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0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111例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和,或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他并发症(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以及51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足月新生儿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血小板计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06.49±80.01)×109/L、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46.85±107.19)×109/L.和足月新生儿组(239.94±93.77)×109/L,血小板比积分别为(0.19±0.09)%、(0.23±0.13)%和(0.23±0.13)%.提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0.0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及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足月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小板平均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早期警惕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0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111例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和/或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他并发症(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以及51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足月新生儿组)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血小板计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06.49±80.01)×10^9/L、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246.85±107.19)×10^9/L和足月新生儿组(239.94±93.77)×10^9/L,血小板比积分别为(0.19±0.09)%、(0.23±0.13)%和(0.23±0.13)%,提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O.0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及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足月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小板平均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早期警惕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 lar hemorrhage,PV-IVH)特点及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早产儿PV-IVH发生率及严重度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胎龄28~35周早产儿于生后24 h内、满1、2、3、5、7 d,分别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①早产儿PV-IVH发生率为69.4%,重度PV-IVH发生率为31.9%;92%PV-IVH在宫内、产时或生后24 h之内发生;30%进一步发展;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除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外无其他特异性临床表现。②机械通气、胎龄和地塞米松是与早产儿PV-IVH有关的独立因素。结论:①早产儿PV-IVH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会进一步发展,常无典型症状及体征,应早期、续贯监测。②防治措施为积极预防早产;产前积极使用地塞米松;减少机械通气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46例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15个相关因素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周、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胎盘因素、宫内窘迫、羊水因素、小于胎龄儿、代谢性酸中毒、辅助通气9个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有关;进一步行Logistic分析,出生体重、孕周、1分钟Apgar评分、宫内窘迫、代谢性酸中毒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出生体重、孕周、1分钟Apgar评分、宫内窘迫、代谢性酸中毒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在早产儿的诊治过程中应予足够重视,从而提高预见性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孙夫强  段洋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12-4315
目的:探讨以MRI诊断的不同程度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V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MRI(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PV-IVH,并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分级.详细统计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PV-IVH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7月~ 2012年12月的PV-IVH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根据PV-IVH分级分为轻度和重度PV-IVH,并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阴道分娩、产前母亲感染、高碳酸血症、低碳酸血症是早产儿PV-IVH的危险因素;男性、阴道分娩、双胎、高碳酸血症及循环功能障碍更易造成重度PV-IVH.结论:理解PV-IVH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探索阻止发生早产儿神经系统异常的有效策略,围产期护理对提高早产儿质量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及时正确治疗护理早产儿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早产儿117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与分析我院儿科2004年1月~2005年9月收治早产儿117例。其中男73例,女44例,男女之比为1.66∶1。胎龄≤28w3例;29~30w17例;31~32w29例;33~34w36例;35~37w32例。出生体重<1  相似文献   

7.
3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0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8例早产儿中男230例,女78例。入院日龄<1 d 232例,1~7 d 48例,7~28 d 28例;孕周26~28周27例,28~32周91例,32~37周190例;出生体重<1 000 g15例,1 000~1 500 g 66例,1 500~2 000 g 110例,2 000~2 499 g 82例,>2 500 g 35例。第二胎59例,第三胎22例,第四胎21例;双胞胎39例,3胞胎2例。大多数患儿有1个以上的并发症,见表1。此外,G-6-PD缺乏56例,ABO溶血17例,先天畸形8例(唇腭裂、动脉导管未闭各2例,左下肢足内翻、食…  相似文献   

8.
黄明夏  蒋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388-2389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43例,于生后3~7天应用B超诊断仪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14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33·5±2·03)周,平均体重(2128±524)g,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为35·0%,重度IVH占14·0%,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愈高,其出血程度也较重。围生期窒息、疾病因素及机械通气等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有严重合并症者发生率增高,且大多无症状,常规进行床边头颅B超检测,可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多数体重不足2500g,又称未成熟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因此要注重早产儿管理.  相似文献   

