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全身核素骨显像对食管癌骨转移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核素骨显象表现及胸部术后放疗后局部骨骼变化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实证的72例管食癌全身骨显像病例,经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555-925MBq后3-6h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骨放射性异常浓聚40例,其中多骨性,多灶性浓聚25例,单骨性浓聚15例,病灶以胸椎,肋骨,骨盆多见,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食管癌患除可显示病骨浓聚转移灶外,还应注意手术及放疗后,对胸部相应骨骼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 与99Tcm-MDP 全身骨显像对不同类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6例骨转移瘤患者的PET/CT及全身骨显像(BS)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根据病变的CT特征,将最终诊断的转移瘤分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及骨质正常型,对比分析二者对不同类型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结果 PET/CT、BS共检出病变135处(转移灶121 处、良性病灶14处),二者的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和BS诊断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和骨质正常型转移瘤的灵敏度分别为95.00%(38/40)和90.00%(36/40)、100%(25/25)和72.00%(18/25)、100%(12/12)和100%(12/12)、79.55%(35/44)和43.18%(19/44)。结论 PET/CT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BS;对于不同类型的骨转移瘤,PET/CT与BS的诊断价值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45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行核全身骨显像。结果发现骨转移者31例,占68.9%,呈发转移者3例,占9.7%,呈多发转移者28例,占90.3%。平均每例检出5.16个转移灶。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骨转移率以腺癌为最高,其次为鳞癌,未分化癌最低。不同部位骨转移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肋骨,胸椎,股骨,腰椎,髋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PECT难于确诊的35例肿瘤患者的37个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 或6个月以上的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 .结果 SPECT CT和SPECT/CT分别可对17个(17/37,45.95%)和30个(30/37,81.08%)病灶做出准确诊断,SPECT/CT诊断的正确率较SPECT明显提高(X2=9.855,P=0.002).SPECT、SPECT CT和SPECT/CT诊断为性质待定的病灶,经随访确诊后恶性病灶所占比率分别为29.7%(11/37)、26.3%(5/19)和16.7%(1/6).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性质,应作为SPECT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检查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74例骨外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MDPSPECT/CT检查,获得全身骨显像、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74例脊柱单发病灶中,30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灶数的40.5%;4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灶数的59.5%。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不仅与病灶的位置相关,而且与病灶的形状相关。全身骨显像与同机CT互补,可以提高脊柱单发病灶诊断的准确率。结论:SPECT/CT检查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CT征象,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8例单发脑转移瘤的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变位于灰白交界处12例,皮质4例,丘脑、小脑蚓各1例.12例呈环状病灶型,其中10例皮质侧较厚;4例呈结节团块型,密度均匀;1例呈薄壁囊肿型; 1例呈不规则型,密度均匀.16例瘤周存在指套状水肿,水肿范围与瘤体大小不成比例.增强扫描肿瘤实体中度以上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结论:单发脑转移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原发瘤病史多能正确诊断,临床需注意与胶质瘤、脑膜瘤和脑脓肿等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骨外肿瘤患者94处病灶,观察其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表现,并分析二者联合诊断效能。结果 单纯全身骨显像准确诊断52处骨外肿瘤,准确率55.32%(52/94);其余42处病灶中,35处(35/94,37.23%)因影像学表现与骨骼存在重叠而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7处(7/94,7.45%)因病灶99Tcm-MDP摄取低于邻近骨骼而致漏诊。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全部94处骨外肿瘤,准确率100%(94/94)。94处病灶中,49处接受病理学检查,其中33处(33/49,67.35%)病灶内见粗大钙化、9处(9/49,18.37%)见细微钙化;CT检出61处(61/94,64.89%)钙化,未显示9处细微钙化。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可提高诊断骨外肿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核素全身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胃肿瘤骨转移的显像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9.
31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图像特点及规律。方法:使用SPECT双探头仪对310例肺癌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加做局部静态显像。结果:①肺癌骨转移患者中,腺癌阳性率最高(64.83%);②肋骨为最多见转移部位(263例);③多发转移病灶250例,占80.6%,单发转移病灶60例,占19.3%。结论: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能较X线、CT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病灶,是目前临床上诊断骨转移的首选检测方法;周围型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高于中央型肺癌患者;对于不典型的异常病灶应通过补充X线摄片、CT检查最终明确诊断;骨显像异常病灶的数目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T联合SPECT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例脊柱骨病患者行CT联合SPECT异机检查,同时获得骨CT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前两者的异机融合图像。2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生、核医学医生分别对每个病例的CT图像、SPECT图像及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图像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独立、盲法读片,然后对病变做出良性、可能良性、可能恶性和恶性的判断。诊断不一致时,以2人协商结果为准。4种图像的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者,判定为"符合";病变性质待定或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不一致,判定为"不符合"。结果:骨CT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对36例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91.7%、50%和100%,对64例良性骨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5%、62.5%、32.81%和93.75%。这表明骨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对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如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价值;当断层骨显像与骨CT结果不一致时,两者信息互补,有助于对骨病的正确诊断。结论: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骨显像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身骨显像检出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患者的骨显像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眼眶放射性浓聚灶的位置、形态,通过随访结合CT、MR检查对照分析病灶特点。结果 30例中,骨显像示眼眶放射性浓聚灶位于右侧17例,左侧13例;累及眼眶上壁23例,外壁4例,下壁2例,内壁1例;呈点状放射性浓聚28例,呈条状放射性浓聚2例。10例接受骨显像随访复查的患者均未见新发病变,其中8例眼眶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变浅。