早期肿瘤周边轻度强化之后为逐渐增强的向心性强化,高度提示IPCC。  相似文献   

1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春宏 《放射学实践》2008,23(6):636-63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6例FNH患者19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为孤立病灶,2例多发;16个病灶密度较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7个病灶直径≤3cm,12个病灶直径>3cm;8个病灶显示周边假包膜;10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及纤维分隔,其中有8个病灶直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显著高密度,其中16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5例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周边异常增粗的血管。结论:绝大多数FNH呈孤立界清无包膜的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实质性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显示中央瘢痕和假包膜,部分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异常增粗的血管;多发病灶、动脉期不均强化、无中央疤痕显示及假包膜为不典型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19.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估CT、MRI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FNH(6例经病理证实,3例经磁共振特异性对比剂Resovist证实)的CT、MRI表现和术前或穿刺前诊断.结果:8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3个病灶.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其中7个T1WI为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3个病灶T1WI和T2WI为稍高信号;1个病灶为等密度和等信号;CT动脉期明显增强、门静脉期轻度增强或无增强;MRI的增强方式与CT相似,但10个病灶存在明显的延迟增强.7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无增强、延迟期轻至中度增强.8例单发病灶均正确诊断为FNH.结论:CT和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