10.
121例早产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军  江逊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4):351-351
降低孕产妇早产率和早产儿死亡率是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本院121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寻找预防早产,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资料来源本文资料取自本院1994年1月至1998年出院的121例早产孕妇病历及产科登记表...  相似文献   

11.
12.
早产儿脑性瘫痪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到生后 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症状多在婴儿期出现 ,早产儿易患本病。我们在早产儿随访中发现脑瘫 42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对 1992年~ 1998年收住我院新生儿科存活出院的早产儿 845例 ,进行定期随访 ,内容包括体格发育、运动发育、肌张力及用Gesell婴儿发育量表做智能发育检查。首次随访为 2月龄 ,而后每 2~ 3个月 1次 ,新生儿期有脑损伤者于首次随访时复查头颅CT。符合《实用儿科学》脑瘫的诊断标准 42例 ( 4 .97% ) ,其中…  相似文献   

13.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引起早产儿死亡及伤残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我院1995—2003年收治的早产儿HIE45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成立峰 《工企医刊》2002,15(1):11-12
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应用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室内出血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14例,男女之比1.86:1,年龄33岁~73岁,平均54.6岁。有高血压病史32例,浅昏迷21例,中度昏迷13例,深昏迷6例。发病到穿刺时间最短2.5小时,最长13小时,平均4.2小时。其中3小时以内6例,7小时以内24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对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常频通气早产儿30例及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早产儿26例,并与同期人院的33例未接受通气治疗的早产儿,比较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常频通气组总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60.0%(18/30例),重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13.3%(4/30例),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组分别为34.6%(9/26例)和3.8%(1/26例),对照组分别为30.3%(10/33例)和0;常频通气组与对照组比较总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两组重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组与对照组比较总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频通气组与无创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组比较总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频机械通气是导致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临床使用机械通气时,病情允许,尽量使用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避免和减轻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是导致早产儿早期死亡、智力和发育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早产儿IVH发生率仍在65%以上。鉴于早产儿IVH高发生率及严重危害性,早产儿IVH预防和治疗显得极其重要。本科从2002年6月开始对收治的早产儿均采用苯巴比妥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89例早产儿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产儿的临床问题,死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9例早产儿病因,死因及治疗情况。结果:导致早产最常见的因素是胎膜早破(23.6%)。早产儿的孕周越小,体重越轻,合并间断微量喂养,有利于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成熟,提高低体重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并无增加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发病,对早产儿,特别是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生后即开始使用暖箱,提供足够的能量,可减少硬肿症等的发病。结论:产儿科协同可预防低孕周,极低体重儿的出生,常见合并疾病的预防治疗可采用针对早产儿的特点。重点关注暖箱保暖,肠内间断微量喂养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综合治疗与早期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内出血患儿综合治疗和早期康复与功能训练对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有早产可能的孕妇在分娩前给予地塞米松注射预防颅内出血,早产儿出生后常规开展颅脑超声筛查,对发生颅内出血的患儿,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给予早期综合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后,无论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给予早期功能训练与康复训练。比较干预与未干预组患儿在生后校正胎龄12月时的体格生长与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结果:在生后校正胎龄12月时,共随访婴儿301例,包括颅内出血患儿176例(其中干预组134例,未干预组42例),无颅内出血患儿125例。结果各组早产儿的身长和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但未经干预的颅内出血患儿脑瘫的发生率(11.9%)高于干预组患儿(3.73%)(P<0.05);未干预组患儿的神经心理评分也低于干预组[分别为(91.4±11.0)分和(103.3±9.4)分,P<0.05],而干预组患儿与无颅内出血的患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综合治疗和早期干预可改善颅内出血患儿的预后,减少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分娩前使用1~2次皮质激素对婴儿在1岁时的体格生长与神经心理发育无影响。因此,产前短疗程皮质激素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围产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然而部分发生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早产儿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早期发现、治疗引起早产儿死亡和致残的这一主要疾病具有重要的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