10例接受颅脑CT检查的患者中,8例呈磨玻璃密度,2例呈低密度;7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7例病灶最大径<1 cm,3例≥1 cm。5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9例接受颅脑MR检查的患者中,6例MR未见异常,3例T1WI及T2WI可见眼眶局灶性低信号。结论 眼眶单发浓聚灶好发于外上壁,多呈点状放射性浓聚,CT及MR检查提示部分为骨纤维源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组38例进行如下检查:X线平片17例;CR21例;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7例;薄层横断扫描6例;薄层倾斜扫描7例;MSCT胸部横断扫描并薄层重建、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18例。结果:X线平片、CR图像利于定位,其诊断率分别为71.0%、74.3%,诊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CT、MSCT利于显示病变,其诊断率分别为91.0%、92.6%,CT与前两者间诊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CT扫描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和CR图像。薄层CT病变诊断率均达100%,将之确定为诊断标准;2D重建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3D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利于病变的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CT扫描及其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转移瘤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X线平片或CR图像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肺癌患者318例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不同病理类型老年肺癌患者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318例肺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表现为脊柱孤立性浓聚灶的35例加行断层显像。结果①318例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74例,转移率23.3%。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最多见(58例),其次为中轴骨(46例),再者为骨盆、四肢骨、颅骨。胸部与中轴骨的转移率高于其他部位(P〈0.05)。②腺癌135例,鳞癌122例,其他61例,腺癌的骨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P〈0.001)。③112例行全身骨显像随访,随访期间19例出现骨转移。④病程1-3个月时发现骨转移的患者(52例)显著多于其他时间段(P〈0.001)。结论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肺癌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疗效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骨转移瘤是骨骼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肿瘤的分期、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骨转移瘤的检测尚无理想的方法。在临床仍首选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全身骨显像,辅以X线平片、CT、MRI等手段;进展较快的MRI与PET的作用必将会日益重要,但全身骨显像尤其是SPECT仍将具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与SPECT诊断骨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对6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DWIBS及SPECT检查;分别以病例数和病变累及区域为单位,计算DWIBS与SPECT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正确指数。结果 62例中,临床证实骨转移瘤43例,累及区域183个。①以病例数计算:DWIBS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70%(39/43),特异度为89.47%(17/19),阳性预测值为95.12%(39/41),阴性预测值为80.95%(17/21),正确指数为0.80;SPECT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为81.40%(35/43),特异度为68.42%(13/19),阳性预测值为85.37%(35/41),阴性预测值为61.90%(13/21),正确指数为0.50,DWIBS的诊断效果优于SPECT。②以病灶累及区域数计算:DWIBS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2.90%(170/183),特异度为94.99%(474/499),阳性预测值为87.18%(170/195),阴性预测值为97.33%(474/487),正确指数为0.88;SPECT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为88.52%(162/183),特异度为91.58%(457/499),阳性预测值为79.41%(162/204),阴性预测值为95.61%(457/478),正确指数为0.80,DWIBS的诊断效果优于SPECT。结论 DWIBS是诊断骨转移瘤的有效方法,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SPECT,但二者诊断不同部位转移灶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建立肝细胞癌(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CT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175例经病理证实的HCC的治疗前多期增强CT资料,随机分为建模样本(n=115)和验证样本(n=60)。建模样本用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寻找与HCC早期肝内复发转移相关的CT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及其权重系数,对各因素赋值计分,建立HCC肝内早期复发CT预测评分系统,确定诊断界值。验证样本用于计算CT评分系统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根据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对病灶≥6.0cm、有子灶、伴有血管侵犯、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4项与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相关的CT指标分别赋值,各计1分,建立CT评分系统。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CT评分≥2分为CT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诊断界值。验证样本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的准确率为78.26%(90/115),敏感度为89.39%(59/66),特异度为63.27%(31/49)。结论 此CT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肾动态显像当日进行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图像质量及患者的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检查申请中既有肾动态显像又有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成年患者53例为观察组,常规接受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2 h后,再注射99Tcm-MDP,按骨显像流程接受全身检查;另选取53例仅接受骨显像检查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于注射99Tcm-MDP后即刻、30 min、1 h、2 h、4 h、6 h、24 h观察患者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骨显像图像质量,统计图像质量优良率。测量骨后位像T12、L4、髂嵴、肱骨中段、股骨中段和髂骨上2 cm处软组织的放射计数,计算各部位靶/非靶比值(T/NT)值;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和对照组肉眼观察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0.57%(48/53)、92.45%(4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 > 0.05)。两组间T12、L4、肱骨中段、股骨中段T/N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髂嵴T/N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同日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腹膜腔转移性肿瘤CT表现为:①腹水(12例);②壁腹膜增厚,呈宽带状(7例)、结节状(2例)、块状增厚(1例);③网膜及系膜改变:污垢状(7例)、饼状(5例)、结节状(2例);④肠系膜血管边缘模糊毛糙(3例);⑤腹腔内单囊性或多囊性占位改变(1例)。结论CT增强前后扫描可作为腹膜腔转移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核素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25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 925~1110 MBq行SPECT全身骨显像。结果125例中发现骨转移癌37例,阳性率29.6%。其中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26例;单发转移4例;多发转移33例。发现骨转移病灶的部位以胸廓(126个)、脊柱(81个)为主。乳腺癌术后随回访年限的增加,骨转移阳性率增加。结论核素骨显像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病情估计和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